03.02 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殉葬制度?当时陪他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

小刀刀说史


古代帝王在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在地下也想享受这种生活,于是,恐怖的殉葬制度就诞生了。

殉葬制度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历朝历代都被统治者所接受,《墨子·节葬》中记载:

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可以看到,上至帝王,下至大夫,都热衷于死后让人殉葬,这是权利的体现,殉葬人数的多少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到了汉朝时期,国家实力的强盛使得这种残忍的制度得到了抛弃,但是也有极少数的帝王会启用殉葬制度,相比于殷商时期这种情况已经将得到了缓解。

但是到了朱元璋时期,殉葬制度却又死灰复燃。《明史·后妃传》记载: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知道朱元璋下令将妃子陪葬。朱元璋出身寒门,历经千辛万苦在走上帝位,朱元璋也是非常了解人间疾苦,为什么还会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马皇后一死,万念俱灰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发妻,是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陪伴着他的人,当上皇帝后,朱元璋也对马皇后十分宠爱,洪武15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失去了这个自己最爱的女人,对于后宫的其他女人他不喜欢,更谈不上爱,所以在殉葬之时毫无怜悯之心。

2、生性多疑

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特别重的人,他不放心自己死后那些年轻的妃子还活着,害怕像韦后之乱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子孙身上,于是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观念将妃子赶尽杀绝。

3、尊严

虽然朱元璋出生贫寒,但是在和元朝的斗争中使得朱元璋十分在意自己的尊严,同乡来看他说出了他年少时的丑事,立马被拉出去砍头,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自尊心已经到达了病态的地步。他实在不放心自己的妃子在他死后还能恪守妇道,如果做出丑事自己岂不是让后人耻笑?还不如随自己下葬,一了百了。


到了最后,堪称明朝最失败的皇帝朱祁镇取消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善事,这个制度才彻底消失。


七七谈历史


据记载,给朱元璋殉葬共有妃子46人,宫女15人。至于殉葬方式据说有两种,一是灌服水银二是缢死,过程十分残忍毫无人道可言。

老朱当过和尚要过饭,当了皇帝后勤政程度古今罕见,眼看着要死了,自然想着可以在地下放松身心享尽荣华,于是在临时前给朱允炆下诏:责殉诸妃。朱允炆自然不肯违背爷爷的旨意,于是按照惯例,将老朱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妃子和十多个宫女一起殉葬。

据说当时殉葬的旨意发布后,那些定下来要殉葬的女人知道大难临头,立刻哭声一片。但她们再如何的不情愿,也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力,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据记载,到了殉葬的日子,太监们在后宫的开阔地准备好了最后的美食,等这些殉葬的可怜女人们食用完毕后(估计没人还有心思吃东西了),就带着她们进到选好的厅堂之中。厅堂上都已经事先摆好了椅子,殉葬者站在上面,将头伸进悬挂的白绫中,太监撤掉椅子,她们很快就香消玉殒了!

至于那些不肯殉葬反抗激烈的女人,则灌服水银或者由太监直接用白绫勒死。


这些可怜的女人也不能葬入朱元璋的孝陵,而是被埋入帝陵周边事先建好的殉葬陵墓,如同在九泉之下仍服侍在朱元璋身畔。

朱元璋选择让后宫无所出者殉葬,后人推测有几个原因,一自然是为了在地下仍享受艳福,二是老朱一生节俭,怕留着这些女人吃干饭浪费粮食,三是怕自己死后她们秽乱宫闱。由此可见,朱元璋虽然是做了皇帝,还是摆脱不了他狭隘的本性。

后来朱允炆还假惺惺地冒充明君,把这些殉葬者的家人都封了官职,以表彰她们的牺牲。人都死了还做表面文章,简直是厚颜无耻。

殉葬这种事情自古有之,在商周时期,一般的殉葬者都是战俘或者奴隶。当时的战俘和奴隶的地位和牲畜没什么区别,不仅是殉葬经常用到,甚至在求雨、祭祀祖先、重大节日等等时刻,都会杀掉一些战俘和奴隶。

后来也有人认识到,用人来生殉过于残忍,于是出现了以陶俑代替人殉的方式,不过人殉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秦始皇虽然制作了数量庞大的兵马俑,但二世仍把后宫无所出的嫔妃都送进了始皇陵,另外殉葬的还有那些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同时实现了灭口和殉葬两个目的。



到了朱棣驾崩的时候仍有众多的嫔妃和后宫女子殉葬,方式和朱元璋如出一辙。号称仁慈君主的明仁宗朱高炽还亲自到了现场,和这些女子一一话别,大概也说了一些你们忠心耿耿我很感动,到了下面好好服侍先皇,我以后对你们家人一定很好之类的屁话,一方面显示他所谓的仁义,另外也监督整个过程。

不过他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却十分令人称道,这位仁兄虽然听了太监的话以致于遭遇土木堡之变,但在殉葬这个问题上却是千古以来难得的仁君。他因为小时候见过活人生殉的场景,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另外在做异族俘虏,被弟弟软禁期间,只有一群嫔妃始终陪伴左右,他也不忍心让这些人活生生的殉葬。所以最后他开创性地下令:从我开始,不用人殉。

这可以说是朱祁镇一生最大的善良。


李飞叨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殉葬制度是一项惨无人道的制度。在六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就有贵族死后要求活人殉葬,因为悬殊的地位差异,被殉葬者无力反抗。


在掌权者生时受其压迫,死后却也摆脱不了受害的命运,只能跟随掌权者一同进入坟墓。殉葬的活人有些是被杀后埋入坟墓,有些甚至是被活埋窒息而死。

活人殉葬残忍至极,是一项泯灭人性的封建落后制度,在汉代之后已经少有。那么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会重启这项残忍的制度?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受元朝影响

元朝为蒙古族掌权,蒙古族受教育水平低,民智未开,所以元朝沿袭了殉葬制度。而汉承元制,朱元璋不但没有废除这项制度,还效仿成吉思汗,让大量活人为他殉葬。

第二个原因,朱元璋本人疑心很重

他在即位后大杀功臣,生怕大权旁落。出于保护宫廷秘密的考虑,他让后宫妃嫔都随他入葬,杀人封口。虽然朱元璋算是一个勤勉的好皇帝,但他也有着极其血腥残暴的一面。


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古人落后的思想,认为死后会有另一个世界。

当权者生前地位尊贵,享受拥簇。他在死后也不愿独自一人,仍想享受这份殊荣。所以他要曾经侍奉他的人随他入葬,在死后的另一个世界仍然奉他为王。

朱元璋死后,有四十余名妃子随他入葬,殉葬制也由此沿袭。直到明英宗去世前,这项残忍的制度才被废除。活人殉葬是一项极其残忍,毫无人性的制度,是愚昧落后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朱元璋作为帝王,政绩显著,有开国之功。但他大杀功臣,使用活人殉葬的恶行令人发指。

有人说朱元璋之以是要规复这类禁用千年的轨制,其主要缘由是想避免在本人身后出现像武则天这么祸乱朝廷的女人,免得毁了朱氏的山河,但是规复殉葬轨制后,又有几的女性为此支出了性命的价格,正如鲁迅师长教师所说:“这一类无主名有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知道死了几人物。”


江水趣谈


我们先来说说为何朱元璋要恢复殉葬制度

作为正史《明史》并没有记载太多关于殉葬制度的,而且清朝为了最大程度阐述自己的正统性《明史》多有诋毁明朝的记载,但是对于殉葬确实在明朝是事实存在的,郢靖王朱栋位于湖北钟祥市的墓被盗后,当地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便发现了殉人。在左右耳室里,各发现了六口棺材,从遗骸鉴定分析来看,年龄都不是很大,且都是女性,由于年轻,骨头早都烂了,只剩下牙齿和金属饰物。这些女人应当是朱栋生前年轻漂亮的妃侍,她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死去,惟一的解释是非正常死亡——殉死。郢靖王朱栋是朱元璋第二十三个孩子死时仅有二十八岁。即便是古代也是正壮年,而且他没有后代,在他死后王位就被收回,没有子祠意味着所有的王妃都要会陪葬。


如此残忍的事情为何朱元璋这样的草根皇帝,爱人民的好皇帝会恢复执行,惹来骂名。殉葬制度最早起源于商周,不但妃子要殉葬还会有很多主人生前的奴隶也会殉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依然存在,《墨子》记载天子死后殉葬者达到了上百人,秦始皇死后,不但建造坟墓的劳工被关进坟墓陪葬,还有众多妃子,刘邦即为后认为殉葬太过残忍就有取消的用意,逐步到了唐宋殉葬被取消,像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正常属于唐太宗的妃子但只是被要求出家为尼。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却要强推历史倒退,原因自有属于他的道理,首先我们要辩证朱元璋重启殉葬到达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贱的皇帝天子,对这里我们可以用低贱来形容,因为他祖上几代都是农民。没有任何做官的,连刘邦还是亭长。朱元璋父母死后连埋葬的棺材都没有,何止棺材因为不是本地人都没有坟地,不是任何地方都允许你埋人的,只有求父母生前的打工的地主家,当然被地主拒绝了,但还是后好心人帮忙给与土地埋葬,之后朱元璋当和尚,当乞丐,一路打拼才有大明天下,最为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有着属于初代创业者的特征,狠辣,独断,还不留余力的为子孙后代铺路。从朱元璋的种种举措来看,第一他为平民是足以的明朝的农业税几百年几乎没有增长过,他打击贪官,压制武将等这是为国,但他也有着暴发户的特征就是来自于灵魂的不自信和没有安全感,所以他敢于杀人,且为了朱家永远享受天下他对待朱家子孙可以说是太好了。

有人说殉葬是继承元代,错误的,元朝继承于蒙古,在蒙古女人是资源,就像突厥,匈奴,鲜卑等等,王死后后代继承,只要先王的女人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就可以继承,元朝虽然没有继续如此但要说陪葬远不可能,有人说是防止后宫干政,唐朝,宋朝,清朝等都有后宫干政,唯独明朝后宫是最为安静的为何?因为朱元璋为了防止后宫干政,选妃子都是从出身比较低的官员或者民间选取,没有庞大的母家支持,加上明朝的内阁与司礼监太监的分权,皇后想要说的算很难。皇后都不容易干政,何况没有后代的妃子。

所以我们可以相信明代恢复殉葬就是一种压低女性地位,和避免皇妃淫乱的举措,女人在朱元璋除了马皇后就都是一种生育后代的产物,既然没有后代,谁也不能保证以后是否会红杏出墙,索性就直接殉葬。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是极度自私的表现。

记得看《易中天,品三国》有一集曹操的妻子,因为曹操好色招惹导致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名将典韦因救他而死加怒于他,分居了,曹操一开始没在意就让她会娘家冷静,后来曹操内心谴责数次来认错想让其和自己回去,都被拒绝,曹操明白妻子的坚决就和她家人说,有困难随时找他,也希望她可以改嫁。曹操的妻子谁敢再娶,曹操死时和他一众夫人说,要让她们织布买香养活自己。这就是一种豁达。所以相对比我更喜欢曹操。但这并不影响朱元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殉葬人数

据明末人毛奇龄所着《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这些殉葬的妃子,家父兄也会因为这样而得到加封朱允炆时就有对这些生殉后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人都被封赏,授以“千户”、“百户”之职,其官皆世袭。他们都是给朱元璋殉葬宫人的父兄,即所谓“朝天女户”。


阐释君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十数人。

这是明朝文人毛奇龄在其著作《彤史拾遗记》中所记载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一共有四十六人。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恢复殉葬制度呢?

首先,朱元璋本着“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来安排他的后事的。古人常以为死后“灵魂不灭”,就算死后在地下照样可以使灵魂享受生前荣耀,本着这种“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来安排后事,尤其以帝王陵墓规矩更是齐全,朱元璋的孝陵是按照秦汉陵墓仿照修建的,所以秦汉殉葬那一套一点没落下,全部按照当时的礼制执行的。

其次,朱元璋怕后宫嫔妃在他死后不安分,淫乱宫闱。前朝有着大量的例子,在先主殡天后,后宫妃子不安分,与太监、禁军、大臣、和尚甚至皇子等等发生一系列的丑闻,贻笑后世。朱元璋本身疑心深重,对此是宁可杀错,不可放过,于是临死前拉了这些嫔妃给自己陪葬,以避免以后宫闱之乱。

再次,为了避免外戚干政,为朱允炆顺利统治江山扫除后患。朱元璋生前为了朝政的平衡,接受了臣子们送上的秀女。这些嫔妃与朱元璋一没有感情,二没有子嗣,如果他死后极有可能被外戚所掌控,造成隐患。为了消除这种隐患,为朱允炆顺利掌控江山,不得不让这些嫔妃们进行殉葬。



最后,殉葬制度在元朝皇族中盛行,可能是沿用旧制。元朝皇族在蒙古实行的就是这种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因为蒙古人在当时生产力低下,他们保留下了这种制度。如果事实如此的话,则朱元璋就不是恢复殉葬制度,而是沿用这种制度。


人殉制度残忍之极,不管怎样,用了这种残忍制度,说明文明已然倒退。朱元璋还是叫花子的思想,不通透啊!

生前红颜,死后白骨,只为一人殉葬,是为当时女性之大不幸啊!


望风瑟瑟


殉葬,就是个死去的人陪葬。

这项制度在先秦时代就有,某某国王死了,他的女人也要死,免得这位国王在地下寂寞。后来,在秦献公时代(公元前348年),秦国废除了这项制度,汉朝建立以后,也不允许殉葬。唐朝也没有殉葬制度。

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一直坚持这个恶习,辽朝、金朝、元朝都有殉葬,朱元璋灭亡元朝后,也延续了元朝这个罪恶的制度。为什么朱元璋要延续这个被汉族废除了很久的制度?有私心。什么私心?来看看:

朱元璋从社会的最底层起步,建立了大明王朝,他虽然天资高,但是小时候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人本主义学得不够。再说,他希望建立一个万世一系的王朝,把嬴政同志当年没有实现的理想给他实现了!为此,朱元璋在军事政治上采取了许多处心积虑的改革,比如废除宰相,封藩制度,等等。

但是,他还觉得不够,还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宣传、弘扬愚忠、忠烈思想,不但鼓励妇女守寡,而且提倡妇女在丈夫死后陪葬,把三从四德的罪恶思想强加在广大妇女身上,这类妇女一旦被朝廷表彰,这家人将享有免除徭役等实惠的待遇,可谓名利双收。朱元璋期望通过这项制度,营造大家对主人、对上级的效忠气氛,让大家永远忠于丈夫,并推广到忠于明朝,期望明朝能永远存在。

朱元璋自己率先垂范,自己死后也将陪葬的妃子、宫女列了个名单,具体人数不得而知,大约40人左右,40个很多吗?多啊。真多吗?后宫佳丽三千人,也就百分之一左右,不算多。这项制度在朱元璋去世66年后的1464年被废除,废除这项制度的是朱元璋的孙子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从此,大明王朝再也没有殉葬这个制度,清朝入关前还有这个制度,但是1644年入关后,也废除了殉葬制度。


坐看东南了


殉葬制度从殷商时期始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止,几乎贯穿了中国所有的朝代,期间一直反反复复,尤其以商周秦三朝的殉葬制度为甚。

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中原王朝从汉代开始就废弃了人殉制度,但是从宋代开始,由于受到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边疆民族的影响,中原王朝人殉再度兴起。成吉思汗死后据说就有大量活人殉葬。在马可·波罗的记载中指出:成吉思汗死后,生前服侍过他的妃子,以及生前他骑过的战马统统被杀掉殉葬,在运送灵柩的途中,蒙古人沿途杀死2000多人为其殉葬。明朝皇帝也延续了这一落后而残暴的习俗。




古人认为上天有神支配着自然,支配着人间的祸福;有时梦见死去的人,就以为是鬼魂托梦,人死了,肉体虽然消灭了,但有鬼、有灵魂。灵魂在阴间也要和在阳间一样,得到与他们活着时依据社会地位而有的相应的享受,朱元璋是我国古代唯一一个“乞丐皇帝”,他更希望通过这种人殉制度来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朱元璋是从乞丐变成皇帝,所以他把皇权看得极为重要,不允许任何人挑战朱家天下。他废除丞相,亲自掌管六部,来消除文臣的威胁;将大都督府的统军权一分为五,设立五军都督府彼此平行,互不统属,互相制约,五军府虽然统领各都司卫所兵马,但无权调遣军队,调兵权由皇帝直接掌管,从而消除武将的威胁;为了防止宦官干政,在宫门口立有“内臣不得干政,犯者斩”的铁牌,并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官衔,官阶不得超过四品,各部门不得与宦官公文往来等;而通过殉葬制度,则可以避免后宫妇人干政和消除外戚势力的威胁。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按照太祖遗嘱,将后宫那些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全部拉去殉葬,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小哥话历史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社会,用活人殉葬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这种残忍的制度最早开始于殷商时期,后来一路盛行,一直到汉朝以后,才逐渐废止了这种不人道的殉葬制度。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这一制度又重新死灰复燃。明朝自朱元璋开始,一直都实行皇帝死后妃嫔殉葬的制度,历经了数任皇帝,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时,下遗诏说:"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至此,这一制度才最终废止。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妃嫔殉葬制度呢?

1、古代的皇帝后宫也代表着帝王的尊严,且不容贱踏。朱元璋虽然是平民草根出身,自尊心也是比较强,他应该是这样想的:在他死后如果把他的女人遣散出宫的话,日后如果传出绯闻,有损明室颜面,不妥。 把她们全留在宫中也不妥当,万一某天和自己的儿子孙子有染,也会授人笑柄,倒不如让她们随朕而去,这样可以继续侍候朕,让朕不至于孤单,一了百了。

2、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病特别重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自己打下的江山,因为有了前朝李世民妃子武则天的前车之鉴,他也担心在他死后他的后宫会乱政,只有他的妃子后宫清理干净了他才安心,于是殉葬也就延续下去了。



3、在朱元璋做皇帝的中后期,曾经一手炮制了“胡党”案和“蓝党”案,想方设法的罗织罪名,大杀明朝开国元勋功臣,受两案牵连诛杀的功臣名将几乎消失殆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为了他的皇位江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牺牲的,更何况是区区后宫妃子?

4、太子朱标的憨厚软弱。太子朱标是一个胖子,而且性格有些软弱,完全没有老爹朱元璋的杀伐果断之风。朱元璋之所以大杀功臣和下遗诏要妃子殉葬,就是为了为朱标登基之路扫清所有潜在障碍。只不过后来朱标早死,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继位后,面对朱棣谋反,朱允炆因无将可用,而败于朱棣之手,这因果大概朱元璋也是没有想得到的。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嫔一共有多少人?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当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如果这些史料属实,那么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就有将近五十人之多。


而对于十三城门同时出棺,一种说法是这是古时帝王之家为了掩人耳目,防止盗贼而采取下葬秘方。

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死后有嫔妃殉葬之事实,十三城门同时出棺,是因为殉死的后宫妃嫔众多所致。

话题回到朱元璋殉葬时,专事太监先将妃嫔带到一个专门的房间,所谓皇帝不使饿兵,会着人先让妃嫔们吃过饭。吃完饭时辰也就到了,这些妃嫔分别立站于凳子上,脖子被绳索扣住,然后会有专人踢去凳子,像行绞刑一样使妃嫔窒息而亡。

据说参与生殉的妃嫔都会得到嘉奖,除了抚恤金,一般还会授以官职,由其家父、兄代为世袭。 不过无论事后怎么样的补偿,都无法抹去其家人丧亲之痛, 这殉葬制度也是极度残忍有侼人道。

所幸的是,到了明英宗死前,终于下了遗诏废止了殉葬制度。这一举止造福了后人,也为庸碌无为的明英宗博得了名声。


雨霁视角


怕被戴“绿帽子”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在公元1392年朱元璋晚年执政时期,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淮西二十四将发生了一件大事,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的周德兴儿子周骥犯了大案,原来周骥竟然和皇宫宫女私通,宫女都是皇帝可以随时宠幸的女性,周骥这样做不是把绿帽子戴到皇上头上,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周骥和他私通的宫女被处死,攻城周德兴也因为受牵连被处死。

同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太子朱标因病去世,这打破朱元璋原有的计划。为防止武将干政的局面出现,朱元璋炮制蓝玉大案,将留给太子朱标的功勋武将集团给一网打尽,并立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允文为储君。为了防止出现出现吕后那样后宫干政大肆屠杀大明宗室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不放心那些后宫嫔妃,反正只要跟朱元璋有关系的女人都要殉葬,总共有19位嫔妃陪葬,只有一位因为女儿年幼幸免。


陆弃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奴隶社会时期,殉葬制度非常盛行。 很多奴隶主认为生前有很多佣人陪伴,死后也要有很多佣人。 汉朝的时候,朝廷正式叫停殉葬制度。 但是,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又恢复了殉葬。 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人文精神的觉醒,从春秋晚期起,这种野蛮的做法就不断遭到人们的抨击。秦国起于西陲,在诸国中文化最为落后,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葬者居然高达177人,秦人因此作了著名的《黄鸟》之诗,表达讽喻痛惜之意。殷商时期是中国殉葬制度达到的高峰。 从考古发掘的商代贵族墓中,发现了大批殉葬者的尸骨,这些墓葬中少则殉一二人,多则二三百人。 这种制度是惨绝人寰的,有些奴隶主死亡时已经七老八十,但是殉葬者很多人都是年轻人,给亲人带来了无限伤痛。西汉初年,制度性的人殉正式被废除。汉宣帝时,赵缪王刘元因逼迫奴婢16人殉葬,遭到了撤消封国的处罚。此后,虽然偶尔也有殉葬事情,但是官方从来不做要求,并且下令纠正殉葬的高官显贵。但是,这件事到明朝时期就发生了变化。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死后,以两名王妃殉葬,首开明代妃嫔、宫女殉葬之恶例。此后,朱元璋就规定,一旦皇帝和亲王死后,没有生儿子的妃嫔就要殉葬。朱元璋首开殉葬制度后,其后世子孙都纷纷效仿。《史料记载,明朝小史?卷三》载:“太祖崩,伺寝宫人尽数”。诸宫人中,张美人的女儿年仅4岁需要抚养得免一死外,全部殉葬。《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


殉葬制度就是“封建迷信”,人们认为人死了会进入另一个世界,权力者生前使奴唤仆,死了也想享受这种殊荣,所以他要杀死生前伺候他的奴仆和女人,死了让他们继续为其使唤。因为严重的地位差距,被殉葬者无力反抗,只能随这些权力者进入棺木。有的先被杀而埋,有的甚至被活埋。《墨子·节丧》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殉葬的人数:“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作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起家就是贫苦百姓,为什么当上皇帝后恢复了已经停止了上千年的殉葬制度呢? 简单说来一是明朝以元朝为正朔,而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蒙古人是少数民族,文明程度低,他们是实行殉葬制度的,史载成吉思汗死后,“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而朱元璋只是“元规明随”罢了;二是朱元璋由于生长环境特别,朱元璋的猜疑心特别重,他可以为了明朝江山杀害众多开国大臣,要知道这些人和他都有过出生入死的经历,但在绝对利益面前,朱元璋仍然可以残忍下手。历史上后宫干政的例子有很多,例如从后宫一步步走到皇帝的武则天,所以朱元璋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最干脆的办法就是将所有嫔妃一起除掉。所以恢复了殉葬制度。三是朱元璋也有死后另一世界思想,让这些人到地下也要陪着他。



《朝鲜实录》记载:“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可见当时情景,实在是太悲惨。 不管怎么说,如果说朱元璋用残忍的手段诛杀功臣,还算有一些道理外,他把早已废弃千年的残忍“活殉”制度,又重新捡起来用,完全是历史的倒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