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黃鱔對農田有危害嗎?

菲老逗


一看到這個問題,就想到小時候抓黃鱔的事了,那時候的黃鱔真的感覺怎麼都抓不完,一個晚上隨隨便便幾斤幾十斤都沒問題。現在想吃黃鱔了還要去買,而且一斤黃鱔還要四五十塊錢一斤,小時候要是想到現在是這種情況就多吃點了😄。



作為農村長大的我,我們那裡都是山地梯田,從小父母大人都是討厭黃鱔的,因為黃鱔喜歡打洞,在農村每次耕田了,都會在田埂上再敷十公分寬的泥巴,就是為了保水,不讓水流失。在山區農村的都知道為了趕水田,都是在下大雨的時候去耕田犁田,才能保住水,可是黃鱔偏偏就喜歡在田埂上打洞,有時候好不容易冒著大雨趕來的水就這麼慢慢的沒了,關鍵是找不到在哪裡,所以又只有再敷一層泥巴田埂。然後等你把秧插下去,施肥了,不光水沒了,溶在水裡的肥料也沒了,特別是在我們這邊的山區梯田,一個一個田往下流。


當然黃鱔也不全是壞處沒有一點好處的。黃鱔是肉食性的,喜歡吃一些蝌蚪蟲子之類的,所以也算是有益的了。而且前面黃鱔喜歡打洞,可以鬆土壤不過這好像不太明顯啊😄。黃鱔的糞便也是有機肥,不過現在一個田裡找不到幾根黃鱔,這個就相當於白說了。

記得小時候每次父親耕田的時候就屁顛屁顛的跟在後面撿黃鱔,有時候幹了一年的田都有很多黃鱔,等到秧插下去了,一到下雨天農村就沒事了,這個時候父親就帶著我到處去抓黃鱔,只要看見黃鱔洞了基本上都能抓住。



那時候不知道黃鱔是吃肉的也沒有去釣過,等到稍微大一點了,才知道黃鱔也是可以釣的。每次就拿抓一個青蛙殺死了,皮剝了掛一點在上面,但是不容易釣上來啊。而且也要找到黃鱔洞,每次忍不住了就直接把鞋子一脫直接下田去抓了。那時候最喜歡吃的是黃鱔燉臘肉,那時候沒什麼肉,一年吃到幾次就不錯了。現在感覺只要田裡的野生黃鱔隨便做,都味美的不得了。可是現在想吃野生的也沒有了都是人工養殖的了,以前一直以為養黃鱔是拿蟲子蚯蚓喂的,去年看了養殖黃鱔的基地才發現是喂飼料的,感覺瞬間就不好吃了,是不是心裡作用啊😄。



三農帝國


說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了小時候抓黃鱔的經歷。

老家屬於南方地區,都種水稻。以前農藥化肥用的少,田裡的魚、青蛙、泥鰍、蝦很多,當然,也包括黃鱔。

黃鱔好吃,但滑溜溜的不好抓,不過也有辦法對付它。父親找來篾匠,定製了好多抓黃鱔的籠子,我們都叫它黃鱔籠。這種籠子差不多比黃鱔稍長一點,入口由大變小,出口用塞子堵死,黃鱔只要進去了,就沒法轉身出來了。

下黃鱔籠前,要先準備誘餌,那就是又肥又大的蚯蚓。以前釣魚,都不喜歡太大的蚯蚓,不好掛鉤,但是抓黃鱔不一樣,蚯蚓越大越好,而且那種肥土裡挖出來的青色的臭蚯蚓,效果最佳。每天傍晚,我們幾個孩子就開始把蚯蚓往一根根鐵絲上串,多的時候,一根鐵絲上串著七八條蚯蚓。誘餌準備好了,挨個塞進黃鱔籠就行了。等到全部忙完,天也快黑了,該去下籠子了。

抓黃鱔多半是在夏季,田裡都蓄著水,到處是蛙叫蟲鳴。父親挑著黃鱔籠走在前,我拿著竹棍跟在後面,找到一些有石縫或者水稍深的地方,將黃鱔籠半埋在田裡,再將四周泥土稍微用手拂拂,就行了。下籠子的過程中,也會遇見一些出來的早的黃鱔,這時候我就會施展“二指神功”,把它抓住(黃鱔特別的滑,如果用手去握它,怎麼也抓不住的,一定要將兩根手指半彎曲,去夾住它)。

等到全部的籠子都下完了,天也黑了,打著手電筒回家,等待著就可以了。第二天,父親會起個大早,去把所有的籠子都收回來。父親一回到家,我都會睡眼朦朧的爬起來,因為,最刺激的時刻到了,倒黃鱔籠。到底抓了多少黃鱔?誰都不知道,唯有把黃鱔籠打開倒乾淨才知道。拔開塞子,開始倒了,第一個籠子倒了倒,沒有,有點失望;第二個籠子,倒出來一條,挺大的;再拿起一個,剛打開塞子,兩條大黃鱔就滑出來了,看著一條條黃鱔滑進桶裡,在裡面扭動著,特別過癮。記得最多的一次,一個黃鱔籠裡面關了8條黃鱔。

特別美好的記憶,現在早已經不可重現了。

要問黃鱔對農田有沒有危害,我覺得是沒有危害的。黃鱔本身不吃莊稼,還可以吃一些害蟲,本來就是保護莊稼。唯一的,很多人說黃鱔愛打洞,讓田裡的水都流走了,蓄不住肥,那只是在後面化肥用的比較多才有這個問題。化肥農藥用多了,最先遭殃的就是田裡的魚蝦和黃鱔,那黃鱔破壞農田蓄肥,又從何說起呢?所以我覺得,如果田裡還有黃鱔,那隻能說明這個地方的生態很好,這反倒是一個好消息。


愛打漁的樵夫


黃鱔對農田有危害嗎?

說起黃鱔,對於一個80後的布依阿哥來說,那是“記憶猶新”,記得小時候,每年五月份開始種秧苗的時候,只要是悶熱的夜晚,黃鱔就出洞找東西吃,稻田裡到處是黃鱔,對於愛抓黃鱔者,是多麼高興的事情。


每天晚上幹活回來,晚飯都來不及吃,叫起小夥伴們三五成群,帶著水桶,拿著竹子做成的夾子和八九十年代手電筒,穿著水桶鞋就去田間照黃鱔,一個晚上可以抓到十幾20斤黃鱔,然後就把它平分,各帶回各家,那時候農村抓的黃鱔,泥鰍都是拿來吃的,從來沒有拿去賣過。現在想想好想回到小時候童年,無憂無慮的生活。

那麼現在來談談黃鱔對稻田的害處,有以下幾點。

1,黃鱔愛打洞,容易把田埂打洞,使稻田裡的水流乾,稻田乾旱造成水稻枯死,農民對黃鱔又愛又恨。

2,五月份哪塊稻田黃鱔最多,也容易遭到人為的破壞,有些人為了抓黃鱔居然到田中間去抓黃鱔,把秧苗都才壞掉,這是最氣人的。


3,七八月份,是剛好插秧完成的季節,那時候農村人都沒什麼事做,白天去抓黃鱔,只要看到黃鱔洞,在用手去摸,有些田埂黃鱔洞很深有些人甚至用腳去踩,拼命的踩,把黃鱔踩出來為止,那麼等抓到黃鱔了,田埂和水稻都遭到破壞,恨不得把有些搞破壞的人給活埋了。

4,黃鱔太多也會引來水蛇,水蛇鑽到黃鱔洞裡面吃黃鱔,也把青蛙吃掉了,青蛙越來越少,害蟲越來越多,水稻減產。



5,黃鱔引來水蛇,水蛇也愛打洞,那麼就形成了黃鱔洞和水蛇洞,稻田裡剛催肥料,肥料水就流出去,催肥就白費了,白白浪費了錢,糧食還得不到收成。


6,慢慢的很多農民都打上了農藥,黃鱔和水蛇害蟲慢慢的減少,原先稻田裡能養魚和養鴨子了,現在也不能養了,所以現在糧食也會殘留農藥,糧食變得越來越不安全。

以上都是黃鱔對農田有害處,布依阿哥雖然喜歡黃鱔,但也不會因為抓黃鱔而去破壞農田。

關注布依阿哥,看更多精彩三農資訊。


田間日記


黃鱔對農田有危害嗎?


三農廣訊


因天生愛打洞,黃鱔不利於稻田保水,因天生喜吃蟲,黃鱔有利於稻田自然除害蟲。對於稻田來說,黃鱔可謂毀榮兼半。但黃鱔卻還具有一個最大市場價值待挖掘。

天然膳品

黃鱔營養價值豐富,是補益佳品。古醫術《本經逢原》上,“大力丸”配方,其中一味主藥就是黃鱔。“小暑黃鱔賽人參”,小暑前後的夏鱔魚最為肉嫩味鮮,滋身健體。

記得小時候,捉到黃鱔,總將黃鱔血塗抹在一張紙上,曬乾收藏。以後,哪裡有了小傷口,將此紙貼上就恢復很快。

黃鱔可謂渾身是寶,因此受消費者喜愛,市場前景廣闊。可隨著農村汙染加劇,野生黃鱔越來越少,市場上出售的黃鱔多以人工養殖為主。



但黃鱔人工專門水塘養殖卻有一定難度。這裡突發奇想:既然有稻魚共生、稻蝦共生等稻田種養結合模式,能否稻鱔共生。

種養結合

稻田種養結合模式一種被種稻區所推崇,該模式是指根據水稻生態特徵、生物學特性與鴨、魚、蟹、蝦等生活特點設計出的一種高效立體種養方式。此能減少化肥農藥投入,節約成本,減少環境汙染,改善稻田生態環境,又能提高水稻品質,增加經濟收益。

在稻蝦共生模式中,小龍蝦在稻田裡吃蟲吃草,運動量充足,個頭更大、味更鮮美,因生態養殖價格提高了兩三倍。報載,湖南益陽一些地道每畝稻田產蝦300斤到500斤,收益達3000元到5000元。其中的生態稻也能買個好價格。



稻魚共生最有名的是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模式在該縣歷史悠久,自公元9世紀開始一直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並不斷髮展出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

稻鱔共生

稻鱔共鱔,筆者的設想就是在稻田裡設置網箱或其他攔擋工具,放置一定數量的野生黃鱔,種植一些密源植物,改善黃鱔天敵生存環境,構建較為適宜黃鱔天然生存的環境系統,然後平日加一輔食餵養。黃鱔活動吃蟲肥田又能補養於稻,稻、鱔兩者互利助生、化害為利、生態平衡,以“稻田養鱔、鱔養稻”的良性循環,實現一田兩收益、一舉雙得!

網上查了查,已有一地稻鱔共生探索。2014年,浙江德清一家公司試水稻鱔共生新型種養模式,當年畝產黃鱔430公斤,單價60元/公斤,畝利潤9300元;畝產稻穀500公斤,單價5元/公斤,畝利潤1328元。黃鱔、稻穀合計畝利潤10628元。

這裡選擇抗病蟲水稻品種很重要,報載適合稻鱔共生種養模式的水稻新品種有嘉禾58、嘉禾218等。

這裡需要補充下農藥問題,有人專門做了個實驗,7種農藥對黃鱔的影響來看,危害較大者是敵敵畏、蘇打203、1605;其次是223乳劑;殺蟲眯、馬拉松和除草醚對黃鱔影響較小些。如稻鱔共生種養,筆者的建議還是不施加農藥,具體好處你懂的。

——糧農情報,為您點贊!別忘點右上角關注哦!

陶陶然觀察


一句話:現在有的農田對黃鱔有危害!

南方水田多,就是小時候的天堂、樂園。用用鐵串串將魚趕進小岔溝裡,再用網圍住,用糞箕去撈。

最有意思的是攔河,雖說是河,但水流不大,並且岔溝也多。選好地點,先攔住一段後,水都往岔溝流,下面可以再攔住一段,慢慢放幹水,就露出河底了。泥鰍、麥穗魚、鯉魚、鯽魚、苦屎魚、馬鬃魚、螃蟹、蚌、甚至還有鯰魚,噼裡啪啦在跳,任他泥漿飛濺,歡快地去撈。

黃鱔就要廢些功夫,要夜裡點電筒去捉,順便摸些石蛙、螃蟹,膽大的還能搞條水蛇回來。市場上還有售賣黃鱔苗的。

多年過去了,再往田裡走,已換了光景。水不再清澈,滿飄的是白沫,水草上掛著些農藥袋子,有氣無力地在搖曳,甚至滿鼻子灌進些農藥味。

再邀起夥伴去捉黃鱔,已沒人應了,都只往餐館或市場裡去找,大抵農田裡的黃鱔真是少了。

農田環境已經不適合黃鱔生長了,可以說,它怕了農田了。因為它對生存環境還是挑,或許水環境沒那麼差,但些許改變,它也會挑剔。

以上內容純屬對童年往事的惆悵,不代表任何觀點,希望對您有用,也歡迎交流。


春種夏耕秋收冬藏


黃鱔對農田有危害嗎?





黃鱔經常生活在水稻田裡,專食 稻飛 蚤、蝗蟲、青蟲、蚯蚓等,對農業生產來說,黃鱔應該是受農村農民喜歡大益蟲。有了他病蟲害都少了很多。



可是,黃鱔也有它不好的一面,特別愛打洞的。特別是有黃鱔生長的水稻田,不是漏水就是水太多,讓人防不勝防。有時,剛剛灌滿了一丘水,第二天一看都從黃鱔中流出去了;有時想烤田,水又從黃鱔洞流入到田裡。反正黃鱔這東西恨的人少,喜歡的人多。對捕黃鱔的人來說,最好越多越好,一晚上能抓幾十斤,可以增加幾百塊錢的收入;而對農田灌溉來說,最好黃鱔沒有,省了許多麻煩,肥水不會隨便流失,要烤田也就順利多了。

黃鱔對農田有危害嗎?我認為黃蟮對農田灌溉有很大的危害,它隨便打一洞,就可以讓肥水流失,對農民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你認為黃鱔對農田有沒有危害?歡迎大家一起前來點贊評論。

[更多三農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老孃舅說事


要了解黃鱔對農田是否有害,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黃鱔。

黃鱔

黃鱔是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的動物,它還有很多名字,又叫做鱔魚,長魚、無鱗公子、海蛇、蛆魚、黃蛆等,味鮮肉美,刺少肉厚,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在農村應該有很多人都見過,甚至釣過,城裡也有很多人吃過,比如說鱔魚麵。

黃鱔對農田——利大於弊

再來說它是否對農田有害,我們所認定的對農田有害是指影響了作物的生產,一般動物對作物的危害就是取食作物或爭奪養分,危害作物,而黃鱔是以各種小動物為食的雜食性魚類,幾乎不會取食莊稼,所以在這一方面是不存在危害的。

但是它確實也會給莊稼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在田裡泥下打洞鑽洞,還是會對莊稼有一些影響,不利於保水,造成一部分的營養流失。但是,這樣的危害畢竟也是少數,只要數量不是特別多,就不會危害莊稼,而這個數量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過捕捉減少數量,而且黃鱔還能幫助吃點一些田裡的害蟲

另外,鱔魚肉質鮮美,富含營養,還有藥用價值,可用作食療,在農田裡,不管是自己捉了吃還是捉了去賣,都是很好的的,還能控制數量,甚至額外增加收入呢,總的來說還是利大於弊

所以,小編覺得黃鱔對於農田是沒有多大危害的,田裡有點鱔魚還是挺好的,不用擔心會大量出現,又能消滅害蟲,還能提供美味,增加收入,它的數量還可控,不會危害農田。

【雲種養APP—匯聚全國農技專家為你免費服務,點擊“瞭解更多”】


雲種養


黃鱔對農田有危害嗎?

個人覺得還是需要區別對待,對於梯田,黃鱔對農田的弊大於利,對於平整統一高度的農田利大於弊。要了解黃鱔對農田的利弊首先得了解黃鱔。

1、黃鱔的特性

黃鱔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夜行性,口腔皮褶可行呼吸作用,故可直接呼吸空氣。冬季與乾季時,會掘穴深至地下1-2公尺,數尾魚共棲。鰓不發達,而藉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出水後,只要保持皮膚潮溼,數日內亦不會死亡。黃鱔為肉食兇猛性魚類,多在夜間出外攝食,能捕食各種小動物,如昆蟲及其幼蟲,也能吞食蛙、蝌蚪和小魚。黃鱔之攝食多屬啜吸方式,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即張口啜吸。是以各種小動物為食的雜食性魚類,性貪,夏季攝食最為旺盛,寒冷季節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黃鱔最主要的特性是鑽洞,吃昆蟲,蝌蚪和小魚等,是肉食動物。

2、對梯田的破壞力大,水肥很難保留供應給農作物吸收

梯田的特點是一田比一田高,在高出的農田,如果被黃鱔鑽幾個洞,“水往低處流”水肥全跑到下面的農田了。農田利黃鱔數量多,鑽洞多,農村水泥未硬化的田埂哪經得住黃鱔這麼折騰,不但水肥全跑別人的農田裡,黃鱔也會趁機溜到別人家。得不償失,弊大於利。

3、平整高低相差不大的農田,黃鱔養殖利大於弊

(1)黃鱔鑽洞,利於土壤疏鬆

黃鱔愛鑽洞,對土壤的疏鬆有很大幫助,而且黃鱔鑽洞深度長,對於農田在機械或者人工,牛等無法耕作到的土層。種地的農民都知道,要想莊稼長得好,就得把地翻的深。黃鱔愛鑽洞的特性,很大程度促進植物的根系生長。

(2)黃鱔吃昆蟲害蟲,是食肉性動物

農田種植的農作物難免會有病蟲害,黃鱔吃昆蟲害蟲,植物沒有害蟲昆蟲自然收成好,一個綠色的生態鏈就這麼形成了。

(3)黃鱔的排洩物可以肥田

黃鱔吃的是害蟲昆蟲,排洩物都是富含營養成分,對農作物的生長都是很好天然有機肥料。


黃鱔對農田是否有危害,你贊同昕瑞生態的個人看法嗎?歡迎留言評論或者私信。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昕瑞生態】


昕瑞生態


說到農田裡的黃鱔,對於生長在稻鄉的花腰妹來說太熟悉了,客觀地說,黃鱔對農田有利有弊,我個人認為危害是有一點,但是不大。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黃鱔的生活習性。黃鱔屬於熱帶及溫帶魚類,喜歡吃蚯蚓、螺螄肉、蠅蛆、小魚蝦及昆蟲等,一般夏季時候攝食量最大,到冬季的時候幾乎不吃,好像會冬眠一樣。

我的家鄉就屬於典型的溫帶氣候,有大片大片的梯田,大部分種植水稻。以前我們一年就種植一季水稻,收穫稻穀以後,田裡就蓄滿水,我們統稱水田。


黃鱔最喜歡在這樣的水田生存,也喜歡在河道、溝渠、水塘裡棲息,白天很少出來活動,夜間就爬出來覓食了。所以,我們地方的人最喜歡拿夜黃鱔,尤其是在水田裡最好捉了。

在入夜9點前後,黃鱔就會鑽出泥層,肆無忌憚的躺露在水田裡的泥層上,我們用手電或者點亮松明火,用特製的黃鱔夾去攔腰夾住黃鱔,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黃鱔很難逃脫。


都說“狡兔三窟”,其實黃鱔也很狡猾,黃鱔一般都會躲在洞裡面,而洞口會有好幾個,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跟隨父親屁股後面看他捉黃鱔了。

父親常會指著大小不一的黃鱔洞說,黃鱔最不好的就是會打洞,把好好的稻田埂從中間打個洞,導致稻田常常漏水,所以必須想辦法把黃鱔給逮了,再把洞給堵上。

於是,父親練就了一手逮黃鱔的絕活,只要看到黃鱔洞,他就能分辨出哪個洞裡有黃鱔,哪個洞裡沒有黃鱔。並且能很快找到另外的洞口,然後一隻手指堵一個洞口,用力向同一個方向使力,不一會,黃鱔就會沉不住氣鑽出來,一出來就被逮住了。


父親常說,其實農田裡有黃鱔是好事,可以為稻穀翻動淤泥,促進稻穀生長,其次還可以吃掉田裡的有害昆蟲,黃鱔的糞便也是稻穀的最佳肥料,只是黃鱔會打洞讓田水漏掉這一點不好。

問及村裡的人,都說對黃鱔有好感,不但可以給農家人增添捉黃鱔、拿泥鰍的田園樂趣,而且還可以為農家人的餐桌上添一道原生態的美味。我們會把吃不掉的黃鱔曬乾或者用火烤乾做成幹黃鱔,可以一年四季慢慢享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