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抗战中,日军为何不惧怕八路军扔出去的手榴弹?

抗战时期,八路军自行生产的手榴弹质量很差,威力也有限。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日本兵甚至敢捡扔过去的手榴弹再扔回来,为何当时的日军不害怕呢?

抗战中,日军为何不惧怕八路军扔出去的手榴弹?

八路军生产的黑火药

原来,日军深知八路军手榴弹中装填的主要是黑火药。虽然黑火药也具有一定威力,不过,据当时的老兵讲,这些黑火药基本上是自己用石碾子压出来的,由于配比不佳,实际威力与日军的“香瓜”手雷相差很大。再加上,当时的冶炼技术有限,八路军用土法浇铸出来的弹体“像长着翅膀一样”,毛刺很多甚至能磨破衣服。甚至有部队抱怨,我们的土造手榴弹扔出去可能只能炸成两半。那怎么办呢?

抗战中,日军为何不惧怕八路军扔出去的手榴弹?

八路军自制的木柄手榴弹

意识到问题之后,八路军开始组织技术力量,对自制木柄手榴弹的各种问题进行攻关。他们采取了四个改进办法:第一,把弹体由柱体改为卵形,药室改小但增加一道压紧装药的工序。第二,在摩擦火帽外增加防潮帽,降低因雨水和受潮导致故障的概率。第三,学习日军九一式手榴弹的设计,在延时引火管上增加泄烟导气孔,保证将延时控制在4秒。第四,是优化工艺流程,加强质量控制。

抗战中,日军为何不惧怕八路军扔出去的手榴弹?

八路军自铸的模具

你可别小看四个工艺的改进,这一下子有效提升了“边区造”手榴弹的可靠性,有效弹片数也从10余片增加到50余片。根据八路军各部队的报告显示,改进后的手榴弹很受部队欢迎,从1940年6月开始,中间除10月份因为日军“扫荡”短时间停产以外,到年底共生产了7万多枚。

抗战中,日军为何不惧怕八路军扔出去的手榴弹?

博物馆中展出的八路军“边区造”

鬼子当然不是傻子。在知道八路军手榴弹质量提高后,再也不敢捡着仍回来了。他们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八路军的军工厂开始大扫荡。黄崖洞兵工厂保卫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八路军各个工厂的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因此一般只能保证生产数量,无法对生产武器弹药的可靠性和威力有太多追求,甚至没有办法保证参与生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安全。所以,御侮疆场上的数百万中国军人,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着猖狂无比的强敌,以武器数量、质量上的绝对劣势,与侵略者作殊死较量。

抗战中,日军为何不惧怕八路军扔出去的手榴弹?

电视剧《亮剑》中的区小队

电视剧《亮剑》中对这个情况就有所体现,李云龙攻打县城,一个区小队负责阻击日军,拼到弹尽粮绝,最后拉响一箱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一尽。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但我们还要战斗下去,而我们所能依赖就是中国军人身上强烈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战斗精神。中国军人用赖以制胜的勇气和生命告诉日军,“侵略中国是一个出血的战争”(陈毅语)。对此,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