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珠三角月薪两万招不到工人,用工荒背后的锅应该要90后背吗?

waiwai2000


90后不用背这锅。

我觉得,用工荒的背后,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人口红利的消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城市化进程的开端,在广东和江浙沿海地区,三来一补和来料加工企业开始发展,一批批港资台资及外资企业开始落户,由此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当时,大量人口从内陆地区向沿海迁移,这批人口以60末70初为主。

可以说,60年代到70年代生人的这批人,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婴儿潮,大量的人口、以及国企改革、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让国内的加工业、制造业不断发展,城市不断扩容,由此形成了长达30年的人口红利期。



反观现在,当计划生育逐步落实,当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导致生活压力逐步增大,当每个家庭都习惯只生一个孩子后,国内的人口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出现人口增速放缓、人口结构失衡等等一系列问题。而用工荒,则一定是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人口增速下降所带来的必然现象。

第二,学历提高。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比例极低,在96年第一次扩招之前,考上大学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当年大学本科专科(三线以上)的录取率,不会超过10%,也就是说,当时有大量的初中高中技校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反观现在,在经历了多次高校扩招后,特别是90后等年轻群体,80%以上人群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可想而知,经历10几年寒窗苦读,经历高校的知识熏陶,又有多少人愿意投身辛苦的制造业,又有多少60、70后的父母愿意让子女重复自己的老路——从事辛苦的制造业呢?



第三,就业机会。对比90年代和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就业岗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90年代的人才市场,工厂的用工需求量最大,每天都会招上百人,招聘职位也多,从生产部门、到质检、采购、行政、销售、财务等等,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工厂企业获得就业机会,而其他行业就相对少很多,可以说,当年制造业是支撑人才市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反观现在,第一产业蓬勃发展,吸引部分高素质人才回流;第三产业发展更加繁荣,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50%,甚至部分超大城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而第二产业——制造业在全国经济的发展浪潮中面临转型与变革之痛,所以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从这个层面看,制造业已经不再是人才市场的主要选择对象,相反,互联网、科技、房地产等等的第三产业,因为良好的薪资待遇和更好的个人发展平台,正吸引大多数的年轻人。



在当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势必迎来转型期,人才难招的现象将成为常态,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必然,这也将“逼迫”传统制造业不断变革、不断升级、不断发展,最终将劳动密集型这五个字摘掉,变成科技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企业,那么用工荒也将得以解决。

所以,用工荒是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跟90后无关,无需背这个锅。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以上数据均来自记忆,不准确之处请见谅。


云雷71


近期也是被《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刷红网络,这篇名为《活久见!月薪2万!广州老板当街大排长龙任人选!90后却不愿干》,同样是身为九零后的我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也背不起。

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出现高薪用工荒的局面

其实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大量的招商引资现象被引进,东南沿海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代工产业模式,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就是,低技术含量,低人力成本。这时候涌现出一大批工人打工热潮。这个现象也造就了一个现象,在这么低的人力成本下,企业根本不希望通过技术去改进生产效率,同样的事情我用人力成本比去改进技术更省成本。且在当时,农民工进城打工比在家务农赚的更多,农民工也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抢占城市,逐渐他们丧失务农的能力,成为了纯粹的工人阶级。且当时工人的那是比农民更强,所以造就了当时的那个趋势。

90后为啥就成了背锅认了呢?

在21世纪,毫无疑问,90后成为了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和第一批纯粹的农民、和工人不一样,他们没有农业能力,没有工业技能。90后更多的演变成了知识分子,他们拥有的是知识技能。那么对他们来说,务农,低端制造业相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其实,用工荒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东西,核心的东西还是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劳工机制的不合理导致的,如果这个问题未能解决,用工荒势必还会是一个长期的斗争!

感谢大家的阅读,有什么好的想法评论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讨论。谢谢!


死性不改笨小孩


这个视频我看过,还有直播间的,自媒体记者街上采访企业招聘老板,很多老板反馈今年不好招人,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厂,面子上过不去,觉得进厂没有前途,但是沿街也有找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说了句实话,他说很多私企说的是按照天算工资,过了旺季你就又失业了,一点都不稳定,说明很多的这种企业都是个梢头,如果真的这家公司的福利待遇好,不会出现招不到人的,反正招聘的时候告诉你待遇高,真的干起活来就知道了,没有节假日,上班时间较长,我一个朋友就是做这方面的,说的很现实,连谈恋爱的兴趣都没有了。所以企业一方面在抱怨90后想法多,不好招人,没有想过在员工培养,企业文化上面下功夫,真的让90知道这个工作可以学到一技之长,这个才是留着人才的关键,还是那句话好的企业,福利待遇上去了,不愁没有人来,反正只顾眼前利益,剥削员工,不相干了就炒掉,重新招聘这样的企业名声也不好,再多的招聘广告也没有人相信的!!


人资教授


首先这新闻的命题为了博取眼球而取的。月薪过万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算是比较高的待遇了。如果说真如所说的二万月薪。那么签订劳动合同。保证两万每个月,那我感觉贵厂门口的队伍可以排到省外去。

是的。或许有人说人家位置在珠三角。也许有二万月薪呢。这个确实不可否认。但是两万月薪有什么具体要求。是一些高精尖人才还是特殊岗位的人才往往总是轻描淡写,这些人的工资待遇一般而言全是年薪计算,相对于二万真的不高。但是如果一概而论以偏概全的诉说用工荒真的很难理解是否别有用心还是为了眼球经济。

首先呢。一些小工厂的同性是没有健全的劳务保障。淡忘季节明显。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工作环境恶劣。各种规章制度不合理。不是很多人不愿意去.。而是怕了。众口铄金,久而久之对于工厂自然没有好感。

再者说一下新闻里边的制衣厂二万报酬招不到工人的事情。首先他们所要招的绝对是有很多限制性条件的。比如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多久。要在什么学历以上。任职期间有过什么重大的成果。年龄在某某区间。等等。这样当然把很多有意向的人拒之门外。

所以说用工荒这个问题不单单是某一方面因素决定的.要解决这类问题我感觉首先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质.


Fighting


看来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但说的有点以偏盖全。

一方面是有的90后确实爱虚荣要面子,认为进工厂没前途;另一方面是有的企业用工上确实存在说做不一,说的很体面、很光鲜,实际很艰苦、很无望。还有的工资说的很高,实际很难挣到!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挣不到,存在欺骗行为。但还不至于严重到带有普遍性的程度。

企业招工难,不存在谁背锅问题。更不是90后这一代人的问题。也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像找对象一样,只要双方"情投意合",应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成,也不能只怪一方。

假若真的是90后为了爱面子而不进工厂,那他也应该有爱面子的底气和本钱,还有比进工厂还好、收入更高的职业等着他,否则,他那叫不自量力,只有靠喝西北风生活了。

同样,企业不以诚招工,从一开始就"心怀鬼胎",即使你招到了工人,也保证留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