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華教授:破除“唯論文”後,可能迎來“唯三高”、“唯卓越”……科研人員是孩子,管理者像媽,當媽的管太細

清華教授:破除“唯論文”後,可能迎來“唯三高”、“唯卓越”……科研人員是孩子,管理者像媽,當媽的管太細

清華教授:破除“唯論文”後,可能迎來“唯三高”、“唯卓越”……科研人員是孩子,管理者像媽,當媽的管太細

自中辦國辦於2018年7月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又於2019年6月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之後,一場破“四唯”運動終於以科技部於2020年2月17日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措施》) 為標誌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措施》的發佈引起了科技界的強烈反響。連日來,全國的科研工作者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真學習《措施》並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現在我也來湊個熱鬧,結合學習《措施》談一點粗淺體會。

《措施》給我的第一個感覺 (當然也可能是錯覺) 是:這個《措施》的宗旨可能不是“破四唯”而是“立四唯”,只不過前後兩個“四唯”神似而形不似而已。

平心而論,面對形式錯綜複雜、分類五花八門的科技活動,《措施》力求做到面面俱到,分門別類地制定出了“破四唯”的思路和辦法,不可謂不用心,不可謂不認真。想必制定人肯定熬了好幾個通宵。我們從《措施》中確實也看到了不少破除“唯論文”的舉措。需要表示讚賞的是:這些舉措有限地縮小了“唯論文”適用的範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破”的真正含義:“破”不是全盤拋棄。但是,對於可以“唯論文”的“基礎類科技活動”,《措施》還是十分詳細地規定了必須提及代表作並限制了代表作的數量。這無疑是“唯論文”的一個升級版:

論文太多了,多得無法管理了,就升級一下改成“代表作”吧。這多少有點像前幾年把教授分為三六九等的做法,應該說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新意。而配合“代表作”所制定的 “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就更有嚼頭了。所謂“高質量論文”,《措施》中的定義是:發表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以及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簡稱“三類高質量論文” (不妨進一步簡稱為“三高”)。似乎是為了更便於操作,《措施》進一步指出:“上述期刊、學術會議的具體範圍由本單位的學術委員會本著少而精的原則確定”。我左思右想也沒弄明白,就“唯”字而言這個“三高”與SCI有什麼本質區別?“唯SCI”是“唯”,“唯三高”就不是“唯”了?“唯SCI”起碼還有一個基本讓人信服的統一標準,“由本單位的學術委員會本著少而精的原則確定”的“三高”一旦實施,後果可想而知。三高雖然不帶傳染性,但“三高”對科研生態環境的影響絕對不亞於“四唯”!科研活動形式錯綜複雜、分類五花八門,這就使得各個細小的學科分支的“三高”應該都不一樣。
如此一刀切地推行“三高”弊大於利!君不見,“三高”和“版面費”一結合,社會上就產生了積極的響應,卓越期刊們已經開始歡呼雀躍地約稿了:“來吧,給我們交版面費是可以報銷的“! “唯卓越”的苗頭如此迅速地出現,這恐怕是《措施》所沒預料到的效果吧?雖然對中國期刊的發展來說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對那些沒有成為“卓越”但未必不卓越的中國期刊就相當於“釜底抽薪”了:中國期刊界舊的不公平競爭尚未破除,新的不公平競爭又進一步加劇:難道中國的優秀期刊就只是帶有“卓越”帽子的那一小部分?再來說說“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活動”:不再唯論文了,要求“注重評價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關鍵部件、實驗裝置/系統、應用解決方案、新診療方案、臨床指南/規範、科學數據、科技報告、軟件等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從這段長長的文字中足以看出制定者確實是抓耳搔腮了一番的。但是很抱歉,雖然“新”字在這段文字中是一個高頻字,我真的看不出其中有任何新意或者任何可操作的細節。當然,新意、操作細節等等與“破四唯”無關。我擔心的只是,
這樣一來會不會很快就催生“唯技術”、“唯方案”、“唯產品”、“唯證明”......“破四唯”根本就不應該這麼去破!“四唯”是之前不合理的“指揮棒”瞎指揮的結果,折斷舊的“指揮棒”換上新的“指揮棒”,有可能會把舊“四唯”破除,但不可避免會導致新“四唯”。事實上,破四唯要求破的並不是“四唯”,而應該是導致“四唯”滋生的土壤。可以說《措施》中的幾乎每一條都可能是滋生新“唯”的土壤。要想真正破“四唯”,就應該從根本上著手。不知道科技部知道不知道,反正大多數科研人員都清楚“破四唯”破的應該是“唯”而不是“四”。

下面就以《措施》為例,說說我對如何破四唯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措施》翻來覆去的主題無外乎就是“評價評估評審”,無外乎就是要求被管理對象填寫一大堆表格附上一大堆材料以便於開展“評價評估評審”。其實,“評價評估評審”並沒有科技部所想象的那麼複雜。科技部完全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地對每一個細節都做出詳細的安排。這是因為:

被管理對象如果想申請項目或獎項,他自然知道應該提交哪些材料可以證明自己有申請的實力;如果他不知道,就只能說明他根本沒有申請的資格;

被科技部聘請的評審專家如果有能力做專家,他也自然有能力從被評審對象所提交的材料中看出被評審對象是否具有實力;如果看不出,就只能說明科技部找的是徹頭徹尾的“磚家”。

所以,科技部只需要求被管理對象填一份表,可以先填上姓名別名曾用名性別民族職稱黨派出生年月婚姻狀況等等可有可無的數據 (我們不能為難那些沒有數據就不會管理的管理者),然後用一段或幾段話說明自己的實力,並完全自主地附上自認為有用的材料即可。這樣的處理就避開了所有的“唯”:該“唯”什麼就由申請人自己去決定吧,而申請人是不是“唯”對了就由評審專家 (絕對不能是“磚家”) 去評判吧,豈不兩全其美?如果科技部覺得這樣做顯不出“高大上”,也可以再增加一些內容,讓被管理對象報告一下自己學術家族中的七大姑八大姨,以便科技部能夠謹慎地選擇評審專家。

這麼做應該是合乎科研規律的。基礎類科技活動雖然唯論文,申請者如果能提供一些材料說明他的基礎研究在某些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中得到了應用,豈不是更有分量?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活動雖然不唯論文,申請者如果能提供一兩篇“三高”論文來說明他的應用研究或技術開發衍生出了新的理論,豈不更高人一頭?

說到底,科研活動不是大合唱,不需要一個統一的指揮。科研評價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也不可能形成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一評價標準,因此也就沒有必要花那麼大力氣去制定那麼多看上去內容豐富實際上根本無法操作的措施。像期刊評審論文一樣,申請人自行決定應該提交哪些材料,評審專家根據項目性質自行決定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再鼓勵公眾去評判結果的可行性和公信力。這樣一來,不同性質的群體就自然形成了具有他們群體特色的“唯”,而這些“唯”則是需要“立”而不是“破”的。

當科技部不再需要絞盡腦汁勉為其難地去考慮措施中所提到的那些細節的時候,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發揮管理特長,去關注評審方式、評審專家甚至包括科技部自身的公平公正問題了。相信科技部的領導應該知道:公平公正對淨化中國的科研環境而言有多重要。

順便說一點:對照《措施》,我總感覺科研人員像是一個嬰兒,而管理者則像是一個嘮嘮叨叨的媽。媽不但教給我們如何去討好她,還教給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點什麼。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版面費。開放獲取 (Open Access) 的出版方式已經成為學術期刊出版的一個趨勢,交納版面費相應地就會逐漸成為一個作者必須履行的義務。我國也在國際上承諾推進開放獲取。所以,該交的版面費還是應該交的。如果不“唯論文”了,我想大多數目前都還處於溫飽水平的科研人員會選擇目前暫時還不需要交費的期刊,或者慎重選擇交費的期刊。至於應該選擇哪個期刊發表他們的論文,我相信科研人員自己肯定會比管理者更清楚。這種事情根本就沒必要如此大張旗鼓地去管,畢竟科技部及其指定的管理部門在給科研人員發“生活費”的時候已經規定了每筆費用的用途。媽媽給了孩子一塊零花錢,孩子想用它買一塊糖或者買一個燒餅,貌似大多數情況下是不需要再請示的吧?應該說,《措施》中還是有一些值得讚賞的閃光點的。

比如說“打造中國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又比如說“強化監督檢查”。只是,我實在想不清楚制定者是出於一些什麼樣的顧慮而在這兩個問題上一直遮遮掩掩,全然沒有了喊出“禁止交納版面費”時的那種理直氣壯。比如說在期刊方面,“代表作三分之一必須發表在國內期刊”,好事啊!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把潛臺詞說出來:你是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就應該為中國科技期刊爭奪國際話語權做出應有的貢獻。又比如說在監督檢查方面,“對論文無實質學術貢獻仍然掛名的,依規嚴肅追究責任”。好事啊!但能不能力度再大點?除了掛名,其他的學術不端呢?比如說:無原則的近親繁殖、無原則的相互吹捧、多渠道重複申報經費、偽造實驗數據、剽竊研究成果......。

在結束本文之前必須聲明:之所以沒忍住又囉囉嗦嗦地說了這麼多,只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科技部官網上看到了一個題為《科學技術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公開文件,這個文件中關於科技部職責的描述最後有這麼一段話:

圍繞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優化、

轉變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務職能,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加強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減少微觀管理和具體審批事項,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和科研誠信建設。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深入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減少科技計劃項目重複、分散、封閉、低效和資源配置“碎片化”的現象。......

希望科技部在後續可能出臺的破其他三唯的措施中能準確體現出這段話的宗旨!

---納米纖維素找北方世紀---

清华教授:破除“唯论文”后,可能迎来“唯三高”、“唯卓越”……科研人员是孩子,管理者像妈,当妈的管太细

“高分子科學前沿”彙集了20萬高分子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研發人員。我們組建了80餘個綜合交流群(包括:教師群、企業高管群、碩士博士群、北美、歐洲等),專業交流群(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酰亞胺、抗菌、仿生、腫瘤治療)。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