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右惜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魏忠贤不是什么好人,不要误以为魏忠贤为明朝做了什么好事。单凭他在东厂做的坏事就罄竹难书,历史是大部分时间是公道的,魏忠贤是历史证明过的坏人,不要以为大明江山是魏忠贤在维持。

亡于党争

明朝亡于党争是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很多人讨论明朝亡在谁的手中,其实不用争论,在朱棣确立内阁后,皇帝们就开始被限制,有一些就被迫用宦官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其实明朝这辆车在崇祯的时候已经破败不堪,如果不是崇祯,就算是朱由校自己多活二十年也没有。

帮手

魏忠贤没有把明朝弄废掉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能力,他又不是张居正、王守仁,他就是卑鄙小人,他就为自己贪污,别的事他都不管。在阉党时期国家没有太大问题是因为阉党中还有一些人愿意做事。

阉党中有还多原来齐党、楚党中的大臣,为了生存加入阉党,他们是有能力的,另外就是原来东林党的人也有投靠阉党的。即使是袁崇焕,只要拍好马屁,自己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袁崇焕曾经要在辽东为魏忠贤立生祠。

如果还是好朋友

如果朱由检使用魏忠贤又会怎样?

崇祯即位之后西北大旱,官员腐败,导致民变,如果魏忠贤在,最先贪污,贪污最大的就是魏忠贤,该民变还是要民变。魏忠贤这个地痞都不如王振,遇到事他一定第一个跑。

明朝末期有一个办法,就是和清军议和,之后集中力量打击起义军,但是大臣不同意,明朝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明朝最终气数已尽,谁都没用,就连孙承宗、洪承畴等人都没办法,一个无德无才的卑鄙宦官难道还能力挽狂澜?


正白旗都统


关于此事,有待商榷。不过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言,倒是可以窥探一二

明朝还未亡之时,崇祯已经有了诸臣误我的觉悟,而有个小太监哭哭啼啼的说了一句:“如果魏公公在,不会这样的!”崇祯听罢,下令厚葬魏忠贤(此时魏忠贤早就死了好久了。。。)


大明公司的历任董事长都很有特点

有的励精图治,引领公司欣欣向荣;有的就喜欢玩心眼,只为逗乐,有的喜欢美女而有的喜欢修仙,终于大明要黄了,而这一任董事长,是个木匠——天启

天启之后是崇祯,崇祯终其一生都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的命运

最后以一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大明公司最后的挣扎,而其中有个小插曲很有意思

据说快要亡国时候,有个太监说如果魏公公还在,或许国家不至于如此,崇祯心里有悔意,还秘密让人收敛魏忠贤骸骨

此事是否属实,我们尚且不论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魏忠贤没有被清算,会影响大明的结局吗?

  • 妖人九千岁——能力是“卓越”的

魏忠贤一步一坑,踩着别人登上权力的顶峰

天启皇帝是个木匠,不管朝政,魏公公来管

群臣也归他管辖,因此历史上知名的“东林党”被清扫

这是一帮以“忠臣”自居其实也并非善类的传统士大夫

魏忠贤清算了杨链、左光斗,扶植了自己的五虎、五彪

他的确贪得无厌,凡事都需要用钱来解决,但是他也是办实事的人,国家虽然乌烟瘴气,却也依旧平静

至少,该镇压的都镇压了,该收拾的也都收拾了

朝堂之上,也没有乱七八糟的党争,大家都是“阉党”无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至少都相安无事

对外呢,也还不错。毛文龙驻守皮岛,袁崇焕督师蓟辽,一扫万历阴霾,防守做得也很到位

不说这些人是否奉承魏忠贤(比如袁崇焕给他在关外修生祠)至少魏忠贤用他,毛文龙也没被收拾

所以,魏公公的政治手腕是有的,甚至可以说很高

  • 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儿——阉党走狗,国之重臣

魏忠贤的呼风唤雨权倾天下,离不开身边的这帮干儿子、干孙子

因为他是宦官,所以无后,因而同姓同宗成为了结交魏忠贤的最有利法宝,据说一个大臣,让自己的儿子去给魏忠贤当孙子,然后自己顺理成章的叫魏忠贤一声爹,而这个大臣,竟然比魏忠贤还要大

不要脸,是真的不要脸

可是,就是这么积累下的一批大臣,还真就帮着魏忠贤治理了整个天下

虽然民不聊生,虽然贪得无厌,虽然鱼肉百姓,但至少天下还是大明的

时人皆知,要想当官,必须拜魏忠贤的码头,要想升迁,必须给魏忠贤送钱,要想为天下百姓做点事,必须先给魏忠贤修生祠,就是这样的朝廷,就是这么的昏暗

所以,朝堂之上,人人皆阉党,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他们在忍辱负重

随着魏忠贤的落马,阉党一朝覆灭

算是积累多年的“好人才”“坏人才”一扫而空

  • 励精图治的崇祯——用力过猛

时人有评:“崇祯用力过猛,因而导致国家覆灭,明末不缺忠臣良将,却未能挽救危局”

当然也有人认为:“崇祯之败,败于党争,诸臣误我并不是推卸责任,当时的朝廷已经腐败混乱到崇祯也无法挽救的局面,再不用力,甚至挺不了那么久!”

总之,人们围绕着崇祯和他的群臣,做出了如此的评价

而大明王朝的覆灭也和这君臣之间的掣肘扯皮不无关系

崇祯节俭,自己穿破衣服、后宫也穿破衣服,不舍得吃喝挤出钱来发军饷,平叛乱。

大臣们则奢华无度,历任的首辅也都是各个党派的领袖,一心只想着扩大势力,打败这个、抨击那个。

一如周延儒、温体仁都算是一代奸相

而且在北京即将破灭前夕,崇祯号召群臣捐款救国之时,群臣除了哭泣就是沉默,就连崇祯的老丈人(当时有名的富豪)也不愿意出钱,崇祯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最后,北京城破,忠臣不是没有,文臣武将都有人自裁殉国

如大学士范景文等二十一人均壮烈捐躯,而苟延残喘的崇祯老丈人,竟企图以金银财宝贿赂李自成,落得个家破财尽的下场,让人感叹

而崇祯也杀子毁女自裁于景山

  • 命中注定——魏忠贤一死,大明必亡

结局是悲惨的,反过头来想想

为何没有忠臣如于谦、如张居正、再如袁崇焕也可以啊

将时间推到阉党倒台的那一刻,我们或许会发现什么

其实,东林党并非什么名门正派,他们搞党争不亚于其他任何党派

阉党专权、谋害忠良已成事实,他们虽然残忍,但他们知道保家卫国

知道只有朝廷在,自己才能继续作乱,百姓苦的只是一时

待到时机合适,再一扫而空也未尝不可

而结果却是:崇祯一心想要绊倒魏忠贤和他的党羽,并且想要重新拉拢一批人为国家办事,只是,阉党的处理方式太过于绝对

本来朝廷就已经一团乱麻,几乎人人都和阉党脱不了干系,好人错杀的不止一个,为什么?

崇祯要惩办阉党,必然不能用他们的人审理,好,找到了一个真不是阉党的人,而这个人之所以不是阉党,是因为连阉党都看不上他,觉得他太差劲。

机会来了!平常跟谁关系不好,被谁欺负过,那就是阉党,那就得惩办,写进名单,交给三司法办!

但凡于阉党有联系的,都进去了。哪怕是为了国家假意讨好的良臣,也未能幸免

就这样,本来是清除乱臣贼子的好机会,演变成了另外一场党争和个人恩怨的斗争

而且更加的惨烈,真正意义上实现名臣能臣一扫而空的效果

稀里糊涂掉了脑袋的人比比皆是,闹得人心惶惶,朝风大变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像样的能臣再出现了

就算洪承畴、卢象升、左良玉、曹文诏一批名将涌现出来

却再也没有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名臣了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崇祯“诸臣误我”的临死感叹,以及那流传甚广的说法

“如果魏公公还在,不至于这样的”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个人觉得评价一个人就算再坏他也有好的一方面,魏忠贤,人称九千岁,个人觉得如果崇祯皇帝不杀魏忠贤的话,大明王朝有可能不会加速灭亡其因有三:1魏忠贤虽然在天启朝权倾朝野,但是懂得权衡各方面或者说各个官员之间的利益,有效的打击东林党人,在崇祯在位期间,重用东林党人,但那时候的东林党人已经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根本没有为国家利益着想了。2魏忠贤时期,虽然派太监在各地收取税负,民怨也非常深重,但是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且就算是有农民起义,也是坚决打压,而且斩草除根,崇祯期间,取消了驿足这个职位,直接导致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大批农民失业,其实说实话,李自成这样的人根本不想造反,只想干好自己的工作,老老实实把钱挣回去,只是大明王朝剥夺了他的工作,他没有饭吃了,才会造反的。3在魏忠贤时期,魏忠贤虽然是太监,但他懂得辽东战事是主要的,他任用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重用了袁崇焕,在宁远大捷中打死了努尔哈赤,严重的打击了八旗的实力,而且在魏忠贤时期,八旗很难踏过宁远防线,在崇祯继位后,虽然前期重用了袁崇焕,但是崇祯这个人生性多疑,好猜忌,在北京保卫战中,中了皇太极的计谋,直接杀死了袁崇焕,导致了辽东很难再有人能和皇太极一较高下,也间接导致了明朝加速灭忙。所以说魏忠贤虽然都说是奸人,但是他也懂得权衡利弊,所以个人觉得如果魏忠贤不被杀,明朝有可能不会那么快灭亡,明熹宗在临死前也曾嘱咐过崇祯皇帝不要杀魏忠贤,要用魏忠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然了就算是崇祯重用了魏忠贤也挽救不了大明朝灭亡的事实,因为当时明朝已经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已经成为了明朝末期主要矛盾,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m风华正茂


崇祯帝朱由检如果不杀并继续重用魏忠贤,明朝不仅不会灭亡,而且有可能打垮后金一统天下。

首先魏忠贤是权倾天下的大太监,号称九千岁,但与后来太平天国的九千岁杨秀清不同,魏忠贤因为是太监不可能觊觎皇帝的宝座,朱由检如果像哥哥朱由校那样重用魏忠贤,明朝的形势会越来越好。

其次魏忠贤是贫苦农民出身,不会加重农民负担,会继续向富人征税,农民就不会被不断加重的农业税逼得官逼民反,明朝也不会发生财政危机而大幅度裁减驿站,导致李自成等下岗走投无路被迫造反,事实上,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正是在朱由检即位除掉魏忠贤以后的1628年爆发的。

第三,魏忠贤比朱由检擅长用人,对后金的战争,天启时期魏忠贤对袁崇焕孙承宗袁可立毛文龙等抗金名将的使用比较合理,孙承宗负责统筹关宁锦防线,袁可立与毛文龙配合多次击败后金,袁崇焕更是在宁远大战用大炮击伤后金开国雄主努尔哈赤,击退六万后金军,努尔哈赤元气大伤,半年后含恨死去。

而朱由检除掉魏忠贤以后,不再重用孙承宗袁可立,又逼迫袁崇焕除掉毛文龙,北京保卫战更自毁长城冤杀民族英雄袁崇焕,导致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等明朝将领投降后金,明朝对后金占据优势的大炮技术也被孔有德献给后金。从此以后,明朝在与后金暨满清的战争中江河日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厚德载物49847


杀不杀魏忠贤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不杀魏忠贤的话,要看崇祯能不能驾驭,杀了魏忠贤的话,要看能不能在朝廷之上培养起自己的势力。

皇权之所以至上,是因为一切尽在掌控,一旦不可掌控,那么,离皇帝上吊就不远了。

崇祯皇帝后期之所以需要上吊,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崇祯召集三路大军来京勤王,然而,各路兵马拥兵自重,除了吴三桂动身之外,另外两路,竟然向南逃窜。这就是为什么说,后来的南明政府会一下子拥有三四十万军队,而没有人进京勤王,那是,本应该勤王的部队,他们跑了。

历史上,除了魏忠贤之外,例如鳌拜,尽管是辅佐三朝的重臣,但是因为康熙无法掌控,所以,擒拿鳌拜。又是张学良之于杨宇霆,都知道杨宇霆在张作霖时期是重要的智囊人物,对奉系军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不久,就被杀了,这就是最高权力者对无法掌控的人物,必须杀之而后快。

崇祯因为不确定能不能掌控魏忠贤,因此,将魏忠贤杀了,但是,杀了魏忠贤之后,崇祯依然没能培养其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日渐成为铁板一块的文官集团,这样的情况下,就变成崇祯一个人与群臣的战斗,皇帝不相信大臣,大臣不相信皇帝,最终是两败俱伤,崇祯自缢时,还血书:诸臣误我!崇祯死后,那帮大臣被农民军整的也够呛!


史论纵横


提及魏忠贤此人,大家都会想到他是一个营私舞弊、结党乱整的角色,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对于这种人,大家都肯定是先杀之,而后快。崇祯皇帝作为一个年轻人,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也是这样想的,先把魏忠贤杀掉,而后高兴之。

崇祯皇帝为了图一时之快;为了收回政权;为了产除阉党;为了巩固社稷。一登上帝位,就把魏忠贤给杀掉了。作为一个自信的皇帝来说,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崇祯却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朝廷情况,就贸然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魏忠贤该杀,可却不是他一登基就该杀的。魏忠贤一死,就加剧了大明朝的灭亡。如果说崇祯不是在这样错误的条件杀掉魏忠贤,那么大明朝短期内是不会灭亡的。

在天启帝的时候,国家虽然多处于多事之秋,可却相对比较稳定,而且强大。为什么会说晚期的大明朝强大呢?咱们来分析分析:

  • 1、强大就在于大明朝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当时对抗的可不只是满清一个外族,而是多个外族。可见大明朝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在军事上,魏忠贤的“功劳”可是非常大的。

  • 2、强大就在于大明朝的社会底层环境相对稳定,农民百姓虽说不富裕,但是也能很好的生活,算得上是安居乐业。虽说有一些小毛贼或者说山野盗匪,但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下。在农民百姓安居乐业上,魏忠贤的“功劳”也很大。

  • 3、强大就在于大明朝的国家国库富足,对于各种需求开支都能很好的支援。而這魏忠贤的“功劳”依旧不可小觑。

所以,很多人认为魏忠贤如果不死,大明还能继续其实很有道理的。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的灭亡还能延缓一定的时间。咱们再来看看魏忠贤的“功劳”。这里“功劳”我用上了引号。其实说是功劳,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己,顺便算得上是一点功劳。咱们再来看看是为什么吧!

魏忠贤是一个农民出身,过过苦日子,进宫之后深的皇帝信任,皇帝经常把各种事情交于他做。而他也是效忠于皇帝的,虽说有营私舞弊,干预朝政的行为。可魏忠贤深知自己是皇帝的人,是要替皇帝办事的人,顺便捞好处。

魏忠贤地位非常高,但他明白自己的一切来自于皇帝。要想保住地位就要稳定朝廷,稳定朝廷就要稳定军队,于是对于军队开支、军队发展方面,魏忠贤是非常支持的。把大明军队训练的非常好。于是大明边军以一对多,交战于各个外族,其中尤其是满清最强。当时大明军队能很好的抵御满清的入侵,甚至还能有还击取胜的时候。甚至满清军队感觉非常强劲,很难入侵。

魏忠贤知道,要把军队搞好,就要有钱。自己是农民,他就知道农民是没钱的,能过日子就不错了。那么又要弄到钱,怎么办?魏忠贤就把矛头对准了“有钱人”,什么人有钱,自然是从事商业、开矿、掌权的一些人啦。对他们的剥削搜刮,减轻农民赋税。不仅充实了自己的腰包,还把国库搞定非常充裕,顺便让老百姓的日子也过的不错,因为赋税相对很低,日子好过。这样一来军队有了更多的后勤、钱财、兵员的支持,自然是不会弱。而农民生活安逸,自然也不会造反。

而魏忠贤所做的,就惹到了另外一部分人啦。谁?自然是“有钱人”啦!各种豪门望族,王公大臣。这里面以“东林党”反抗最强烈。“东林党”作为文臣的党派,有文人雅士、氏族望门等一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想尽一切办法和魏忠贤的阉党作斗争。而在天启帝的时候,魏忠贤深的信任,对“东林党”的打压非常很。因为他们是钱财的来源,是魏忠贤的对手。

因为崇祯本就认为魏忠贤是一个阉人,结党营私,罪大恶极,所以崇祯非常厌恶于魏忠贤,最后才一登上帝位就把魏忠贤给杀掉了。而崇祯当时比较信任“东林党”,却不知“东林党”的狼子野心。对于崇祯的很多政令都是阳奉阴违,根本不去办事。朝廷的局势瞬间变化,军队、国库钱财的来源本就是“东林党”等有钱人,他们自然不想把自己钱财再继续“奉献”出去了。

于是军队得不到钱财的支持,就开始松懈,训练开始懒散,戊边就开始不牢。国库得不到来源,开始空虚。而没有钱财,崇祯肯定要解决,于是百姓就遭了殃。农民百姓的赋税越来越贵,生活越来越困苦,过不下去了,自然就开始反叛,造反。

于是就形成了,天启帝在位时,大明国库充裕、军事强大、百姓安居、政局党派争斗。而崇祯在位时,大明国库空虚、军事衰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政局一党独大。这个一个鲜明的对比。因此,很多人认为崇祯如果不是急于一时,杀掉了魏忠贤,能够延缓大明灭亡。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历史扛把子


明朝亡,赖皇帝,赖太监,都是赖。

被赖的,一般都是细枝末节的原因。

到了明朝要亡,谁来做都差不多,都得亡。

明朝亡,两个原因。

第一是财政。

明朝是农业社会,国家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土地。农民种地交税,国家靠农民交税维持,几千年农业社会都差不多。但明朝有些人是不用交税的。这些人姓朱,是皇帝的亲戚。有个数据说,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不用交税的朱同学们,有20多万。这20多万朱同学,占着大量的土地,不用交税。皇帝的财政就难了。这么多朱同学不交税,国家要这么多钱才能维持,就只能在要交税的老百姓那里加。税收的多,老百姓意见大。

第二是气候。

明朝崇祯皇帝正好遇到小冰河时期,不是旱灾,就是水灾。灾了,农田失收,税更少了。这边政府收入少,那边老百姓没饭吃,这国家就玩不下去了。

其实明朝真想玩下去,也不难,皇帝让那20多万朱同学交税就行了。明朝亡,别赖崇祯,别赖太监,赖财政。


春暖花开003


明亡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民起义。魏忠贤也是贫苦出身,对农民有感情,他一直没有给农民加税,他还大幅削减了农业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能安居乐业,有饭吃谁还会造反?

再一个原因就是崇祯时期财政困难,国家没钱!而边防和军队打仗都是要花大钱的。魏忠贤时期虽然不增加农业税,但是,他大力向中上层的士绅们征收工商税和矿税,所以,天启时期国库充裕,军费拨付也及时充足,当时辽东战事亦有起色,努尔哈赤也被袁崇焕打死了。而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依“朝廷焉能与民争利”为由,把工商税和矿税都停了,国家没钱怎么办?只有加征农业税,造成了国家基层的不稳定。为减少财政支出,还裁撤了各地的驿馆,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这其中就有李自成。

魏忠贤虽然人品低劣和道德败坏,但是在国家大事上,还是能以社稷为重顾全大局的。在军事方面,辽东前线他重用的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祖大寿等人都属于能臣,虽然他们不属于阉党。魏忠贤死后,崇祯用人多疑,孙承宗被罢,袁崇焕被杀,造成了辽东边防的不稳定。

崇祯除掉了魏忠贤之后,失去了制衡的东林党一家独大,成为了不受约束的文官集团。所以有人说:明朝亡于党争,而党争之始则起于东林。崇祯直到自尽前才明白这一点,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但是为时已经太晚了!


历史长河中的鱼


我认为崇祯杀魏忠贤是对,魏忠贤死不死和明朝灭不灭亡没关系。

魏忠贤只是个太监,当然了魏忠贤当时权倾朝野,可以把皇帝都玩弄于鼓掌之中,可这就是作死。所以崇祯上位后首先就除了魏忠贤,后来有人可惜的说,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天下就不会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说崇祯啥杀魏忠贤是自毁长城,事实是这样吗?如果魏忠贤不死真能力挽狂澜?我认为不能。

首先说魏忠贤只是宦官,魏忠贤的长处是耍阴谋诡计,也就是说魏忠贤的聪明在于如果揣摩皇帝的心思,如果利用皇帝除了自己的政敌,然后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魏忠贤确实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魏忠贤达到目的后都做了什么呢,卖官鬻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甚至给自己建生祠,完全不管民间百姓的死活,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就和魏忠贤的胡作非为有很大关系。

而在治理国家方面魏忠贤可以说是一无是处,除了耍阴谋诡计治国领兵魏忠贤却是一窍不通,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已经非常严重,可魏忠贤拿不出一点有效办法,所以崇拜上位后首先除掉魏忠贤,魏忠贤死的一点不冤。

其实历史上魏忠贤这样的掌权宦官很多,但是起到正面作用的很少,基本都是祸国殃民,比如秦末赵高,明朝的刘瑾王振魏忠贤,哪个是好人,要指望他们力挽狂澜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会灭亡只是个假设而已,一点可行性都没有。


天宇的文史情怀


对于明朝来讲 腐败已经不是崇祯的问题,而是自万历年就已经开始了,明朝有个特点,前期的帝王英明神武,虽说不是个个是明主,但做一个守成之君还是绰绰有余,但自万历之后,皇帝不上朝,学木匠,满天下到处跑,很多政策得不到相应的民心呼喊,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民起义,魏忠贤能够执掌大明实权八年,绝不是一个泛泛之辈,不可能被一个十七岁的年轻小子搞死,在用人方面,崇祯比起魏忠贤可是差远了,北方努尔哈赤虎视眈眈,魏忠贤知道拍谁去抵挡,镇压内乱的起义军,完全就是信手拈来,反观崇祯,上台之后,几乎把自己猜忌的内阁大臣全部处死,有能力的不用,没能力拍马屁的却用的开心,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名将孙传庭,李自成当年起兵的时候,孙传庭几乎是把他按在地上打,可惜原本驻守北方的大将,因为崇祯的猜忌,被夺权,一群废物挡不住皇太极,差点打到北京城,孙传庭临危受命北上进京勤王,就这样,给了李自成一丝喘息的机会,回京之后的孙传庭,因为再次被崇祯猜忌,关进大牢三年,等他出来的时候,李自成已经佣兵几十万,崇祯这才回过头让他出征,可惜,孙传庭不敌被杀,大明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被崇祯害死了,死后一年,大明亡国,可以说,崇祯猜忌心太重,最后是自己玩死自己,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遗恨千古,如果魏忠贤不死,崇祯用人不疑,大明至少还能延续百年之久,毕竟崇祯做一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如果能够注重百姓利益,为百姓谋生存,不将皇权架在制高点,也就没有后面皇太极和李自成这帮乌合之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