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父母的這種做法 只是在培養一個潛在的窮人

今天想起寫這個話題。是因為我五歲的小女兒問了我一個問題,她問我:“我們家有錢嗎?”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被孩子問過這個問題吧?就像“我是從哪來的”這種問題一樣,越來越小的孩子受信息化社會的影響,都會提出和性、金錢有關的各種問題。

父母的這種做法 只是在培養一個潛在的窮人

面對孩子這種問題到底該怎麼回答是對的呢?

我先說一個例子:我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在八歲的時候問她媽媽家裡有沒有錢,她家是不是有錢人。我當時在場,我親戚的回答是:“哪來的錢?家裡就你爸一個人掙錢,不借錢就不錯了,我們家窮的叮噹響,你要省點花錢……”之類的巴拉巴拉沒完沒了。

父母的這種做法 只是在培養一個潛在的窮人

我相信她的本意是想讓孩子能夠明白勤儉節約,能夠懂事。但這種回答無疑是不正確的,首先就是誇大其詞,她們家在當時我們村是屬於上中等條件的人家。

她這樣和孩子哭窮,孩子沒有了安全感,就會明白生活的艱辛嗎?顯然不會。過早的讓孩子感受被貧窮包裹的感覺,對孩子小小的心靈來說是絕望的。

會讓她覺得是自己的錯導致貧窮。有可能使她變得懦弱自卑、沒有自信,或者對金錢產生畸形的貪戀,而成為拜金的奴隸。所以,我家親戚的這種回答是最不可取的。

反觀我的父母,他們大字不識幾個,但不能說他們不懂教育孩子。我不記得我問沒問過家裡有沒有錢的問題,只知道在我從小到大的記憶中,沒有聽過父母和我抱怨過家裡窮的話,即使我們家當時真的很窮。

父母的這種做法 只是在培養一個潛在的窮人

八十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我的同學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只有我有兩個妹妹。我的父母還是農民,但我沒有自卑過、沒有排斥過兩個妹妹,我這種樂觀向上的性格和父母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印象最深就是媽媽總是吃粗糧鹹菜,把好吃的饅頭或者肉類都留給做苦力活賺錢的爸爸,但爸爸每次都不吃或只吃一點點,然後把好吃的分成三份留給我們仨。

他們自己常年不買衣服,但從來不缺我們的零花錢。不管多苦多累,他們也不互相埋怨,從來都是笑呵呵對我們說:“再過段時間,我們就可以天天吃好吃的了。”事實證明,這樣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都會知道感恩、明白好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勞動換取的。

父母的這種做法 只是在培養一個潛在的窮人

說一萬次不如做一次,教育孩子,身教遠比言傳來的效果好,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

最後說說我是怎麼回答我女兒的,我告訴她我們家有錢,但是不太多也不太少,正好夠我們日常用的。

接著在給她大致講講錢是爸爸辛苦工作賺來的,讓她明白錢不是大風颳來的就好。當然,我一直秉承富養女兒的觀念來養育兩個孩子,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滿足她們合理的要求,但有些家長也打著富養女兒的旗號,對孩子溺愛到有求必應、說一不二,讓孩子以為他家的錢像提款機一樣取之不盡,這也是不可取的,慣子如殺子。

父母的這種做法 只是在培養一個潛在的窮人

教育孩子從來都是費心費力的事情,家長首先要有正確的三觀。在遇到孩子問家裡有沒有錢這種問題時,做到不誇大不哭窮,哭窮本身就是一種懦弱的表現,身窮還能改變,心窮真的就無可救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