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什么是“演歌”?

mygodnesses


第一次接触演歌还是很久以前听蒋大为先生翻唱的千昌夫的《北国之春》,第一次听的时候,就为婉转多变的悠长曲调所吸引和折服。起初,年幼的我并不知道这种演唱形式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知不觉也接触到了很多的演歌和歌手,才慢慢对演歌这一演唱方式有所了解。

简单地讲,演歌是日本民谣的一种流派,是日本颇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歌曲类别。它综合了江户时代日本民俗艺人的唱腔风格,并融入了日本各地的民俗风情。近代尤其是进入昭和时代以来,演歌基本上以民俗民风、感情琐事为颂唱的素材来源和对象。


演歌最早的起源可以说是明治时代自由民权运动的附属产物。起初民权家们为了讽刺时政、抒发自身的政治思想,在面对政府限制和镇压的情况下,将”演说词”改编为歌词传唱,因此得名演(说)歌。


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到了明治后期大正时代,演歌逐渐诞生了脱离政治色彩,变为只是单纯抒发个人情绪、爱情、人情的歌曲,通俗、脱俗、甚至是恶俗的类型都有,故而也会被称为“艳歌”、“怨歌”(与演歌的日语发音一致),进而逐渐确立了演歌在日本歌唱界的地位。但进入昭和初期,受到西方传入的唱片产业和流行歌的冲击,演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战后60年代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演歌”作为一种音乐类别概念得到固定的关键时期。这与当时左翼思潮席卷日本社会息息相关,从日共脱离出来的新左派势力将战前和战后初期的“低俗”、“颓废”的演歌音乐定位为未受到西方现代化思潮毒害的“接地气的”、“大众的”、甚至是“传统的”、“民族的”代表,并指出这些歌曲体现了下层民众们的“疾苦”、“哀怨”和“漂泊”,为战后“演歌”概念注入了新的主体。

与此同时,演歌的特别在于演歌的演唱方式较为独特,其使用的音阶多为日本古代民谣所采用的五声调式,对应西方的音乐理论来说,就是大调去掉fa和si,小调去掉re和sol,这也是令日本演歌拥有独特韵味的原因之一。这种曲调是1930年代由古贺政男发扬和普及的,这样的曲子,曲式比较整齐,旋律拥有自然美感,但较为单一且少变化。60年代以来,美空云雀在古贺旋律的基础上引入了装饰音(小节),以突显歌手个性的唱腔,“颤音”的加入更是使得两者成为后期演歌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


至于演歌的主题和歌词,大多以“雪”、“雨”、“女人”、“眼泪”、“离别”等为题材来描绘和表现男女之间的恋情。除了表达男女之情外,还有以家族、人生、乡愁、志向、离别等为主题的经典歌曲也传唱至今。

随着西方爵士乐、说唱等形式的流行音乐的快速进入,大多数日本年轻人对节奏缓慢、内容无新意的演歌毫无兴趣,演歌的受众群体也变成了中老年群体。但近年来,日本演歌界为将这一艺术表达形式传承下去,不断在发掘和培养新人,通过红白歌会、举办选秀等形式扩大受众,而且演歌也逐渐走出国门,吸引了很多对此感兴趣的外国人。


参考文献:

1.被发明的传统——近现代日本演歌的发展轨迹(上),http://www.sohu.com/a/138434389_617754


历史研习社


中国是演歌的发源地。但却在日本被发扬光大,成为日本最富民族特征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受众。

演歌的曲调婉转动听,题材十分广阔,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社会风情、山川秀色、四季寒暑,皆可入歌。深受我国广大音乐爱好者喜爱的《北国之春》《星光下的华尔兹》等,皆属演歌之列。

以前在日本,广播、电视几乎每天都有演歌节目。每年除夕之夜,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都举办以演歌为主的“红白歌合战”,日本歌手都把能够参加这一汇演视作登龙门的阶梯。

在灿如繁星的歌手之林中,北岛三郎独占鳌头,他连续二十三次参加“红白歌合战”,多次在重大的演歌比赛中获奖,并摘取了王冠音乐大奖的桂冠。受此殊荣者,在日本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北岛三郎被誉为日本演歌界的“第一人者”(第一号歌唱家)。



北岛的成才之路并不平坦。他出生在北海道一个半渔半农的家庭里。每天等待他的是照顾六个弟弟的繁重家务劳动。

高中毕业后,他冒着风雪,只身上京求师学歌。然而花花世界的东京,并没有给他增添什么欢乐,伴随他的净是冷遇和白眼。他求师无门,不得不时而怀抱吉他踯躅涩谷街头,时而醉卧酒肆之中。

为了谋生,他进了铁工厂……生活的磨难,不但没有动摇他成为歌手的决心,反倒激发了他更大的热情,他要用演歌洗涤社会留在他身上的污垢和胸中的郁闷。曲折的经历,使得他的歌声极富感情。


大先生的故纸堆


演歌其实在日本的历史并不算长,严格说来它应是明治初期自由民权运动的产物。 当时,岛国的开化激进派们以集会演说的形式来批判藩阀政治、宣扬自己的主张,而感到危机的政府则开始取缔开化派的这些集会演说。于是,开化派们魔高一丈就把“说”改为“歌”,以歌谣的形式继续唱出自己的主张。民众唱歌,政府就不大好管,由此,“演说歌”渐渐定型,其实就是政治讽刺歌。


而今天所谓的演歌,是当时演说歌的略语,只不过今天的演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与19世纪时的演说歌不可同日而语,早已没有了政治色彩,而完全蜕变为一种纯歌谣形式的演唱了。


演说歌,经过了最初的19世纪末的创成期,于20世纪初就在流行歌大众音乐的冲击下匆匆谢幕,接下来进入战时萧条期,演说歌在这个时期可以说已经近乎于绝迹了。而后于20世纪50年代由明显区别于流行歌曲的近似于现在演歌风格的民谣和浪曲的出现使得演歌进入了复兴期,发展至60年代的演歌,社会讽刺要素已经完全不见,可以说作为演歌只是名称复活了,内容已与当年的演说歌风马牛。



这一时期,望乡歌谣风格带动了演歌的新形式,一批如高仓健、森进一、千昌夫、北岛三郎和小林幸子等开始崭露头脚。他们的《池袋之夜》、《函馆之女》、《北归行》等演歌也流行开来。


70年代可以说是演歌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如《北国之春》、《舟唄》、《津轻海峡.冬景色》等脍炙人口的演歌唱红列岛。五木ひろし、石川さゆり八代亚纪、森昌子等一批演歌歌手也活跃起来。


从80年代至90年代,借卡拉OK东风,演歌在中高年受众群体里得以重新热火起来,什么《无锡旅情》、《酒よ》以及邓丽君的歌曲被人们传唱开来。


不过,也是从90年代后半开始,演歌渐渐被年轻人抛弃,流行歌曲再次夺走了青年受众。 进入2000年,虽然大泉逸郎的《孙》和冰川きよし的《箱根八里の半次郎》 一时大火,但也亦然未能改变失去年轻受众的事实。2010年代,近藤真彦和坂本冬美的演歌也一时成为话题引起轰动,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终究没能掀起大浪来。尽管如此,演歌那独特的充满乡愁的情绪宣泄的表现手法,因其暗合了日本人的感伤、幽玄情怀,却仍能屹立日本歌坛而不倒。


日本人说演歌是基于日本人独特的感觉和情念而派生出的娱乐歌曲。由歌手独自的唱法、歌词的性向又被分为“艳歌”和“怨歌”。歌词几乎充斥了“海、酒、泪、女人、雨、北国、雪和离别”等词语。歌者在台上一般大都以传统和服装束示人,再辅以歌者那紧皱的双眉、悲哀的表情、并紧伸直的五指以及在悲哀表情下做出的高难动作——嘴唇微笑状。然后目视远方,以时而悲伤时而泪流,时而激情的淋漓尽致的表演,就让观者身不由己的随着歌者的情绪起伏、歌词的动人心脾而进入一种与歌者共歌共舞的心境之中......


也许正是演歌那动人心弦的歌词,撩人心脾的忧伤曲调和压抑而又张扬的动作,正和了崇尚幽玄、物哀的日本人的审美情绪,所以,演歌才能在流行歌曲的冲击下仍牢牢的占据着演唱界的一席之地。让日本人在“斯纳库”(带卡拉OK的小酒馆)里,一杯清酒,一首思乡歌谣,寄托他们那复杂的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