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河南鹤壁:淇县大石岩村——明清古韵寻乡愁,曲径通幽似“桃源”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大移民,其中一队由徐、王、冯、申等姓氏结伴而行的人,来到豫北南太行山区时,发现这里群山环抱、植被葱郁、百鸟啾鸣,山间谷底叠溪潺潺,便在此定居下来,几百年的生息,便形成了现在淇县灵山街道的大石岩村。该村共有大春花村、小春花村、李沟村、小庄村、两流水村、阴窝村和大石岩村7个自然小山村,它们呈树杈状分布于群山间的谷底,依山趁势坐落于沟底河道的两坡。


近日,该村入选为第五批河南省传统古村落。

河南鹤壁:淇县大石岩村——明清古韵寻乡愁,曲径通幽似“桃源”

大石岩村一瞥

街道纵横,屋宇叠错

明清古韵留住那抹乡愁

这7个自然村,随便走进一个村儿,村内都是街道纵横、屋宇叠错。

在小庄村,记者看到,一条古色古香、不规则的街道由谷底逶迤到半山腰,两侧是清一色的石头建成的古民宅。这家地基连着那家屋顶,透过这家窗台便能看到那家小院,错落有致,生趣盎然。

河南鹤壁:淇县大石岩村——明清古韵寻乡愁,曲径通幽似“桃源”

明清古民宅

这些古民宅多是南北各5间、东西各3间组成的四合小院。建房所用的青色石头规整有序,“大石岩石头多,这些石料多是就地取材。”村民申怀林说,“房屋墙体的厚度多达半米,屋子里冬暖夏凉。”街道中段的一家,数米高的门楼非常引人注目,从小在该村长大的大石岩村第一书记徐光说:“这是俺村最高的门楼,以前有两层,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这门楼上玩儿,看街道上过往的乡亲。”

沿着街道往上走,转过几道弯,走出古民居群,站在海拔最高的街道口回望,顿觉视野开阔,山川连绵起伏,谷底河水纵流,好一派山间田园美景。徐光告诉记者,7个自然村的古民宅建筑风格相同,多是明清时代的石木建筑,据统计,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共有200多座。

13座山头,座座都有“奇”故事

徐光告诉记者,村周边有13座山头,座座都有一段“奇”故事。这13座山头主要有朝歌寨、宝马寨、蜘蛛山、红山、青龙山、东大垴、西大垴、南山尖、石岩头、仙人峰、滚轮山等。

河南鹤壁:淇县大石岩村——明清古韵寻乡愁,曲径通幽似“桃源”

村西南至村西北连着的蜘蛛山、青龙山和宝马寨3座山,在村民们口中流传着“青龙大战蜘蛛精,宝马来助阵”的传说,村民申怀林告诉记者,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巨大的蜘蛛精盘踞在此,为害四方。上天得知后,便派青龙来此降服蜘蛛精,没想到蜘蛛精妖力巨大,二者大战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眼看青龙精疲力竭即将战败,上天又派了一匹宝马来助阵。虽宝马和青龙齐心协力战败了蜘蛛精,但也累死在了战场上。它们死后,便分别化成了一座山头。

纣王屯守朝歌寨,西行逃亡路,留下一串传说

相传3000多年前,殷纣王帝辛逃出朝歌城后,向西逃到朝歌寨山上,发现这里地处深山老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在此练兵屯守。“现在朝歌寨山上还有金銮殿遗址和练兵时留下的马蹄印,寨墙下还有拦马墙、饮马池等遗迹。”村民申东海说,在朝歌寨山北半山腰绝壁处有个10米高、深120米的大洞,相传殷纣王征收的粮食放在此洞,所以名为“收粮洞”。

河南鹤壁:淇县大石岩村——明清古韵寻乡愁,曲径通幽似“桃源”

“后来,殷纣王一路逃亡至纣王殿,西去这25里山路,留下了太多有关他的传说。”申东海说,朝歌寨往西,有个地方叫“犯凉水”。“传说当时殷纣王的一位嫔妃怀孕了,经过此处时因口渴喝了河沟里的凉水导致早产,所以此处得名‘犯凉水’。”申东海说,再往西,嫔妃生下男婴的山洞叫“圣贤洞”,埋葬男婴的山头叫“太子墓”。往西去,有道岭叫“跑马岭”,“据传是殷纣王逃亡时,后边有兵追赶,他带领兵马在此岭上快步疾行。”申东海说。

“俺们叫它‘红头钩’,除了这道岭上的红头钩的针是直的,其他地方的红头钩的针都是弯钩状。”采访时,申东海指着山上一种长有针状物的植物说,“据传殷纣王逃亡此处时,嫔妃的衣裙被这种植物的针挂破了,当时娘娘就叹气说,‘要是你们都不长钩多好’。于是,这道岭上的‘红头钩’的针便长成了直的。”

昔日“太上老君炼丹”洞,今日成群蝙蝠“倒挂金钩”

村西北约3公里处,有一条近5公里长的大峡谷。谷内两侧的山壁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10多个山洞,因而得名“洞沟”。

“这些山洞有的是自然洞,有的是人工洞。这些人工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洞乡组织开采队在此开采铅矿石所致。”徐光说,“据传,昔日太上老君在此炼丹,所以这里的山石中所含的铁、铅等金属元素比较高。”乘车沿着崎岖山路行驶近一个小时后,才抵达了洞沟。众多山洞中,一个高和宽均达10米的大洞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洞口“呼呼”往外直冒凉风。“这个洞,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口在山脚下,出口在半山腰。”徐光说,“此洞常年平均温度在15℃左右,冬暖夏凉。”

河南鹤壁:淇县大石岩村——明清古韵寻乡愁,曲径通幽似“桃源”

进入洞内,让记者惊奇的是,黑乎乎的洞顶上,用手灯一照,满是倒挂着的蝙蝠。“若是不小心惊动它们,这些蝙蝠便会成群结队地飞出洞外。霎时,遮天盖地,十分壮观。”徐光说,洞沟的风景美如画,“两侧的山坡上,长满了野生的血参、冬凌草、天南星、远志等中草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派人常住于此,开荒造林。现在山沟里到处都是柿树、核桃树、桃树、柳树、梨树、苹果树等。”记者放眼望去,山坡上盛开的鲜花,煞是好看,还有喜鹊、山雀、画眉等鸟儿云集此处啾鸣,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妖精洞”里发现三趾马骨化石

回到村委会,记者看到这里放着一堆骨化石。徐光告诉记者,这是在村南一道岭上的一个“妖精洞”内发现的。“前段时间,经过考古专家的鉴定,这是一匹三趾马的骨化石,距今5000多万年。”徐光说,“所谓三趾马,就是它的前后肢均为三趾,体型比现代马小,该马种早在几百年前就灭绝了。”

河南鹤壁:淇县大石岩村——明清古韵寻乡愁,曲径通幽似“桃源”

至于这匹三趾马是如何死在这个洞中,徐光说:“‘妖精洞’洞口狭窄,易进不易出。专家有两种猜测,第一种猜测是,当时这匹三趾马可能是在山里觅食,或者被猛兽追赶,误入‘妖精洞’,恰巧地壳运动山地拔高后,三趾马出不来,困死在这里;第二种猜测是当时这匹马是匹烈马,对人类有危害,被人们围困在这个山洞里。”

“专家称这匹三趾马骨化石的发现,对考古非常有帮助,他们近期将利用这些骨化石对三趾马进行复原。”徐光说。

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村民盼开发

采访时,村民们告诉记者,村周边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比如村东头1400米处的山沟里有条“白流瀑布”,高约50米,宽约40米;红山顶上有一群“魔石”,有的如恐龙蛋,有的如武士,还有的如镇妖符,且每块石头都如刀切般整齐,多处石崖上还有象形文字;还有灵山寺、清凉庵、三佛寺……

“俺村儿的土特产也特别多,用俺村人都会说的顺口溜来形容就是,‘大石岩有四宝,微量元素少不了,铁锌核桃铜锰柿,高钙米、山羊肉,花椒成了大气候’。”徐光说。

河南鹤壁:淇县大石岩村——明清古韵寻乡愁,曲径通幽似“桃源”

采访时,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盼望通过对村子的旅游开发走上致富路。如今,在徐光的带动下,全村村民自发投入到村子的旅游开发建设中。他们背钎扛锨,在周边的大山上硬生生开凿出一条山路来,开通了3条旅游线路,还专门修建了停车场、大石岩土特产集贸市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