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卜紹基:創作中情景交融 亦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收藏週刊記者:梁志欽

卜紹基:創作中情景交融 亦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簡介

卜紹基 字望秦,畫家、藝評家、專業策展人。1973 年生於廣州。現任廣東畫院美術館副館長、國家高級美術師(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監事、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廣州青年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理論藝委會主任、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美術研究專委會主任。

省青年美協副主席卜紹基:“我將創作視為一種修行。”

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廣州青年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廣州市政協書畫院協辦的“心跡自然·卜紹基大寫意花鳥畫展”暨“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學術研討會,日前在百誠藝術館舉行。談及創作時,現為廣東畫院美術館副館長的卜紹基表示:“希望能在作品中多體現一分哲學意味,多一分禪意。”

卜紹基:創作中情景交融 亦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國畫的寫意精神,蘊含的是文化精神

日前,“心跡自然·卜紹基大寫意花鳥畫展”暨“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學術研討會在廣州百誠藝術館舉辦,館長李明浩在畫展開幕儀式上也道出選擇與卜紹基先生合作的初衷:“卜紹基不但是一名優秀的大寫意花鳥畫家,還是一名在藝術界以紮實的步伐走向臺前的畫家,既是卓越的藝術家,又是專業領域的藝評家、策展人,還作為文化藝術界的政協委員代表身份為藝術發聲。”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省美協名譽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在同期的“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學術研討會上發言稱,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其骨子裡蘊含的是中國文化精神,而且是中國審美中極為可貴之處,是西方無法媲美的。中國畫的寫意精神發展至今,依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正如眼下的卜紹基先生,他立足於這個領域當中,為之不懈努力並取得不錯的成就。我想,這在青年一輩中是不可多得的

卜紹基:創作中情景交融 亦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作品既有文人畫意境也有現代生活情懷

從初期的探索以濃墨重彩與質樸、厚重的線條相結合,以寫實的結構與形象,帶有民間意味對比色來表現身邊的村莊生活、農家常物,到近年來轉為嚮往沉實、空靈,總的來說是迴歸傳統,錘鍊畫境漸趨恬靜意境。卜紹基的藝術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探索。也實現了多次的蛻變晉境,用他的話說就是:“

筆墨從當初的一味雄強轉向追求內斂又不失靈動的筆力運用,以及強調以墨韻的通達變化狀物,追求以蒼潤的筆墨關係以營造靜虛的意韻。

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歷來崇尚筆墨、形式的意趣,強調寓意抒情,強調把握形象的神韻、神態,更是抒情寄意,甚至到了得“意”忘“形”的地步,而體現出獨有的自然本真之美。《莊子·天道》中曾雲:“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卜紹基:創作中情景交融 亦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卜紹基作為現階段嶺南畫壇大寫意花鳥畫家的佼佼者,文人畫深厚博大的傳統與嶺南畫派的開拓精神深深地影響著他的中國畫創作中,他的作品既有了文人畫的筆墨意趣,也融入了現代生活的情懷,既“師古人”更“師造化”,力求熔鑄沉厚健挺的筆力,靜虛空靈之意境,淋漓揮灑的墨韻以及簡約凝練的形態於一體,使其作品表面呈現出一股雄強穩健的筆墨氣象,並透析出一股生機勃發的氣度。正如他所言:“通過筆墨氣韻的交織,令畫面的象徵性、寓意性內涵呈現出一種反映心靈、體現人生感悟的平和境界。

卜紹基:創作中情景交融 亦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卜紹基《春色滿園》48×45(2平尺)2014年

對話“我們要用自己的心靈感悟這個世界”

收藏週刊:在藝術探索上,具體有哪些嘗試?

卜紹基:我的中國畫創作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一開始是從書法入手,而且對碑學尤為用心,如《石門頌》、《好太王》、《四山摩崖》等。接著由書入畫,臨摹海派各家,特別是鍾情於吳昌碩的金石氣格,畫的大多是梅蘭竹菊等傳統文人畫題材。及後,又受任伯年、白石老人等真切表現生活、植根於民間民俗的創作態度所感染,開始描繪身邊的花草魚蟲,特別嶺南花卉瓜果的豐富多樣,可以說為我提供了大量的創作題材,試圖令自己的作品能多一份切合當代人審美的生活意趣

近年來,隨著自己對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的有所感悟,對四僧(特別是八大)的畫風多加研究,希望能在作品中多體現一分哲學意味,多一分禪意。總的來說,傳統文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藝”可以說是多年來我一直遵循的從藝信條。而且,我所理解的中國畫風,特別是文人畫風格的形成大多需要一個相當的過程,其發展是一種在相對穩定的圖式承繼中追求氣韻、神韻方面的深層次拓展,只有在承傳的引導中深入到精神內核去探究圖式,去追求圖式內在精神的轉換和開拓,才能給我帶來發展的後勁

卜紹基:創作中情景交融 亦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卜紹基《閒為身有閒消處》48×45(2平尺)2012年

收藏週刊:您如何看待大寫意花鳥與寫生的關係?

卜紹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歷來是中國畫創作的一大關鍵。縱觀中國花鳥畫的歷史,不乏師造化的寫生高手,其精湛的表現力和形神兼備的概括力都能看出古人對現實的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所達到的高超程度,更重要的是他們獨到和多樣的寫生方法,令狀物、傳神、達意、抒情等都進入了很高的境界。近現代有成就、有創造性的畫家,也都十分重視寫生的。作為對現實物象的本質表現的文人畫,它同時負載著中國文化的內涵和畫家的學識、修養等,其創造的核心必須是源於造化和心源的。

“自然而然”對於藝術是極為可貴的,然而,這種“自然而然”更應該是經過百鍊千錘,經意治學的“必然”,而最終落實在“自然”、“偶然”的生髮之中

。藝術創作應該遵循從生到熟,又從熟到生;從無到會,從會到化的過程。我們應該以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以自己的心靈感悟世界,以自己的方式轉釋生活,而不是另闢蹊徑,或突發奇想。

卜紹基:創作中情景交融 亦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卜紹基《吾與菊花斟》48×45(2平尺)2013年

收藏週刊:藝術創作給您帶來的意義是什麼?

卜紹基:對於中國畫創作,我視之為一種修行,它令我學會

安住於身心,令自己的心量得以拓寬,體悟得以深化,進而領會藝術人生的真諦,而達到精神修為最真實而不虛的目的。另外,在創作中我追求物我互化情景交融。我在藝術創作中一直追求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互融,希望能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

與自然萬物的溝通是從認識到了解、再到熟悉,漸進地與之產生心靈共鳴的過程。在創作過程中首先使自己入境,全身心地進入所要創造的情境之中,之後一筆落下,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藉助於畫面中的花鳥魚蟲、枝卉草葉等藝術形象表現和傳達我與自然物象之間建立的情感

卜紹基:創作中情景交融 亦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