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感覺日本有種唐朝的感覺,韓國有明朝的感覺?

用戶52573000575


先說日本為什麼有種唐朝的感覺

日本在中國唐宋之前的社會發展都是非常落後的。

日本,在漢朝時,就已經臣服於大漢朝廷。1784年,日本福岡發現了一枚漢光武帝劉秀賜給日本天皇的金印,上印“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現在還被作為日本福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珍藏。

到了隋唐時,日本更是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仿照中國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國內進行了有名的“大化革新”。日本從此時進入了封建社會,就在這個時期,唐朝的文化、建築、服裝、美術、宗教,都傳入了日本。

日本此時期的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是日本社會繁榮穩定,飛速發展的幾百年,正好重合了中國唐代。正是這個原因,日本從唐朝學習來的一切,普及到了整個日本社會,並且根深蒂固。

此後,不是中國處於分裂戰爭時期,就是日本處於混亂戰爭時期。和平的時期,比如宋朝時,雙方都採取了保守的外交政策,沒什麼過多的交流,日本的社會風格基本上就停留在唐朝時期了。

元朝時,蒙古人是要毆打日本的,元政府根本不打算跟日本和平交往。日本人同樣也看不上蒙古人,就沒什麼太多交流。

到了明朝時,日本斬殺了明朝派去的和平使者,此後倭寇還不斷騷擾沿海,正式的官方交流不多。中日之間,基本上敵對狀態居多,特別是萬曆年間,日本侵略軍又被明朝軍隊打回了老家,日本一直當中國是敵人。

清朝時,中國開始走向了衰落,日本更不會向清朝學習了,還一直想侵略清朝,日本的社會風格也就一直停留在了唐朝。

再來看韓國為什麼有明朝的感覺

中國到了明朝,當時的朝鮮半島還是高麗王朝。

高麗因為連年打仗,覺得自己很牛,派遣大將李成桂率兵攻打明朝遼東邊境。結果,李成桂發動兵變,在明朝的幫助下,順利推翻了高麗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享國五百多年的李氏王朝,史稱李氏朝鮮。

朝鮮的國名,都是當時李成桂派遣使者,讓明太祖朱元璋給確定的。當時的朝鮮和明朝,比現在的巴基斯坦跟中國都鐵,當時可以稱為“朝鐵”了,對大明朝是從心底裡的敬佩。

李氏朝鮮時期,從明朝全面學習了文化、宗教、服裝、建築,政治制度,完全就是明朝的翻版。

明朝後期,日本入侵朝鮮,萬曆皇帝派出大軍,援助朝鮮,成功的將侵略者趕回了海島,更增進了朝鮮對明朝的感情。

甚至在明朝滅亡後,朝鮮還繼續祭拜明朝皇帝,為明朝皇帝守靈。在八旗軍隊入侵之後,朝鮮派遣使者到清朝朝拜,還是繼續身穿明朝服飾,明朝遺民見到了都不免落淚。朝鮮史料記載:“華人見(我)東方衣冠,無不含淚,其情甚戚,相對慘憐”。

又是大清朝,被日本欺負,被西方列強欺負。朝鮮被俄國、日本侵略,清朝政府也無力救援,才讓現在的韓國失去了對中國的親近。

韓國的社會風格,雖然被殖民過,但他們一直堅定的停留在了明朝時期。


奕天讀歷史


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想看唐朝去日本,想看明朝去韓國,想看清朝去香港,想看民國去臺灣。這裡面,說的是日本有唐朝遺風,而韓國有明朝遺風。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


1、日本一直有向先進學習的本能

這種日本眼中的中國先進性,在唐朝以後戛然而止。唐朝作為中國封建史上的一個巔峰,是日本敬仰的一個朝代。日本大化改新,將日本從奴隸制推向封建制,並全盤仿造唐朝,就連日本當時的都城平城京也是完全按照唐朝長安城的佈局修建的。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帶去了唐朝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幫助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因為全盤模仿唐朝,日本人以學習唐朝為榮,甚至遣唐使每次到唐朝都會帶著大量女眷,目的就是為了改良本民族基因。

至今日本境內還有保存完整的唐招提寺,日本的和服是唐朝服飾的改進,日本刀也和唐朝陌刀有很深淵源,日本的坐姿至今仍然保持著席地而坐,這和唐朝十分相似。

所以,日本有唐朝遺風。

唐朝滅亡後,日本的偶像不再,日本開始鄙視中國並逐漸產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2、韓國人有竊取他國文化的基因

今天的韓國,竊取了太多中國的優秀文化。

而韓國有明朝遺風,也是由歷史造就的。

和日本不同,雖然朝鮮學習唐朝也十分賣力。但是畢竟和隔海相望的日本不同,朝鮮半島和中國距離太近,受到的改朝換代影響太深刻。中國境內的高句麗被唐朝消滅後,韓國被新羅統治。

宋朝以後,朝鮮半島出現了高麗王朝,這和高句麗是兩碼事,之所以相似是要打著旗號收羅民心。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李成桂也通過政變上臺,建立朝鮮王朝,朝鮮王朝和明朝關係密切,深受明朝影響,對明朝忠心耿耿。

明朝後期,還幫助朝鮮擊敗日本,維護了國家安全,因此朝鮮對中國感恩戴德,以中國臣子自居。

明朝滅亡後,清朝建立,由於之前同屬蠻夷,朝鮮對清朝極度鄙視,一個重要證據就是朝鮮一直沿用崇禎年號,朝鮮服飾也一直保持明朝樣式,目的是為了紀念明朝,朝鮮還曾修大報壇,感恩明朝天恩。

為了表達對清朝的抗拒,凸顯明朝特徵成為朝鮮的一個政治信號,因此明朝的遺蹟大量保存了下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注“靜Yes”,讀史使人明智,期待與君一起探討精彩的歷史!


靜夜史


那是某些人感覺,甚至某些導演也認為去日本取景可以直接拍唐朝戲,實際上這是對唐代文化唐代的建築不瞭解造成的。就說一點,看咱老祖宗的唐代建築的一個小特徵——房簷。古建築叫飛簷。是中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這個特徵日本人倒是想學,但最終沒有學,原因是什麼呢,是日本的氣候,雪挺多,所以飛簷是不適合當時的氣候的。那也就是說,您去日本旅拍頂多是仿唐,但根本就沒剩下幾座仿唐的建築,大部分的歷史年限也沒那麼久,所以,只剩下某些人意淫的唐朝夢而已。韓國本身的歷史性建築就很少,加上近幾年崇禮門被燒以後實質性真實的古建築就更少了算不上明代代表吧?要說抄襲明朝的官職照搬清朝的儀式貌似還有不少。這倆國家如果說算是對我國文化的崇拜者這個我承認,但說到代表某個朝代,只能說某些人對這些朝代不太瞭解吧。圖一我國的飛簷,圖二日本建築,圖三中國斗拱飛簷,請認真區分一下,別混淆了概念謝謝。我國僅存的唐代建築有南禪寺佛光寺廣仁寺天台庵……補上來我國的唐代建築圖。











仙兒菲


這個感覺基本正確。網上有句不準確但是很正確的話,那就是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韓國。這個都是千百萬人通過第一印象的得出的結論。說這種話的人可能有些人確實屬於“沒文化”,但是“沒文化”不等於說的就是錯的。

也有人說日本、韓國的那些“看起來”像唐朝或明朝的事物實際上在若干細節上有多大的不一樣,以此來否“日本或韓國有唐朝或明朝的感覺”——但是說這種話的人往往故意迴避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古以來正常的社會都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要說千百年後的異國,就算是在唐朝貞觀年間,甘涼的風俗就和關中不一樣,跟巴蜀、河北、江東、嶺南也不一樣;都是大明天啟、崇禎朝,那南直和北直也完全不是同一個文化圈。但是你能因為地域文化上有差異就否定了地方文化不具有時代特徵?畢竟,廣東廚子做的宮保雞丁也屬於川菜;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跑堂兒的夥計們傳的對襟罩衫還能扯上“唐裝”吶。

其實,日韓對唐或明的保持,最多的是在精神層面,這一點勝過了物質的影響。歷史上日本曾多次派出遣唐使團,自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630A.D.)至日本寬平六年(唐乾寧元年,894A.D.)間,二百六十多年間共任命遣唐使十九次,其中成行併到達長安的有十二次。每次的人數大概在二百人到五百人之間。而且,因為當時日本的造船技術十分落後,以至於民間幾乎和唐朝沒有任何往來。而譴唐使在中原一年就得回朝交旨。所以對唐朝的瞭解也只能是選擇最精華的部分,比如經、史、詩文、宗教這些很高端的東西。而韓國的前身朝鮮王朝對於大明朝的複製雖然是全面的,但也只能全面到意識形態層面,真正的“唐之所以為唐”、“明之所以為明”的重要原因,如唐朝的科舉制或大明朝的“平民化社會”,當時的日本和三韓都無法借鑑——畢竟國情不同,社會結構不一樣。

而堅決不承認“日本有唐朝的感覺,韓國有明朝的感覺”的“戰狼式”知識分子們,其實和他們的反對派一樣,有一種把事實概念化的衝動,並用總想以自己的所學再進行拼湊嘗試,但是一旦落實到操作層面,他們及遠離傳統士大夫也不同於現代學者的思維方式就立刻出賣了他們。而這種把“事實概念化”的綱舉目張,可以是阿姨學,可以是新左派,即可以是“新清史”、“內亞視角”也可以是他們理解的“傳統”、“現代”或者“西方”,在要不然就是那種“要錢不要臉”的“大歷史觀”。


總之,在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唐朝或大明,但日本、韓國這些國家應該是所有“不像”的國家中最接近“像”的一個。雖然你到了日韓無法感受到真正的唐朝和大明,但這兩個國家至少接近了唐朝和大明曾經的樣子,而古建築、衣冠、習俗又是所有古代文明中中最方便、最直接的表現。



這是復原的唐朝男子所穿的幞頭、圓領袍。

這是日本的日本天皇、皇太子、親王和公家的常服——直衣。 這種款式的直衣也收了明朝圓領袍的影響,兩側開氣兒處加上了插擺。

然鵝,一些專家學者們非要我們承認這兩位大叔穿的比日本的那些更像“唐朝”。


陳大舍


此種言論純屬無稽之談。

事實上,持此觀點的人往往有四不懂:不懂唐朝,不懂明朝,不懂日本,也不懂韓國。

就以“日本有唐朝的感覺”這個說法為例吧,它確實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例如,國際導演侯孝賢在拍攝電影《刺客聶隱娘》時,就特意跑到日本尋找“唐之韻”。

但是,如今日本的京都、奈良還保留多少唐朝的元素,是值得質疑的。

就建築風格而言,公元8世紀的平城京、平安京確實模仿自唐朝的長安、洛陽。但是,這些古蹟均已被焚燬。現在的觀光景點,其實都是戰國以後的重修品。

根據史料記載,平安京毀於公元12世紀的大火,後雖有室町幕府重建,又在1467-1477年的應仁之亂中毀滅。再次重建要等到1582年豐臣秀吉掌權後,新的建築格局早已沒有了唐朝的風采。

除此以外,京都目前也沒有平安京時代的唐風建築。

目前,已知京都地區現存最早的古建築是大報恩寺,也就是“千本釋迦堂”。這座建築物始建於公元13世紀,距離唐朝滅亡都有好幾百年的時間了。如果你想從這些建築中捕捉出唐朝的元素,簡直是痴人說夢。

更不必說,日本留存最多的其實是江戶時代風格的物質文化遺產了。

總而言之,這些人並不瞭解歷史上真正的唐朝和明朝,只是將自己對歷史的想象投射到了日本和韓國。


HuiNanHistory


感覺無所謂,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看著日本感覺到了唐朝,去了韓國又彷彿回到了明代,內心羨慕周邊國家都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隨後感嘆一聲:看看人家,我們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都丟了!

但是,如果今天真的還保留了大清的遺風,我們會是為自己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自豪呢,還是會為了止步不前,愚蠻落後而羞愧呢?

不論大清、大明還是大唐,那段歷史時代的真實畫面應該和電視裡小燕子的大清、韓國的大明、或者日本的大唐完全不一樣。

日本在我們唐朝的時候向我們學了很多,韓國確實也曾經是明朝的一個番邦。因此,在這兩個國家看到一點大唐和大明的遺風確實很正常。但是我們看到的日本不是大唐,韓國也不是大明,而是這兩個國家對大唐和大明的學習和發展。這就是為什麼韓國開口閉口什麼都是他們自己發明的,什麼都可以算作他們的歷史遺產!這就是自信。自信是建立在有進步能力的基礎上的。日本和韓國已經超越了當年的宗主國。

而我們,看著日本、韓國,羨慕他們的歷史底蘊;看著美國、歐洲羨慕他們的先進發展。看看我們自己,自豪我們口袋裡有錢!有錢包!還有名牌的手袋!

要想超越自己,光有錢是不夠的。在文化上我們必須把錢袋子放在一邊,靜心沉澱下來,積累出那點值得我們自豪的大中華底蘊。


梅絲露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日本這個國家,自古以來只向強者低頭!什麼是強者?唯我大唐!大唐的軍事,文化,經濟,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魅力也是最強的!每個人都以能去大唐為榮!這不是說笑,日本也是個喜歡附庸風雅的民族,可能這麼說有點對他們不公平吧。

大唐的文化,有哪個人不痴迷呢?所以,朝鮮之戰,大唐水師讓日本輸的服服帖帖,派過來的遣唐使發現,臥槽!難怪我們打不過人家,大唐太美太牛逼了!一批一批的遣唐使回國後,讓日本瞬間進步了幾百年,這也不是說笑!大唐的文化,讓當時的日本五體投地!他們於是就直接完完整整的拷貝了一份過去,叫什麼變法來著?連當時的都城,都模仿的大唐長安城的格局!而且。這些文化他們完完整整的保留到了現在!

如果沒有日本人,可能我們想看我們自己的大唐美景只能通過書本了吧?

明朝時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想借道朝鮮侵略明朝,當時豐臣秀吉說,我這輩子的夢想,就是能盡收唐之版圖!是的,他們在很多地方,還是喜歡稱呼唐!如果把當年無敵的大唐的版圖歸為自己所有,那是何等榮光?不過這位老猴子真的想多了


醉笑陪公三萬場999


學生學習老師,就是出師了,也不可避免的會繼承老師的一些脾氣性格,行為方式 這很正常!

日本學習中國眾所周知,日本也不否認。相反的直到今天,日本依然對大唐文化佩服得五體投地!唐朝時,日本曾向唐朝派出多批遣唐使,全面學習唐朝的語言文字,經濟文化,法律制度,工程技術。從此,日本告別了蠻荒狀態,走向了文明發展的道路。今天,日本的服飾,建築,習俗,文字,大量保留了我國唐朝時期的特點,可以說甚至保留得比我們還好。忘記一點了,日本的名字,也是武則天給取的。

韓國這個宇宙第一的國家,曾經一度自認自己代表的是中華正統。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朝鮮半島在歷史發展中,始終無法擺脫中國的影響。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多數的時候,都是作為中國藩屬國形式存在。元朝時,一度對半島直接管轄。明代,將半島列為不徵之地,半島上的李氏朝鮮王朝尊明朝為宗主,每年嚮明朝進貢稱臣。據說,用了皇帝的生母就是朝鮮向朱元璋進貢的妃子。連朝鮮的名字也是朱元璋賜予的,寓意為“朝日鮮明之國”。

由於這種一衣帶水,歷史上長期以來的宗蕃關係,朝鮮半島與中國的交流從未終止過。歷史上,朝鮮(韓國)長期使用漢字,建築也完全仿自中國。舊朝鮮王宮景福宮,被稱為小故宮,也完全是中式建築。在民間,節日,曆法與中國別無二致。如今,韓國將端午節,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與中國搶中醫,這在所有師徒關係中,也算是奇葩了。

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韓國與中國的相似形有多高了。


美芹三獻


這其實跟中日韓三國之間的交流有關係。

先看日本,為什麼說唐朝在日本呢?

因為唐朝時期,是日本大量學習中國的時候。

中日之間的交流淵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跟日本有來往,有人說,秦始皇的徐福就是東渡日本,在日本定居下來,也就在這個時候,日本開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開始有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這些都是外面引進的,有從朝鮮過去的,也有從中國過去的。

再到漢朝,日本進入古墳時代,日本在這期間造了大量的巨墳,這個墳的樣式其實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像日本出土了一個漢倭國印,證明秦漢時期,中日就有交流。

但是,日本的文化,日本的天皇體制全面向中國學習,那還是唐朝。

隋朝的時候,日本給楊廣給信,還自稱日出國國王,稱楊廣是日落國國王,有點平起平坐的意思。

那為什麼到了唐朝,日本心甘情願當學生了呢?這就是唐初,大唐徵朝鮮,日本也想插手,唐將劉仁軌在白江口用一百多條船擊潰日本的一千條戰船。

日本這一看,差距太大了,所以大量向唐朝派遣唐使,全面學習唐朝的文化,從服裝到政治設計,從城市規劃到琴棋書畫,從宗教信仰到科學技術,可以說把唐朝重新拷貝了一份。

雖然日本後面有自己的融合,有自己的發展,但還是能夠看到唐朝的樣子,好多唐朝的電影,服裝什麼的直接用日本的,基本上不會差太遠。

那為什麼不像宋朝或者明朝呢?

這是因為,到了宋朝的時候,宋朝雖然也是打開國門的,據說日本人很喜歡宋朝男子,婦女包船到中國來借種 ,這就屬於野史啦,是否真實,有待考證。

但畢竟宋朝的軍事不強,國際影響力不足,而且日本從學習唐朝入手,已經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文化體系,就不需要再學宋朝。像有些宋朝的東西,他們就沒學,比如椅子,這個東西是宋朝時中國才有的,日本沒來學,所以日本現在還跪著。

至於明朝,那都是封關閉國,把日本當倭寇。而到了清朝,中國跟日本都是封關閉國階段,達到了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的崇高境界。

且到了近代,必須得說,中國得向日本學了。日本成為西方文化在東亞登陸第一站,很多音譯詞都是日本人翻譯,然後傳到中國來的。

再說明朝在朝鮮。

這也是朝鮮以前向中國學習的原因。

中朝交流也多,但這其中,明朝對朝鮮的影響最大。

為什麼呢?

在明朝成立時,當時的高麗王嚮明朝宣戰,這就是作死嘛,所以高麗大將李成桂回馬一槍,皇袍加身,建立了朝鮮王朝,這個名字還是朱元璋幫他們定的。

這樣一來,明朝對朝鮮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遷都到北京之後,朝鮮更受其影響,而到了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還是萬曆派精銳騎兵入朝打退了日本。

朝鮮對明朝是感恩戴德,甚至認為,要不是明朝幫他們打日本,損失太大,明朝未必會亡國。

所以,朝鮮的文化受明朝影響很深,服裝什麼的都類似。

而到了清朝,雖然朝鮮也向清朝投降了,但國內還是懷念明朝,甚至使用崇禎年號達二百多年,還有的朝鮮國王搞起了反清復明大業。這些,清朝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朝鮮還是穿著以前的服裝,沒有剪頭髮,也不用換衣服,他們的使者到了北京,還對清朝的漢臣說,你看,我們可以穿明服,你們羨不羨慕。

所以,明朝就保留在了朝鮮。

最後說一下,還有一個朝代在越南。什麼朝代呢?宋朝。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宋以及宋以前,越南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有時候還是直轄管理的。到了宋朝被元朝滅了,而越南打退了蒙古的三次進攻,這一下,他們自豪感來了,自己建立了國家,而且宣稱自己才是中華正宗。後面的明清都不入他們的法眼。所以他們的那些文化都有宋的特點 。


腦洞歷史觀


若要去了半島北部國家,還會有一種1970年代的感覺呢,若要去了越南,還會有種八九十年代的感覺,很多遠去或剛剛過去的時代,在周邊都能發現某種似曾相識,原因就是周邊國家中,在歷史上亦或當今,都有國家在向中央之國看齊,這是過去時,也是現在時,也會是將來時。

盛唐時期,大唐就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周圍國家,尤其是農耕文明的國家,無不仰慕大唐,尤其是半島和日本,更是佔了地利之便,半島的新羅和日本派出大量的遣唐使,這也直接催生了日本的大化改新,這是日本向中華上國學習的集中體現。所謂萬世一系的天皇后來雖然失去了實權,但是架構尚在,戰亂也有,沒有能夠大規模滅亡整個體系的戰亂髮生,外部敵人就連彪悍的蒙元都沒能攻滅日本,於是向盛唐學習的成果也就一直保留了下來,也就有了我們在日本所謂唐朝的感覺。

而半島新羅後來國滅,朝代衣冠制度數次毀滅,一度還成了蒙元的徵東行省,衣冠制度甚至都蒙化了,直到大明王朝建立,半島也進入穩定的李朝時代,大明初期蒸蒸日上,李朝奉明朝正朔,仿行大明衣冠文武各項制度,仿照明朝規制建立官府宮殿,到後來壬辰倭亂之後,李朝更是對大明感恩戴德,就算明亡清興之後,也堅持華夏衣冠。而今韓國留下來的古物,多是大明時期遺物或樣式,官服也是與明朝無異。所以,你去古蹟遊玩,或者韓劇,都有一種明朝印象。

至於北部,當然也是時代產物,而越南,也是跟著我們改革開放的自然後果。這種事,未來還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