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感觉日本有种唐朝的感觉,韩国有明朝的感觉?

用户52573000575


先说日本为什么有种唐朝的感觉

日本在中国唐宋之前的社会发展都是非常落后的。

日本,在汉朝时,就已经臣服于大汉朝廷。1784年,日本福冈发现了一枚汉光武帝刘秀赐给日本天皇的金印,上印“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现在还被作为日本福冈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珍藏。

到了隋唐时,日本更是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进行了有名的“大化革新”。日本从此时进入了封建社会,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文化、建筑、服装、美术、宗教,都传入了日本。

日本此时期的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是日本社会繁荣稳定,飞速发展的几百年,正好重合了中国唐代。正是这个原因,日本从唐朝学习来的一切,普及到了整个日本社会,并且根深蒂固。

此后,不是中国处于分裂战争时期,就是日本处于混乱战争时期。和平的时期,比如宋朝时,双方都采取了保守的外交政策,没什么过多的交流,日本的社会风格基本上就停留在唐朝时期了。

元朝时,蒙古人是要殴打日本的,元政府根本不打算跟日本和平交往。日本人同样也看不上蒙古人,就没什么太多交流。

到了明朝时,日本斩杀了明朝派去的和平使者,此后倭寇还不断骚扰沿海,正式的官方交流不多。中日之间,基本上敌对状态居多,特别是万历年间,日本侵略军又被明朝军队打回了老家,日本一直当中国是敌人。

清朝时,中国开始走向了衰落,日本更不会向清朝学习了,还一直想侵略清朝,日本的社会风格也就一直停留在了唐朝。

再来看韩国为什么有明朝的感觉

中国到了明朝,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

高丽因为连年打仗,觉得自己很牛,派遣大将李成桂率兵攻打明朝辽东边境。结果,李成桂发动兵变,在明朝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高丽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享国五百多年的李氏王朝,史称李氏朝鲜。

朝鲜的国名,都是当时李成桂派遣使者,让明太祖朱元璋给确定的。当时的朝鲜和明朝,比现在的巴基斯坦跟中国都铁,当时可以称为“朝铁”了,对大明朝是从心底里的敬佩。

李氏朝鲜时期,从明朝全面学习了文化、宗教、服装、建筑,政治制度,完全就是明朝的翻版。

明朝后期,日本入侵朝鲜,万历皇帝派出大军,援助朝鲜,成功的将侵略者赶回了海岛,更增进了朝鲜对明朝的感情。

甚至在明朝灭亡后,朝鲜还继续祭拜明朝皇帝,为明朝皇帝守灵。在八旗军队入侵之后,朝鲜派遣使者到清朝朝拜,还是继续身穿明朝服饰,明朝遗民见到了都不免落泪。朝鲜史料记载:“华人见(我)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

又是大清朝,被日本欺负,被西方列强欺负。朝鲜被俄国、日本侵略,清朝政府也无力救援,才让现在的韩国失去了对中国的亲近。

韩国的社会风格,虽然被殖民过,但他们一直坚定的停留在了明朝时期。


奕天读历史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想看唐朝去日本,想看明朝去韩国,想看清朝去香港,想看民国去台湾。这里面,说的是日本有唐朝遗风,而韩国有明朝遗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


1、日本一直有向先进学习的本能

这种日本眼中的中国先进性,在唐朝以后戛然而止。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巅峰,是日本敬仰的一个朝代。日本大化改新,将日本从奴隶制推向封建制,并全盘仿造唐朝,就连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也是完全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修建的。

唐朝时期,鉴真东渡带去了唐朝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帮助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因为全盘模仿唐朝,日本人以学习唐朝为荣,甚至遣唐使每次到唐朝都会带着大量女眷,目的就是为了改良本民族基因。

至今日本境内还有保存完整的唐招提寺,日本的和服是唐朝服饰的改进,日本刀也和唐朝陌刀有很深渊源,日本的坐姿至今仍然保持着席地而坐,这和唐朝十分相似。

所以,日本有唐朝遗风。

唐朝灭亡后,日本的偶像不再,日本开始鄙视中国并逐渐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2、韩国人有窃取他国文化的基因

今天的韩国,窃取了太多中国的优秀文化。

而韩国有明朝遗风,也是由历史造就的。

和日本不同,虽然朝鲜学习唐朝也十分卖力。但是毕竟和隔海相望的日本不同,朝鲜半岛和中国距离太近,受到的改朝换代影响太深刻。中国境内的高句丽被唐朝消灭后,韩国被新罗统治。

宋朝以后,朝鲜半岛出现了高丽王朝,这和高句丽是两码事,之所以相似是要打着旗号收罗民心。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成桂也通过政变上台,建立朝鲜王朝,朝鲜王朝和明朝关系密切,深受明朝影响,对明朝忠心耿耿。

明朝后期,还帮助朝鲜击败日本,维护了国家安全,因此朝鲜对中国感恩戴德,以中国臣子自居。

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由于之前同属蛮夷,朝鲜对清朝极度鄙视,一个重要证据就是朝鲜一直沿用崇祯年号,朝鲜服饰也一直保持明朝样式,目的是为了纪念明朝,朝鲜还曾修大报坛,感恩明朝天恩。

为了表达对清朝的抗拒,凸显明朝特征成为朝鲜的一个政治信号,因此明朝的遗迹大量保存了下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欢迎关注“静Yes”,读史使人明智,期待与君一起探讨精彩的历史!


静夜史


那是某些人感觉,甚至某些导演也认为去日本取景可以直接拍唐朝戏,实际上这是对唐代文化唐代的建筑不了解造成的。就说一点,看咱老祖宗的唐代建筑的一个小特征——房檐。古建筑叫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这个特征日本人倒是想学,但最终没有学,原因是什么呢,是日本的气候,雪挺多,所以飞檐是不适合当时的气候的。那也就是说,您去日本旅拍顶多是仿唐,但根本就没剩下几座仿唐的建筑,大部分的历史年限也没那么久,所以,只剩下某些人意淫的唐朝梦而已。韩国本身的历史性建筑就很少,加上近几年崇礼门被烧以后实质性真实的古建筑就更少了算不上明代代表吧?要说抄袭明朝的官职照搬清朝的仪式貌似还有不少。这俩国家如果说算是对我国文化的崇拜者这个我承认,但说到代表某个朝代,只能说某些人对这些朝代不太了解吧。图一我国的飞檐,图二日本建筑,图三中国斗拱飞檐,请认真区分一下,别混淆了概念谢谢。我国仅存的唐代建筑有南禅寺佛光寺广仁寺天台庵……补上来我国的唐代建筑图。











仙儿菲


这个感觉基本正确。网上有句不准确但是很正确的话,那就是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韩国。这个都是千百万人通过第一印象的得出的结论。说这种话的人可能有些人确实属于“没文化”,但是“没文化”不等于说的就是错的。

也有人说日本、韩国的那些“看起来”像唐朝或明朝的事物实际上在若干细节上有多大的不一样,以此来否“日本或韩国有唐朝或明朝的感觉”——但是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故意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古以来正常的社会都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要说千百年后的异国,就算是在唐朝贞观年间,甘凉的风俗就和关中不一样,跟巴蜀、河北、江东、岭南也不一样;都是大明天启、崇祯朝,那南直和北直也完全不是同一个文化圈。但是你能因为地域文化上有差异就否定了地方文化不具有时代特征?毕竟,广东厨子做的宫保鸡丁也属于川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跑堂儿的伙计们传的对襟罩衫还能扯上“唐装”呐。

其实,日韩对唐或明的保持,最多的是在精神层面,这一点胜过了物质的影响。历史上日本曾多次派出遣唐使团,自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630A.D.)至日本宽平六年(唐乾宁元年,894A.D.)间,二百六十多年间共任命遣唐使十九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十二次。每次的人数大概在二百人到五百人之间。而且,因为当时日本的造船技术十分落后,以至于民间几乎和唐朝没有任何往来。而谴唐使在中原一年就得回朝交旨。所以对唐朝的了解也只能是选择最精华的部分,比如经、史、诗文、宗教这些很高端的东西。而韩国的前身朝鲜王朝对于大明朝的复制虽然是全面的,但也只能全面到意识形态层面,真正的“唐之所以为唐”、“明之所以为明”的重要原因,如唐朝的科举制或大明朝的“平民化社会”,当时的日本和三韩都无法借鉴——毕竟国情不同,社会结构不一样。

而坚决不承认“日本有唐朝的感觉,韩国有明朝的感觉”的“战狼式”知识分子们,其实和他们的反对派一样,有一种把事实概念化的冲动,并用总想以自己的所学再进行拼凑尝试,但是一旦落实到操作层面,他们及远离传统士大夫也不同于现代学者的思维方式就立刻出卖了他们。而这种把“事实概念化”的纲举目张,可以是阿姨学,可以是新左派,即可以是“新清史”、“内亚视角”也可以是他们理解的“传统”、“现代”或者“西方”,在要不然就是那种“要钱不要脸”的“大历史观”。


总之,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唐朝或大明,但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应该是所有“不像”的国家中最接近“像”的一个。虽然你到了日韩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唐朝和大明,但这两个国家至少接近了唐朝和大明曾经的样子,而古建筑、衣冠、习俗又是所有古代文明中中最方便、最直接的表现。



这是复原的唐朝男子所穿的幞头、圆领袍。

这是日本的日本天皇、皇太子、亲王和公家的常服——直衣。 这种款式的直衣也收了明朝圆领袍的影响,两侧开气儿处加上了插摆。

然鹅,一些专家学者们非要我们承认这两位大叔穿的比日本的那些更像“唐朝”。


陳大舍


此种言论纯属无稽之谈。

事实上,持此观点的人往往有四不懂:不懂唐朝,不懂明朝,不懂日本,也不懂韩国。

就以“日本有唐朝的感觉”这个说法为例吧,它确实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例如,国际导演侯孝贤在拍摄电影《刺客聂隐娘》时,就特意跑到日本寻找“唐之韵”。

但是,如今日本的京都、奈良还保留多少唐朝的元素,是值得质疑的。

就建筑风格而言,公元8世纪的平城京、平安京确实模仿自唐朝的长安、洛阳。但是,这些古迹均已被焚毁。现在的观光景点,其实都是战国以后的重修品。

根据史料记载,平安京毁于公元12世纪的大火,后虽有室町幕府重建,又在1467-1477年的应仁之乱中毁灭。再次重建要等到1582年丰臣秀吉掌权后,新的建筑格局早已没有了唐朝的风采。

除此以外,京都目前也没有平安京时代的唐风建筑。

目前,已知京都地区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是大报恩寺,也就是“千本释迦堂”。这座建筑物始建于公元13世纪,距离唐朝灭亡都有好几百年的时间了。如果你想从这些建筑中捕捉出唐朝的元素,简直是痴人说梦。

更不必说,日本留存最多的其实是江户时代风格的物质文化遗产了。

总而言之,这些人并不了解历史上真正的唐朝和明朝,只是将自己对历史的想象投射到了日本和韩国。


HuiNanHistory


感觉无所谓,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看着日本感觉到了唐朝,去了韩国又仿佛回到了明代,内心羡慕周边国家都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随后感叹一声:看看人家,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都丢了!

但是,如果今天真的还保留了大清的遗风,我们会是为自己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豪呢,还是会为了止步不前,愚蛮落后而羞愧呢?

不论大清、大明还是大唐,那段历史时代的真实画面应该和电视里小燕子的大清、韩国的大明、或者日本的大唐完全不一样。

日本在我们唐朝的时候向我们学了很多,韩国确实也曾经是明朝的一个番邦。因此,在这两个国家看到一点大唐和大明的遗风确实很正常。但是我们看到的日本不是大唐,韩国也不是大明,而是这两个国家对大唐和大明的学习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韩国开口闭口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什么都可以算作他们的历史遗产!这就是自信。自信是建立在有进步能力的基础上的。日本和韩国已经超越了当年的宗主国。

而我们,看着日本、韩国,羡慕他们的历史底蕴;看着美国、欧洲羡慕他们的先进发展。看看我们自己,自豪我们口袋里有钱!有钱包!还有名牌的手袋!

要想超越自己,光有钱是不够的。在文化上我们必须把钱袋子放在一边,静心沉淀下来,积累出那点值得我们自豪的大中华底蕴。


梅丝露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日本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只向强者低头!什么是强者?唯我大唐!大唐的军事,文化,经济,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魅力也是最强的!每个人都以能去大唐为荣!这不是说笑,日本也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民族,可能这么说有点对他们不公平吧。

大唐的文化,有哪个人不痴迷呢?所以,朝鲜之战,大唐水师让日本输的服服帖帖,派过来的遣唐使发现,卧槽!难怪我们打不过人家,大唐太美太牛逼了!一批一批的遣唐使回国后,让日本瞬间进步了几百年,这也不是说笑!大唐的文化,让当时的日本五体投地!他们于是就直接完完整整的拷贝了一份过去,叫什么变法来着?连当时的都城,都模仿的大唐长安城的格局!而且。这些文化他们完完整整的保留到了现在!

如果没有日本人,可能我们想看我们自己的大唐美景只能通过书本了吧?

明朝时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想借道朝鲜侵略明朝,当时丰臣秀吉说,我这辈子的梦想,就是能尽收唐之版图!是的,他们在很多地方,还是喜欢称呼唐!如果把当年无敌的大唐的版图归为自己所有,那是何等荣光?不过这位老猴子真的想多了


醉笑陪公三万场999


学生学习老师,就是出师了,也不可避免的会继承老师的一些脾气性格,行为方式 这很正常!

日本学习中国众所周知,日本也不否认。相反的直到今天,日本依然对大唐文化佩服得五体投地!唐朝时,日本曾向唐朝派出多批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的语言文字,经济文化,法律制度,工程技术。从此,日本告别了蛮荒状态,走向了文明发展的道路。今天,日本的服饰,建筑,习俗,文字,大量保留了我国唐朝时期的特点,可以说甚至保留得比我们还好。忘记一点了,日本的名字,也是武则天给取的。

韩国这个宇宙第一的国家,曾经一度自认自己代表的是中华正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朝鲜半岛在历史发展中,始终无法摆脱中国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多数的时候,都是作为中国藩属国形式存在。元朝时,一度对半岛直接管辖。明代,将半岛列为不征之地,半岛上的李氏朝鲜王朝尊明朝为宗主,每年向明朝进贡称臣。据说,用了皇帝的生母就是朝鲜向朱元璋进贡的妃子。连朝鲜的名字也是朱元璋赐予的,寓意为“朝日鲜明之国”。

由于这种一衣带水,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宗蕃关系,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流从未终止过。历史上,朝鲜(韩国)长期使用汉字,建筑也完全仿自中国。旧朝鲜王宫景福宫,被称为小故宫,也完全是中式建筑。在民间,节日,历法与中国别无二致。如今,韩国将端午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与中国抢中医,这在所有师徒关系中,也算是奇葩了。

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韩国与中国的相似形有多高了。


美芹三献


这其实跟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交流有关系。

先看日本,为什么说唐朝在日本呢?

因为唐朝时期,是日本大量学习中国的时候。

中日之间的交流渊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跟日本有来往,有人说,秦始皇的徐福就是东渡日本,在日本定居下来,也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开始有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这些都是外面引进的,有从朝鲜过去的,也有从中国过去的。

再到汉朝,日本进入古坟时代,日本在这期间造了大量的巨坟,这个坟的样式其实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像日本出土了一个汉倭国印,证明秦汉时期,中日就有交流。

但是,日本的文化,日本的天皇体制全面向中国学习,那还是唐朝。

隋朝的时候,日本给杨广给信,还自称日出国国王,称杨广是日落国国王,有点平起平坐的意思。

那为什么到了唐朝,日本心甘情愿当学生了呢?这就是唐初,大唐征朝鲜,日本也想插手,唐将刘仁轨在白江口用一百多条船击溃日本的一千条战船。

日本这一看,差距太大了,所以大量向唐朝派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的文化,从服装到政治设计,从城市规划到琴棋书画,从宗教信仰到科学技术,可以说把唐朝重新拷贝了一份。

虽然日本后面有自己的融合,有自己的发展,但还是能够看到唐朝的样子,好多唐朝的电影,服装什么的直接用日本的,基本上不会差太远。

那为什么不像宋朝或者明朝呢?

这是因为,到了宋朝的时候,宋朝虽然也是打开国门的,据说日本人很喜欢宋朝男子,妇女包船到中国来借种 ,这就属于野史啦,是否真实,有待考证。

但毕竟宋朝的军事不强,国际影响力不足,而且日本从学习唐朝入手,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文化体系,就不需要再学宋朝。像有些宋朝的东西,他们就没学,比如椅子,这个东西是宋朝时中国才有的,日本没来学,所以日本现在还跪着。

至于明朝,那都是封关闭国,把日本当倭寇。而到了清朝,中国跟日本都是封关闭国阶段,达到了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崇高境界。

且到了近代,必须得说,中国得向日本学了。日本成为西方文化在东亚登陆第一站,很多音译词都是日本人翻译,然后传到中国来的。

再说明朝在朝鲜。

这也是朝鲜以前向中国学习的原因。

中朝交流也多,但这其中,明朝对朝鲜的影响最大。

为什么呢?

在明朝成立时,当时的高丽王向明朝宣战,这就是作死嘛,所以高丽大将李成桂回马一枪,皇袍加身,建立了朝鲜王朝,这个名字还是朱元璋帮他们定的。

这样一来,明朝对朝鲜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迁都到北京之后,朝鲜更受其影响,而到了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还是万历派精锐骑兵入朝打退了日本。

朝鲜对明朝是感恩戴德,甚至认为,要不是明朝帮他们打日本,损失太大,明朝未必会亡国。

所以,朝鲜的文化受明朝影响很深,服装什么的都类似。

而到了清朝,虽然朝鲜也向清朝投降了,但国内还是怀念明朝,甚至使用崇祯年号达二百多年,还有的朝鲜国王搞起了反清复明大业。这些,清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朝鲜还是穿着以前的服装,没有剪头发,也不用换衣服,他们的使者到了北京,还对清朝的汉臣说,你看,我们可以穿明服,你们羡不羡慕。

所以,明朝就保留在了朝鲜。

最后说一下,还有一个朝代在越南。什么朝代呢?宋朝。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宋以及宋以前,越南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有时候还是直辖管理的。到了宋朝被元朝灭了,而越南打退了蒙古的三次进攻,这一下,他们自豪感来了,自己建立了国家,而且宣称自己才是中华正宗。后面的明清都不入他们的法眼。所以他们的那些文化都有宋的特点 。


脑洞历史观


若要去了半岛北部国家,还会有一种1970年代的感觉呢,若要去了越南,还会有种八九十年代的感觉,很多远去或刚刚过去的时代,在周边都能发现某种似曾相识,原因就是周边国家中,在历史上亦或当今,都有国家在向中央之国看齐,这是过去时,也是现在时,也会是将来时。

盛唐时期,大唐就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周围国家,尤其是农耕文明的国家,无不仰慕大唐,尤其是半岛和日本,更是占了地利之便,半岛的新罗和日本派出大量的遣唐使,这也直接催生了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是日本向中华上国学习的集中体现。所谓万世一系的天皇后来虽然失去了实权,但是架构尚在,战乱也有,没有能够大规模灭亡整个体系的战乱发生,外部敌人就连彪悍的蒙元都没能攻灭日本,于是向盛唐学习的成果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也就有了我们在日本所谓唐朝的感觉。

而半岛新罗后来国灭,朝代衣冠制度数次毁灭,一度还成了蒙元的征东行省,衣冠制度甚至都蒙化了,直到大明王朝建立,半岛也进入稳定的李朝时代,大明初期蒸蒸日上,李朝奉明朝正朔,仿行大明衣冠文武各项制度,仿照明朝规制建立官府宫殿,到后来壬辰倭乱之后,李朝更是对大明感恩戴德,就算明亡清兴之后,也坚持华夏衣冠。而今韩国留下来的古物,多是大明时期遗物或样式,官服也是与明朝无异。所以,你去古迹游玩,或者韩剧,都有一种明朝印象。

至于北部,当然也是时代产物,而越南,也是跟着我们改革开放的自然后果。这种事,未来还会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