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死于雷劈还是有其他原因?

蛋蛋的乡愁


嘉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坤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更易统兵大员,严惩镇压不力的将吏。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川、楚、陕农民起义被镇压,清统治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嘉庆十五年(1810年),镇压了爆发于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颙琰下诏罪已,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天理教起义被镇压。 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对英国提出的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人抵御法国的居心叵测的要求,明智地严辞拒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卒谥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庙号仁宗。道光帝即位,于“孝恭”前加上“光裕”二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昌陵 乾隆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永琏9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岁时又因痘症早殇。第三位皇太子是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为什么改“永”作“颙”呢?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皇帝的名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的名字,没有避讳的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历”)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历”字,则改作“暦”字。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再次去木兰游猎,驻于避暑山庄。头痛发热,之后病情日益严重,嘉庆知道不好,连忙宣召大臣赛冲阿、托津等入室,宣布立即传位于皇次子旻宁,25日死于避暑山庄。




曉曉曉


清朝嘉庆皇帝之死,有正史记载的突发性死亡,更有野史记载的遭雷劈而亡。经过搜集各种史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猜测嘉庆皇帝并非雷劈而亡,而是突然死亡的可能性最大。

清朝的皇帝中,突然死亡的皇帝有好几位,皇太极、雍正、嘉庆。正史记载,1643年,皇太极在沈阳故宫的清宁宫东暖阁“端坐无疾而终”。雍正皇帝无疑是清朝最累的一位皇帝,或许是从当年争夺皇位过程中养成了多疑的性格,雍正对其他人都不够信任,一切大小事务他都坚持亲自处理,当皇帝的13年都没出过紫禁城,而他儿子乾隆就日常全国巡游吃喝玩乐。

雍正每天睡眠不足,工作强度大,生病时仍然处理政事。雍正皇帝最终暴死,这在《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中均有记载。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二十三日,进药无效,龙驭上宾。”

———《清世宗实录》

嘉庆皇帝,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在位25年,前四年,权力都在他爸爸太上皇乾隆手里,乾隆死后他才掌权。嘉庆皇帝统治时期,吏治腐败,起义频发。在正史《清仁宗实录》和《清史稿》中记载,嘉庆皇帝最终是突然死亡。

“乙卯,上不豫。向夕,上疾大渐。戌刻,上崩于避暑山庄行殿寝宫。”

———《清仁宗实录》

“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促。”

———民国时期《清史稿》

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比较肥胖,还特别喜欢喝白酒,按现代医学分析,嘉庆皇帝很大可能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在嘉庆皇帝去承德避暑的那年,嘉庆从北京出发到承德花了七天时间,而且路上都在批改奏折,加之天气特别热。一个61岁的老人,长途车马劳顿,得不到好好休息,本身又有高血压高血脂,史书记载“痰气上壅,至夕益甚”,因此推测嘉庆皇帝极可能是死于脑中风或脑出血。

然而,野史和民间传说认为嘉庆皇帝是被雷劈死的,与正史则明显不同。

嘉庆皇帝被雷劈而亡,我统计了一下,主要有四个版本:

一是嘉庆皇帝到达避暑山庄后,直奔木兰围场狩猎,在狩猎回来的途中遭雷劈而亡。

二是嘉庆皇帝木兰围场狩猎回来后,在寝宫内遭遇雷击而亡。

三是嘉庆皇帝长期私下宠幸一个小太监,一日,在与太监幽会时被雷击身亡。这个观点就有点荒诞,而且幽会时雷劈只死了嘉庆皇帝一个人也不合常规。

四是北京紫禁城防雷措施不好,嘉庆皇帝在紫禁城内被雷劈死,但是野史只记载死了只有嘉庆皇帝一个人,无他人伤亡,这不科学。而且,在嘉庆的儿子道光继位后,立即向所有藩属国发布圣旨,上面写先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这明显与嘉庆在紫禁城雷劈而亡不符合。

嘉庆皇帝统治时期,诛杀了有名的贪官和珅,整顿吏治,但他“守成法祖,有限反腐”,有心整治国家,却性格优柔寡断,最后政令不出紫禁城,结果清朝的吏治越来越腐败。

同时,面对国内矛盾尖锐,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1805年,嘉庆倾尽全力镇压了川、楚、陕的农民起义。1810年,又镇压了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1813年,北方天理教的教徒发动起义,联合宫内太监,冲进皇宫,嘉定皇帝在镇压起义后还下了“罪己诏”。白莲教、天理教等起义军使得清朝的统治力量严重削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嘉庆时期,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开始渗入,英国、葡萄牙、法国等。嘉庆皇帝严禁鸦片,拒绝同外国的一切外交关系,但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让嘉庆皇帝盲目排斥外来事物。外患逼近,加上内乱频发,清朝的衰败已经不可逆转,史学家称为“嘉道中衰”。

所以,结合嘉庆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态和百姓生活就可以理解,民间传言嘉庆皇帝被雷劈,更可能起初是民间百姓为了表达对嘉庆皇帝的愤恨而编造。在古代,被雷劈而死的人,一般是做了大错事,十恶不赦,遭了报应天谴的坏人。嘉庆皇帝的雷劈而亡,后来经过不断的演绎而让嘉庆皇帝的死亡成为了争议。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金陵太史令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题目中说的嘉庆帝是由于遭到雷劈而亡的,这是没有依据的,真实的嘉庆帝死因是由于在圆明园到避暑山庄的路途中天气炎热导致中暑突发脑溢血而亡的。

在国内野史的记录中嘉庆帝是遭到雷劈而亡,是因为嘉庆帝平时身体无恙,是刚到避暑山庄没几天就死掉了,并且死之前刚好有下雨打雷的天气存在,就有人猜测有可能是嘉庆帝在避暑山庄野外打猎时遭遇了极端天气,被雷电劈中身亡的,这一点是有漏洞的,先不说会不会遇到雷电天气,从圆明园到避暑山庄的路程是200多公里,当时正值八九月酷暑天气,就算是年轻人跑200多公里的路程,也不可能到了避暑山庄就马上安排到野外打猎的,别说当时的嘉庆已经61高龄了,并且身体肥胖加上长期未运动,长距离的路途劳顿身体是吃不消的。

所以还是历史的记录是有根据的,嘉庆经过长距离的路途劳顿,加上天气炎热,还有自身的身体原因,到了避暑山庄出现中暑的情况,然后身体没有缓过来突发脑溢血突然暴毙的。

还有其他野史是记录如嘉庆在室外摇椅上或者在房间里坐着突然遭遇雷击身亡,和嘉庆在房间里宠幸一个年轻的小太监时突然暴毙的,这些是没有一点依据的。

以上为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