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朗读者刘和平:献给一切感到孤独的人,忍才是真正的大勇和大智慧

朗读者刘和平:献给一切感到孤独的人,忍才是真正的大勇和大智慧

苏轼《留侯论》原文(节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镀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朗读者刘和平:献给一切感到孤独的人,忍才是真正的大勇和大智慧

历史上那些堪称英雄豪杰的人,一定有超过常人的志向与气概。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恶劣境遇,一个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必定会拔剑而起,挺身反抗,这算不上勇敢。天下有大勇的人,猝然之际,遇到危险而不惊慌,无辜遭受侮辱而不发怒,这是因为他们抱负很大,并且,志向及其高远。

张良接受圯上老人赠书,这件事看起来很怪异,似乎不可思议,然而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韩国被灭掉以后,秦国力量非常强大,很快就吞并了天下。它用各种残酷手段镇压天下人,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难以计数。

(在这种情况下)张良忍不住心中的愤恨之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以求心中快意,那个时候,张良虽逃过追捕免于一死,但处境一直十分危险,随时可能被捕被杀。(俗话说)身份高贵的人,不会死于盗贼之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己身份高贵,犯不着为了一点儿钱财去跟盗贼拼命。张良有盖世无双的才干,不效法伊尹、太公考虑如何安邦治国;却学习荆轲、聂政去行刺的下策,因为侥幸没有死掉,这大概就是圯上老人为他深感惋惜的原因,老人之所以要那样,傲慢无礼地折辱他,(看到)张良能忍受一时之辱,估计他以后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才说:“孺子可教也”。

(看)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胜利,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也在于忍与不忍——前者能忍,后者不能忍。项羽不擅长忍耐,虽然百战百胜,但轻易地展现了全部实力;而刘邦善于隐忍,保全实力等待敌人的疲惫之机,这是张良教给他的方法啊。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并且想自立为王时,刘邦为之愤怒,展现在言语和脸色上。由此看来,刘邦还有刚强,难以忍耐的习气,不是张良,谁能保全汉室?

朗读者刘和平:献给一切感到孤独的人,忍才是真正的大勇和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