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魯國為什麼沒有像晉國一樣被權臣瓜分

春秋是我國曆史上最動盪的時期之一,不僅僅是各國之間相互攻伐、吞併,在各個諸侯國的內部也存在著十分激烈的鬥爭。君殺臣,臣弒君,王室爭立,強藩火併等事件不絕於耳,時有發生。而作為“禮樂之國”的魯國也難以倖免,在時代的漩渦裡慢慢沉淪。

魯國為什麼沒有像晉國一樣被權臣瓜分

春秋後期隨著形勢的變化,晉國的朝政,慢慢把持在了六卿手裡,六卿權勢日盛,而晉公卑若下臣。隨著趙、魏、韓擊敗知伯,三家分晉的局面已然形成。其實當時的魯國國內也有實力強勁的權臣,史稱“三桓”。然而,魯國直到戰國後期被楚國吞滅,也沒有出現“三桓分魯”的局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 本是一脈,同根相生。雖然同為把持國政的權臣,與晉國不同的是,晉國的六卿是外臣,而“三桓”同為魯君支脈。春秋前期,魯隱公被羽父弒殺後,桓公繼位。桓公有四子,分別是慶父、同、叔牙和季友。桓公在齊國被害死後,姬同繼位,而慶父、叔牙和季友及其後人,便是後來的孟氏、叔孫氏和季氏。

2. 自顧不暇。“三桓”雖然在魯國享有很大的權勢,然而他們各自的內部也存在很多問題。魯定公時期,季氏平子去世,季氏的家臣陽虎趁機作亂。陽虎聯合了季氏的季寤 費宰子洩;叔孫氏的叔孫輒等人攻打三桓,最後失敗了,陽虎逃亡到了晉國。

3. 魯國實力太弱。

到了春秋時期,魯國已經失去了西周強國的輝煌,與周圍的齊國、晉國、楚國比較,儼然成了二流國家,並且不斷的遭受來自齊國等國的進攻。傾國之力也僅夠自保,如果分裂,很快就會被吞併。唯有背靠魯國,抱團取暖,三桓才可以繼續享有地位和權勢。

魯國為什麼沒有像晉國一樣被權臣瓜分

孔子

魯定公時期,孔子相魯,曾想努力剿滅三桓,然而並沒有成功。魯君也不思強國,整日與季桓子作樂。此時的“禮樂之國”也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君失其德,縱有賢才也難挽大廈於將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