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在北京翠花衚衕、中國美術館正對面,

有這麼一家飯館,

沒有華麗的門面,

門口布置甚至有些寒酸,

紅彤彤的招牌上

寫著“悅賓飯館”四個大字。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別看飯館不大,門臉破舊,

所售菜品都是便宜的家常菜。

可這來頭兒卻相當大:

當年,開業沒多久,

近百國家駐華外交官跑來門口排隊,

77家外國媒體爭先來報道,

幾個月後,當時中國兩位副總理

姚依林、陳慕華一起來給店主拜年!

一家小飯館,

為何有這樣大的來頭,

答案就在招牌上:

中國個體第一家!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這絕不是吹牛,

這家深藏衚衕38年的小飯館,

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

全國第一家個體飯店!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

這全國第一家個體飯店,

竟是河北的一位老太太創辦的!

而追本溯源,

最先建議開辦的,

還是葉劍英元帥的夫人。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悅賓飯館創辦者郭培基和劉桂仙的合照

改革開放40年了,

今天,我們早已能在家門口、

能在手機外賣上吃遍全中國的美食,

可在38年前,

敢在中國開第一家個體餐廳,

卻是需要膽魄和勇氣的!

今天,資深吃貨北洋君就要講一講

河北老太太劉桂仙和

中國第一家個體飯店的故事!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NO.1

做飯手藝好,

葉帥夫人幫支招!

1934年,劉桂仙生於河北肅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

她沒少吃舊社會的苦,

卻也學了一身做飯的好本事。

1952年劉桂仙跟丈夫郭培基到北京謀生。

郭培基給內燃機廠當廚子,

劉桂仙在首長家當保姆做飯。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年輕的劉桂仙與丈夫郭培基

1979年,這一年40萬下鄉的知識青年

一下子回到了北京,

讓整個城市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

劉桂仙的兩個知青兒子

也賦閒在家。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這讓劉桂仙和丈夫郭培基犯了難,

算上兩個找不到工作的兒子,

家中四男一女五個孩子,

七口人每月指望著幾十塊錢工資過活。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鄧小平與胡耀邦

1979年,鄧小平指出,

要多搞賺錢的東西,

可以開飯店、小賣部、酒吧間。

允許自謀職業成為

解決就業壓力的方式之一。

可“文革過去的時間還不長,

沒人敢去想自己經營賺錢的事,

更不要說開一家個體的飯店了!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當時的國營飯店東來順

一次葉帥夫人

從英國訪問回國後跟劉桂仙說:

國外掛著中國餐館招牌的館子

味道都不如你做的好!

就建議她在北京開一家飯店!

當時劉桂仙夫婦都沒敢往這方面想,

直到後來葉帥夫人又催了一次,

他們才終於下定決心寫申請!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NO.2

在中國的心臟

“悅賓”震驚了全世界!

申請寫好了,

兩個人不知道要找哪裡,

就去街道蓋了個“同意開店”的章。

之後,劉桂仙到北京東城區工商局,

要求辦一張個體餐飲營業執照,

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

卻讓工商局犯了難。

當時修理業、手工業的

個體經營有所放開,

但其他行業還未有明確政策,

因此工商局沒有給劉桂仙明確答覆。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當時的個體洗衣店

沒說開,也沒說不開執照,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

早就知難而退了。

劉桂仙卻憑著一股子韌勁兒,

天天到工商局問營業執照的事,

不間斷地跑了一個月。

工商局的人都被劉桂仙打動了,

他們派人到劉桂仙家裡走訪調查,

一看這家人是真想做,

人也是本分、老實人,

領導班子一合計,乾脆給他們特批。

當時全國都沒有給個體戶

開辦餐飲營業執照的先例,

東城區工商局就拿來公用紙,

手寫了一張營業執照,

大致意思是允許悅賓飯店營業,

蓋上公章,簽上字,

這張編號為001號的個體餐飲營業執照

終於辦下來了!

不僅如此,工商局還幫劉桂仙擔保

辦理了一筆500多元的貸款!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劉桂仙拿著這500元,

買了電冰箱、4張舊桌子和十幾把椅子。

郭培基找來磚頭和木材,

把他們的一間平房改成飯店,

又找了一個烤白薯的舊桶,

把它改裝成了灶爐。

幾番折騰下來,

悅賓飯店已經有模有樣。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劉桂仙夫婦

飯店的架子有了,

但是劉郭二人又碰上新問題——缺糧油。

當時都是憑票購買商品,

不管你有多少錢,

沒有相應的票,什麼都買不到。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在劉桂仙和郭培基發愁的時候,

要開飯館的事,

不知怎麼就傳出去了。

一次郭培基下班回家,

剛進衚衕口就被一個胖子攔住了。

這位胖子說他也想弄個飯館,

想向郭培基“取取經”。

郭培基一看對方蠻像個廚子的,

就一股腦兒全給他說了,

還告訴他,

現在的困境是沒糧沒油。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結果第二天郭培基還沒睡醒,

就聽見廣播裡在說他要開飯店的事,

用的還都是自己說過的原話。

這時候郭培基才明白,

那胖子不是廚子,是個記者。

廣播一連播了幾天之後,

郭培基家裡來了個50多歲的男人,

說自己是北京市糧食部門的,

一進門就把糧票油票本往他手裡塞,

還急忙說著:

“老郭,別讓他們播我了,

糧和油都給你送來了!”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本來夫妻倆想在10月1號這天開張,

怕自己做的東西大家不愛吃,

就想在9月30號這天試營業一下,

為此劉桂仙還逛遍了菜市場,

買了4只不用憑票的鴨子。

這一天郭培基還正常去上班,

剛出門就被一個記者逮到問:

“您是快開張了嗎?”

郭培基說:“今天就試試。”

記者一聽,“試試”就是開張了呀!

這個時候已經快12點了,

記者說我得趕緊寫報道,

搶了這個頭條。

已經準備下廠印刷的報紙,

特地為這則新聞空出版面,

給這歷史時刻做報道。

於是,9月30號這一天,

全北京都聽說劉桂仙家的飯館開張了。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就這樣,

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開業了!

晚上,郭培基下班回來,

遠遠看見衚衕口密密麻麻全是人。

還不明白怎麼回事呢,

就有一個記者跑過來打趣道:

“老郭,你們家開張了,你還上班呢?

我都來給你們家當服務員了!”

郭培基進了屋才發現

31平米的飯店滿滿當當都是人,

劉桂仙已經把所有能吃的東西

都賣出去了還不夠客人們吃!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劉桂仙與外國記者在一起

這時,還有三個餓著肚子的日本人!

他們不吃就不走,還不會說中國話!

於是郭培基向街坊借了兩碗白麵,

和麵,擀了麵條做給他們吃,

後來老郭才知道,

這三人是《每日新聞社》的記者。

還有個來自美國的記者

激動地告訴郭培基:

要在三天之內,

讓整個地球都知道他在這裡開了飯館!

後來在發往西方世界的消息裡,

他真的這樣寫到:

在中國的心臟,

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業

正在狹窄的小衚衕裡恢復元氣。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NO.3

老外排號來吃飯!

開張的第一天,

劉桂仙賺了38塊錢,

這可比他們一個月的工資還要高!

但是他們的飯菜,單價並不貴。

劉桂仙沒什麼文化,

也算不清成本和利潤,

定價高了自己心裡又十分不落忍,

乾脆就稍微比單位食堂高點,

一個素豆腐就賣一毛幾!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悅賓飯館就像是一塊大磁石,

吸引著在北京的“老外”們。

北京的一百多家大使館的外交官

聽說中國經濟改革開放,

有私人做買賣的了,都跑來看。

可店裡只有4張桌子,

一天接待量有限。

來吃飯得排號,最長的,

要排到60多天以後才能吃上。

在開業之初,

普通老百姓下館子的頻率不高。

往往一頓飯能花掉工薪家庭一週的伙食費。

來店裡的多是高幹子弟和使館區外國人,

還有采訪的記者。

最多的時候,一天能來二三十個記者。

劉桂仙就叫記者站在院子裡,

她在小廚房裡炒菜,

把窗戶打開,記者在外頭問,

她一邊炒菜一邊回答。

美國大使館曾提出要在悅賓飯館包桌,

每人10塊錢的標準。

那時砂鍋白菜豆腐只賣一毛九,

炒肉絲五毛六,

油燜大蝦兩塊四。

外國人吃飯安安靜靜,

不怎麼說話,

劉桂仙心裡摸不準,

想著是不是飯菜不好吃。

直到看到空盤了,才放下心。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80年代悅賓飯館的第三代

後來慕名來吃飯的人實在太多,

即使有工商局、糧食局等部門的協調,

悅賓也常常陷入“斷糧”狀態。

為了照顧好各國的客人們,

劉桂仙每天早晨5點多就坐火車,

跑到河北高碑店、保定一帶的市集,

集上什麼都有賣的,

米、面、油都是私人高價賣。

她一個人買4大提包菜肉,

提不動,就揹著回來。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80年代的悅賓飯館

當時,在國營飯店吃到的,

在悅賓飯店基本都能吃到,

而且價格還要便宜一大截,

這讓悅賓飯館的名氣越來越大!

可讓郭培基和劉桂仙萬萬沒想到的是,

出名之後一系列麻煩接踵而至……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NO.4

私藏軍火?

悅賓竟成中國開放急先鋒!

上世紀80年代初,

擺脫“文革”還沒幾年的中國人民

“左”的思想仍然十分嚴重。

北京胡同裡的老百姓思想也轉變不過來,

看見劉桂仙和郭培基開了一家飯館,

都以為他們開始搞資本主義了。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80年代的悅賓飯館食客

一些人開始對悅賓裡的外國人議論紛紛,

懷疑郭培基打著餐館的名義,

暗地裡“私通外國人”!

郭培基的單位開始調查他,

把他的祖籍背景查了個底兒掉,

後來實在查不出什麼才作罷!

他們的女兒出嫁,

也差點兒告吹,

甚至,街坊鄰居都不願和“個體戶”的

孩子一起寫作業,

有的鄰居更是當著劉桂仙的面,

說她是外國的“特務”!

更有好事者,

把他們家的院牆挖了1米多深,

說他們“串通國外,私藏軍火”……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在各方巨大的輿論壓力下,

劉桂仙一家人好幾次差點兒就

把傾注了心血的悅賓飯館關掉……

就在他內心矛盾的時候,

1981年大年初一上午,

悅賓迎來了貴客:

兩位中國國家副總理,

姚依林和陳慕華一起

到悅賓給劉桂仙一家人拜年!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首長告訴我們不用怕!”

劉桂仙和郭培基吃了定心丸,

從這以後,

那些說走資本主義道路的,

觀望著的,考慮著的,想開不敢開的,

想走不敢走的人就都放心了。

同年10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廣開門路,

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

給像劉桂仙和郭培基一樣的人定了性質:

社會主義個體勞動者!

截止到1981年底,

全北京一共有4家個體飯館,

到了1982年底,

這個數字激增到上千家!

個體經濟如雨後春筍般在千家萬戶湧現!

因為開飯店,

劉桂仙家很快就成了萬元戶。

早期還不允許個體經營僱工,

家裡五個孩子全都撲到了飯館裡。

劉桂仙和郭培基從沒想過,

悅賓竟然成了改革開放的先鋒!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NO.5

只要我活著

絕不做丟人現眼的事!

在上世紀在90年代,

各種個體小買賣已經遍佈大街小巷,

用那時候的話說,

一塊牌匾掉下來,砸到仨“暴發戶”!

一些商戶不安分,

用假貨以次充好,哄抬物價,

每次劉桂仙在飯館遇見了這樣的人,

總要對他們語重心長地教育兩句。

別人告訴劉桂仙現在做生意,就要靠吹,

她卻不以為然地說:

“這麼幹,長遠不了!”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1990年代,悅賓飯店的外觀

不久還真應了她那句話,

那些不正乾的商人,

丟了口碑,更丟了生意!

而劉桂仙的生意卻越來越好,

她還開了分店“悅仙”。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劉桂仙和悅仙飯館的服務員

這多虧了劉桂仙對飯菜

近乎偏執的執著。

別人買鴨子,都是去菜市場挑處理好的,

劉桂仙則直接去鴨廠裡,

找那些身強力壯,不老不小的活鴨買。

買牛肉的時候,

為了讓牛肉新鮮不惜多一倍成本。

有一次劉桂仙的兒子用死魚做魚丸,

劉桂仙一嘗就覺出不對,

不僅一點兒面子不留,

當著所有人的面大聲呵斥,

還將一大盆魚丸直接全部扣在地上!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劉桂仙與她的大女兒

後來凡是入嘴的東西,都“比天大”!

這是劉桂仙自創建悅賓之初,

便一直秉承的理念。

她做飯全靠油鹽醬醋這些最基本的調味料,

絕不添加可能有害的東西。

“只要我掌勺,絕不做丟人現眼的事”。

後來劉桂仙年紀大了心臟不好,

不能再在悅賓掌勺了,

這句話就變成了

“只要我活著,絕不做丟人現眼的事”!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從1992年開始,

劉桂仙每天上午10點便坐在悅賓,

一直盯到下午3點才會離開。

大到選材用料,

小到切蔥切蒜,

只要一樣不入劉桂仙的“法眼”,

她都會讓廚師立刻改正。

也正是因為飯館的掌舵人是劉桂仙,

悅賓悅仙這麼多年,

還從沒有吃壞過一人!

劉桂仙也因此被大家稱為“仁義老太太”。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NO.6

無論何時

都把菜當命看

2007年,

劉桂仙因心臟病

回河北肅寧老家靜養月餘。

回京時,悅賓處處不入她的眼。

於是75歲的劉桂仙重出江湖、

別人說,買賣做到這份兒上,

也該想享清福,休息一下了。

劉桂仙卻說“人心隔肚皮,不盯著不行”。

談到經營的秘訣時,

劉桂仙總是那句話:

無論何時,我都把菜當命看。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如今,

“仁義老太太”、悅仙飯館創始人

劉桂仙已經去世三年有餘。

可她的老伴兒郭培基還在,

悅賓飯館依然還在,

她的子孫們秉承著她的理念,

還在盡心盡力給人們做著飯菜。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賓飯館第三代傳人郭誠

有很多人也在質疑悅賓的“不合時宜”,

可實際上,每一項的變革與否,

都被郭家上上下下討論過。

“我們考慮過做外賣,能提高銷量。

但菜一涼了,

那口味就完全不一樣,

這是砸自己的招牌!”

曾有人想要入股品牌擴張,

郭家人想了想還是拒絕了。

“離了衚衕,那還是悅賓麼?”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悅賓飯店食客絡繹不絕,一位外國友人和朋友是特意來用餐。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這不禁讓北洋君想起《老炮》中的那句話,

“六爺,沒宣武區了,合西城了。”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小小一家悅賓飯館,

已經在改革開放中走了38年,

它身邊的一切都在飛速變化,

可它仍舊是踏踏實實地

做好每一道菜。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直到今天,悅賓的特色菜,

味道也不曾改變。

雖然張藝謀、那英、王菲也是這裡的常客,

但悅賓從不去迎合“高大上”,

悅賓就是悅賓,

本分、樸素、實惠,

地地道道北京味!

光看故事當然不過癮,

最後,北洋君就請各位

到悅賓吃一頓吧!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這條路就是翠花衚衕!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菜單很簡單,

只有菜名和價格,

老主顧來直接點菜,

很少有看菜單!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餐位不多,

來晚了就沒地兒了!

下面,上硬菜啦!

進店必吃、肥而不膩的

蒜泥肘子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這筋連著肉的地方最好吃啦!

蘸點兒醬汁,糯軟彈。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第二道硬菜:蘸醬就著烙餅吃的

五絲桶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第三道:肥瘦剛好、外焦肉嫩的

鍋燒鴨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第四道:生鮮油亮、老北京最愛的

火爆腰花!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第五道:挑哪塊塞嘴裡都回味悠長的

糖醋排骨!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第六道: 軟炸麻辣回鍋牛肉

裹著薄薄的一層面漿炸完,

完全不辣,但是異常香。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如今,很多慕名而來的食客,

都會在離開前,

拍下這面珍貴的招牌!

河北老太太在北京做啥了?引來百位駐華外交官和77家外媒記者!

很多悅賓的老顧客說:

悅賓能有今天“真是神仙保佑”。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

哪有什麼神仙,

靠的就是兩個字——

良心!

38年前,他們邁出了

中國經營個體餐館的第一步,

38年來,他們只為做好每一盤菜!

這才是中國匠人精神,

這才是百年老店該有的氣質!

祝福悅賓,

越走越長遠!


來源:北洋之家(ID:bypm2016),中國最有人文情懷的文化微刊!有溫度,更有態度!歡迎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