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祖母下葬?

吃货小小站


因为是某些特殊事件的发生(先卖个关子),直到康熙去世,孝庄太后的陵寝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以至于孝庄太后的灵柩在暂安奉殿停放了37年,而最终攻克这一难题的是继位康熙的雍正,并且处理得非常符合中国人向来固有的处世风格。

首先地,还是来谈下清王朝皇室陵寝的大致情况,这有助于对孝庄太后陵寝的最终安排会有着很好的理解。

清朝从清太宗皇太极建清开始,总计延续了二百七十五年,在这过程中,清廷建立过三处皇家陵园,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包含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园寝十座。

关外三陵是指葬有努尔哈赤祖辈的清永陵,安葬努尔哈赤的清福陵以及葬了皇太极的清昭陵,另外还有一座清东京陵,安葬的是努尔哈赤的胞弟及其他子孙,虽然不属于关外三陵系列,但也是极其重要的。

清东陵在三大陵园中规模是最大的,建有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五座皇帝陵墓,清西陵建有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以及光绪帝的崇陵四座皇帝陵墓。从雍正帝开始,清朝各代皇帝间隔分葬在东、西两大陵墓中。

介绍完了清朝陵墓,那就来看下孝庄太后去世前所下达的那道遗嘱,即致使她的灵柩停放37年的那个源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因病去世,生前她曾特意嘱咐过康熙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说,太宗皇帝皇太极的灵柩已经安葬很久了,我自觉得卑微不足以再次劳动他,所以并不合适一起合葬。如果在别的地方再次建立陵墓,就有点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也不是很合适,违背了合葬的意义。我还是较为眷恋你们父子(顺治帝与康熙帝)的,也不想着远葬,就在遵化清东陵这个地方,给我找个地方安葬了,我心里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从孝庄太后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她是可以没有什么遗憾的,对于康熙帝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因为按照清朝早期的葬制,不管皇后死在皇帝前还是皇帝后,都是要跟皇帝合葬的,那么孝庄太后应该是被安葬在葬有皇太极的清昭陵,然而如果按照孝庄太后的意思来,显然就是要违背这个祖制的。

另外地,顺治皇帝死在孝庄太后前,他的陵墓是当时清东陵的最高规制,如果真是将孝庄太后葬入,规格上并不好安排,太高了没有先例,低了不合适,并且地,清王朝还没有出现过为皇太后单独建陵墓的例子。

康熙帝一向对孝庄太后很是孝顺,之于孝庄太后的嘱咐也是不敢轻易否决掉,之于祖宗法制也是不想轻易违背,最终只能是在东陵边大红门外东侧修建了暂安奉殿。当时孝庄太后的灵柩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用土掩埋后封闭起了殿门。

一直到康熙去世,孝庄太后的陵寝都没有解决,一拖就是37年。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皇太极与孝庄成亲100周年之际,雍正帝解决了孝庄太后的陵寝问题。他的方法很简单,就直接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将孝庄太后的灵柩葬入到地宫。

当时雍正帝给出的书面官方原因是,自从孝庄太后的灵柩安排在暂安奉殿后,给予清王朝带来了国运,以致使清王朝从此蒸蒸日上,因而地,暂安奉殿对清王朝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能够带来吉运,所以就直接建成为孝庄太后的陵寝。

这其实是一个十分讨巧的做法,符合中国人惯有的“中庸”思维。

昭西陵位于遵化昌瑞山一带,与清昭陵遥相呼应,取名为昭西陵,意为昭陵之西,更是有着纳入清昭陵体系的觉悟,毕竟也是没有葬在清东陵内,虽然算不上遵循祖制,与祖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也不算是违背得很离谱。

从地域上来讲,昭西陵还是属于清东陵范围之内的,那么也就算是没有违背孝庄太后的意愿,把她葬在了儿子和孙子旁边,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级别上来讲,昭西陵是清王朝所有皇后陵中级别最高的,皇后陵墓中也就只有昭西陵的大殿是古建筑中最尊贵、最高级的形式——庑殿顶的,昭西陵还是清代陵墓中唯一一座有内外两道围墙的陵寝

清代后世帝王每次谒陵,必然也是最先拜谒清东陵大东门外的昭西陵,这也突显出了孝庄太后的辈分尊贵,既然是在清东陵之外,所谓的规制也就不用去苛求了,也不用在乎孝庄太后与顺治皇帝陵寝规格的高低了。地理上来说,大红门是清东陵的正门,昭西陵又在大红门东侧,对于谒陵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极大的便利。

看到了吧,中国人的学问就是用在这样的“刀刃”上,“学以致用”的高境界发挥也就这样。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说一部暴露年纪的电视剧——《一代皇后大玉儿》,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小时候看过这部电视剧,反正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这号人物,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潘迎紫细腻而又大胆的表演将这一位清初传齐女性的善良、隐忍、识大体演绎的淋漓极致。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家国天下。为了家族利益,为了孩子未来,她多次作出艰难的选择,成就了顺治、康熙两朝帝王,也成就了自己。

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却给自己的最爱的孙子——康熙皇帝留下了一个大难题。昭圣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逝世。根据大清祖制,昭圣太皇太后逝世后,应该和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太极一同葬在沈阳的清昭陵,但是她却再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一道遗旨: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这一段简单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的丈夫,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如此的卑微,就不要因为我再去打扰他了,就不和他葬在一起了。如果为我单独修建皇陵,必定劳民伤财,更不合适。我很怀念你们父子二人(顺治和康熙),就把我葬在你们父子的陵墓吧。

位于沈阳的清昭陵

这一下把康熙难住了。

按照祖制,祖母昭圣太皇太后和祖父太宗文皇帝合葬盛京的清昭陵,但是祖母的遗旨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如果按照祖母的遗旨,葬在清东陵,和父亲顺治皇帝葬在一起,那么清东陵中顺治皇帝的陵寝已经是最高的的规制了,作为顺治的母亲,陵寝规模比儿子差也说不过去,而且也没有单独为太后建陵的先例。

左右为难的康熙,只好在清东陵修建了一处临时建筑——暂安奉殿,用于安置昭圣太皇太后的灵柩,期待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是这一停就是37年,一直也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知道康熙去世,昭圣太皇太后的陵寝还是安放在暂安奉殿内,这一难题也交给了随后即位的雍正。

暂安奉殿

雍正即位后,不仅要为安排的父亲康熙皇帝的后事,还要安排曾祖母昭圣太皇太后的陵寝问题。此时,康熙已经选址景陵,如果曾祖母还没下葬,就将父亲康熙帝下葬,于情于理都说不错过去。彼时,众大臣看出了皇帝的难处,就上书雍正,建议将暂安奉殿建成陵寝,在清东陵大红门之外,建造昭西陵。

这一建,首先符合了昭圣太皇太后的遗旨,不葬盛京的清昭陵,葬在儿子孙子陵墓旁边。其次昭西陵不在清东陵之内,自然在规制上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不用考虑怎么协调昭圣太皇太后和顺治帝的陵寝规模的问题。第三,昭西陵,寓意在清昭陵之西,与盛京的昭陵遥相呼应。

建于清东陵大红门之外的昭西陵,成了历代祭祀清东陵帝王最先拜谒的地方,这一位置的安排,也无形中突出了昭圣太皇太后是清朝入关后,辈分最高的以为。

请大家关注爱玩的想公子,和我一起玩转博物馆,分享文博知识。


公子想


说起孝庄太后,大概无人不知。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她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古代皇族女性中极富人格魅力的一位传奇女子。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75岁的孝庄太后结束了她辉煌而操劳的一生,驾鹤西去了。出人意料的是,孝庄并没有与他的丈夫皇太极合葬于关外昭陵,而是一直在宫中停放着灵柩,而且这一放就是37年之久。康熙帝这一出乎情理之外的安排,曾一度引发了多方揣测,更被称为“清初疑案”之一。


这背后究竟有些什么隐情呢?且听有书君细细道来:


一、难以割舍的祖孙情。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都会对康熙皇帝和他祖母孝庄太后的深厚感情很有印象。


康熙帝幼年即位,全凭老祖母为他殚精竭虑,笼络朝臣,排除异己,一步一步,用心血将他培育成一个杰出的帝王,帮助他建立起清王朝第一个黄金时代。连康熙帝自己都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与孝庄太后的确是祖孙情深。有一年春天,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捎书信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装封好,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


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太后病危,康熙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晚年的孝庄太后对这个孙儿不仅倾注了全部的慈爱,更为孙儿的皇朝政权呕心沥血,尽全力扶持。


因此,孝庄崩逝之后,康熙的悲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据说康熙违反常规执意要在宫中为祖母守三年之丧,后因朝臣反对,又改戴孝两年。


康熙不愿意将老祖母过早下葬,于是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其后,在他在位期间,康熙几乎每年都去遵化祭拜祖母。因此清朝皇室对此事的解释一直就是康熙与祖母感情太过笃深,不忍下葬。


但是,在中国的丧葬礼节中,“入土为安”是个特别被强调的重要环节。康熙三十多年不葬祖母,显然仅凭感情笃深这一点是说不过去的。那么纯孝之外,康熙还有什么迫不得已,无法示人的隐情呢?


二、老祖母的遗嘱给康熙帝留下了难题。


史书记载,孝庄太后在临终时,曾给康熙皇帝留下了遗嘱:由于太宗陵寝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为自己而轻动土木。而且,自己心中还时刻惦念着顺治与康熙父子,所以应当在顺治孝陵附近安陵。


这个嘱托成了康熙年间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因为她留下话了,不要将她跟皇太极合葬,只能将她葬在顺治帝孝陵附近。孝顺的康熙自然不愿意忤逆祖母的遗愿。



那么问题来了,顺治帝乃是孝庄皇后的儿子,孝陵范围内,最尊贵的地方已经建有顺治帝陵寝,如果将孝庄太后葬入其中,是乱了辈分。因此在无陵可葬的情况下,康熙帝只好先在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暂安奉殿,用以暂时放置孝庄太后的灵柩,也算是权宜之计吧。


话说到这儿,想必很多人会疑惑,孝庄太后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遗嘱,不愿意跟丈夫皇太极合葬呢?


三、康熙太了解祖母心中的隐痛。


这第三个原因,关乎孝庄太后一生唯一的一个污点。那就是史学界争议很大的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的传言。


关于这段公案,民间一直多有流传,虽然并没有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证,但孝庄和多尔衮曾经相恋却是事实。


孝庄太后生于万历41年,据说她最初入宫去投靠她姑姑——皇后哲哲时,还是个13岁的孩子。本没有打算要成为太宗的妃子,只是想等到年龄合适时再择偶婚配。


而多尔衮生于万历40年,当时由于政治利益斗争失去了母亲,年幼的多尔衮和弟弟多铎就由太宗抚养。



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且年岁相当,滋生情愫是极为正常的事。


然而帝王家的爱情之花,从来只盛开在清宫剧里。孝庄太后最终还是遵从公主们和亲的共同宿命,作为一颗政治联姻的棋子嫁入了皇宫,跟她的姑姑哲哲,姐姐海兰珠一起侍奉同一个丈夫皇太极。


孝庄先后为皇太极生下了三位公主一位皇子。皇太极驾崩时,孝庄皇后6岁的儿子福临被拥立为新皇。此时,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势力已是今非昔比,说他是皇权的实际操控者也不为过。


然而在众多皇子中福临中选,手握兵权,党羽密布的多尔衮竟欣然支持,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民间传言。不仅如此,在现存的清宫档案里,还出现了对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称呼。什么样的关系,可以让小皇帝福临称呼为“皇父”呢?


多尔衮从没入关时就觊觎皇位,到此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能夺皇位而不夺,其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孝庄。


孝庄太后为了保存儿子和皇位,这其间费了多少苦心,绸缪委屈,调护化解,个中款曲也许只有她自己心里知道。


根据这些细节判断,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虽然无实据可考,但其为了保存儿子的皇位失身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孝庄太后留下遗旨不与太宗合葬,极大可能是认为自己白壁有玷之身无法与太宗同穴。

康熙皇帝完全了解祖母当年屈身以保全太宗一生奋斗而来的天下这份苦心,所以孝养无微不至。


孝庄去世之时,尊重她个人意愿不能葬于皇太极昭陵,但是康熙又不忍心让祖母孤零零别葬他处,所以才会出现孝庄棺椁在宫中停37年无法下葬的局面。


综上所述,孝庄太后去世后在宫中停尸37年而不下葬,这件事虽然乍一听有悖于常理,但细究其背景因素,却让我们剥洋葱般看到了令人唏嘘感叹的历史真相。


即使白壁有瑕,孝庄太后在历史上堪称后宫楷模的正面形象也丝毫不受影响。她在清朝刚入关内忧外患的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保护培养了历史明君。她的贤德无私和高贵大气,今天依然令后世人敬仰。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孝庄太后死后之所以迟迟未能下葬,其实也怪不得康熙帝不愿将他的皇祖母下葬,毕竟康熙帝对他的祖母的感情还是很好的,主要还是因为孝庄太后的临终遗愿着实是难倒了康熙,使得他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就此耽搁的下来,那么究竟是什么难题竟然把康熙大帝都给难倒了呢?

孝庄太后剧照

原来呀,孝庄太后临终的时候对康熙说过,希望自己死后不要与皇太极合葬,因为皇太极下葬已经太久了,怕会打扰他的安宁,还是希望能与自己的儿孙们葬在一起,想葬在东陵顺治帝的旁边。就是这个遗愿难倒了康熙,一来与祖制不符,毕竟按照清朝的祖制无论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是要与皇帝合葬的。如果遵从孝庄的心愿,那么必然要违背这个祖制的。二来,东陵的顺治帝的下葬规则已经是最高的了,而孝庄作为顺治帝的母亲,如果就此下葬规格上就说不过去了,没办法安排,而且清朝之前还没有过为皇太后单独建陵墓的前例。所以陷于对祖制的遵从和对祖母遗命的遵从,使得康熙帝一直以来也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法子解决此事,所以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

这事还是后来的雍正解决的,直接把停放孝庄的地方改建昭西陵,弄了个讨巧的说法,一来没有把孝庄直接葬入东陵,没有违背祖制,二来地形上昭西陵还是属于东陵的范围之内,也算完成了孝庄的遗愿。


历史微探索


孝庄太后的去世,给她的爱孙留下了一个大难题:如何安葬自己的祖母?直到最后康熙帝去世,他也没有给出答案,只好把这个难题留给了他的儿子---雍正。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公元1625年嫁给皇太极为侧福晋,时年13岁。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公元1638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其子福临即位。公元1688年1月27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

抛开野史不谈。

康熙帝生母佟佳氏名声不显,父亲顺治帝也独宠董鄂妃,康熙帝八岁丧父,九岁丧母,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孩提时代完全是祖母在抚养和辅佐他。

等于是康熙童年时代家庭的关爱大部分来自于自己的祖母,所以对于祖母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

康熙是孝庄皇太后辅佐的第二位皇帝,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康熙。

公元1688年,一直关爱、疼爱自己的祖母去世,时年34岁的康熙为如何处理祖母的安葬犯起了愁。

孝庄去世时,其丈夫皇太极已经去世45年,而且埋在了关外的沈阳--后世称之为清昭陵。

清朝的婚姻,说实话比较混乱,皇太极先后娶了孝庄太后的姑姑和姐姐:姑姑即孝端文皇后哲哲,姐姐是关雎宫宸妃海兰珠,一家两代三女同侍一夫,搁现代难以想象。而且皇太极生前比较宠幸海兰珠。

(影视剧中皇太极和海兰珠形象)

孝庄去世后,其本人留下遗嘱: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按照清朝陵寝制度规定,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要等皇帝驾崩与之合葬,而死在皇帝之后,则要在皇帝陵帝旁另建皇后陵。

祖制难违,祖命难背。

康熙遵从疼爱自己的祖母遗嘱,没有将祖母葬在关外,而是在河北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顺治帝首先葬入)为祖母修建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但未建地宫。

终康熙一朝,都没有彻底解决孝庄太后的安葬问题,所以孝庄的棺椁一直停在暂安奉殿的宝座。

其子雍正继位后,公元1725年,雍正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棺椁停留地颇吉,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开始动工建陵,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终于将孝庄太后的棺椁入土为安。


古今众谈


孝庄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的母亲。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75岁,死后独自葬在一处,名为昭西陵,与他的丈夫皇太极的昭陵遥想对应。



康熙与祖母的关系非常好,每次出行,如果带着孝庄,则必搀扶。如果不带,则必每日书信报平安。等到孝庄快要死的时候,孝庄对孙子说:太宗文皇帝的梓宫安奉已经许久了,不适合再去打扰他了,我心中还挂念着你的父亲和你,不想去太远的地方,找个地方埋了就可以了,别劳民伤财。



由此康熙帝在祖母去世后,在东陵的边上修建了一处奉安殿,让祖母的棺椁就放在了奉安殿中。从二十七年到六十一年,康熙帝总共去了二十六次奉安殿,祭拜祖母。可谓孝子贤孙。然而直到康熙去世也没有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一 不能违背孝庄的意愿。 二 更不能破坏整个陵寝的风水。三 康熙舍不得祖母入葬。



直到雍正三年,皇太极与孝庄成婚100年,这个孝庄的陵寝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雍正帝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运昌盛,圣祖在位时间长为,子孙繁盛为由,认为这个暂安奉殿比较吉利。于是就将此处改为昭西陵,并于这一年的二月开始动工,修建陵寝。既满足了孝庄的遗愿,有没有破坏风水。


别人叫的大师


孝庄太后在清朝也算是个传奇女子,一生经历三朝,辅佐了两位君王,她的一生,有人骂她也有人夸她,经历了辉煌,同时也是饱受争议,孝庄太后是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代,她一开始嫁给皇太极说白了就是政治联姻,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她活着的时候为了清朝付出了一切,甚至为了巩固顺治的帝位,下嫁多尔衮。

康熙二十六年,七十五岁的孝庄去世,在她去世之后给康熙留下了遗言,简单的说这份遗言就是在表达自己不想和皇太极合葬,因为皇太极早就死了,如果这个时候要合葬,又要破坏皇太极的陵墓,假如说在皇太极旁边重新修陵墓,那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如将自己葬在河北遵化的皇陵就可以,那里有她挂念的福临。

这可就令康熙很头疼,因为按照封建礼数来说这样葬不妥当,可是将其葬入皇太极陵似乎也不大合适,因为就连孝庄自己都知道,自己无颜在葬入皇太极陵,所以遗言才会说不合葬并且不愿意葬在皇太极旁边。

中国历史上,皇家还没有说将母亲和儿子葬在一起的,所以孝庄的这个遗言不能实现,从礼仪上来说这都是不行的,正常礼数都是夫妻合葬,但是单独修一座陵墓规模便难以把握,建的太大了不合适,太小了更不合适,所以康熙就暂时将孝庄太后先暂时安置下来。哪知道这一安置就是整整三十七年,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康熙才不想让其下葬。

康熙死了之后,这个问题又落到了雍正的头上,按照礼数来说,必须先安葬孝庄才能让康熙入土为安,所以雍正直接将孝庄停尸的暂安奉殿改造成了陵寝,名为昭西陵,这也是清朝皇后陵里级别最高的陵寝,而且也在清东陵旁边,等于是满足了孝庄的遗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孝庄太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去世,时年75岁。孝庄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去世后本应该与皇太极合葬。


但是孝庄太后给皇孙康熙帝留下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这就给孝顺的康熙帝出了一个难题。要是按照祖制,将孝庄太后葬于盛京的昭陵,与其夫皇太极合葬,就违背了祖母孝庄的遗嘱。要是遵照祖母的遗嘱办理,葬于河北遵化,又违背了祖制。康熙帝没有想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于是就在孝陵附近建造了一个暂安奉殿,将祖母的的梓宫暂时安奉在那里。这个暂安奉殿是用孝庄生前喜爱的寝宫原样拆迁到孝陵附近的,这也体现了康熙的一片孝心。然而这一“暂安”竟然一放就是37年,康熙帝在世期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雍正帝登基后,认为孝庄去世后梓宫安放在暂安奉殿,国泰民安,说明暂安奉殿是一块奉安灵柩的圣地,于是决定在此为孝庄太后建造陵墓,并命名为“昭西陵”,与皇太极的昭陵遥相呼应,圆满地落实了孝庄的遗嘱。

大家好,我是“搅史棍”,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茶后史话”,与您一起探索有趣的历史细节。


茶后书话


清初三大疑案,每一个都是未解之谜。其中孝庄皇太后宫中停灵37年不下葬是迷中谜,到现在也无人能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君笺雅当然也不能。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一下康熙的难度,可以分析一二。

第一,孝庄皇太后有不能下葬的理由。

孝庄皇太后死前有旨不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要永守皇子顺治和皇孙康熙。对于老祖母的旨意,康熙不敢不从,却又左右为难。

首先,孝庄皇太后奋斗一生,经历了波谲云诡的清初五十年的艰难岁月。这个蒙古女人一肩挑起大清江山,是顺治和康熙两任皇帝心中的定海神针,孝庄在,则江山永固。这是父子两代皇帝心中从小坚定的信念!所以孝庄临死之前的旨意不可不听。

但事实是顺治的孝陵因为早已安置,也没有孝庄皇太后的位置。这就给康熙皇帝出了一个难题。将老祖母葬在哪里?他还春秋鼎盛,决定不下来后世,自然不能草率下葬祖母。


第二,太后下嫁迷中谜。

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的绯闻到现在也都津津乐道。就算孝庄活的时候依然很有市场,这让孝庄皇太后无论如何都有污点,这事本来死不承认也没办法。但康熙皇帝这一耽搁就让原本扑朔迷离的事更迷雾重重。

从小一块长大的孝庄和多尔衮到底有没有情?顺治继位的时候孝庄有没有口头嫁给多尔衮?这事已经被历史掩盖,再也没有答案。可是,如果这事是真的,康熙皇帝不下葬孝庄皇太后也就有了注解。康熙也为难到底葬在哪里?无奈之下拆了太后寝宫在昌瑞山修了个暂安奉店停棺孝庄皇太后。


第三,康熙皇帝甩包袱。

康熙皇帝晚年是有问题的。他放任皇子们各种闹腾,不确定皇位继承人,就更没意思决定老祖母的安葬难题了。直到康熙皇帝死,他也没确定到底将祖母葬在哪里。

被老爹和兄弟们折腾掉半条命的雍正上位了,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太祖母的安葬问题。这事不好解决却必须解决。对于雍正皇帝来说,他是久经考验的政治老手。对老爹来说是难题,因为既有当年错综复杂的形式,也有难以割舍的祖孙情,对于雍正却不是问题。这重孙子大手一挥,国家从老太后停灵之后蒸蒸日上,先皇又选了自己这个明君,全赖老太后保佑,表明老太后停灵之地是宝地啊!就在这挖坑建陵吧!

为难了三十多年的康熙皇帝的心思雍正皇帝揣摩的透透的。老爹不好意思干的事,儿子替你干了。不过我相信雍正也会在心中嘟囔一句:你个老油条!

无论如何,孝庄皇太后终于下葬了。也算入土为安了。只留下这个谜一般的三十七年不下葬,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瞎猜!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公元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孝庄走完了她这一生,享年75岁。


按照当时清朝早期丧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先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根据清史稿记载,孝庄在其生前嘱咐康熙说:“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她的陵墓建在了东陵风水墙之外,紧挨在顺治陵墓旁,未合葬于盛京太宗昭陵,而是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建暂安奉殿,灵柩在“暂安奉殿”停灵37年。

直到雍正继位后,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皇考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且海宇升平,兆人康阜”,并说到《礼记》“古合葬之礼,原无定制,神灵所通,不间远近。因时制宜,惟义所在”,彻底打消了合葬昭陵的念头,既定将暂安奉殿建为陵寝,命名为昭西陵,正式将孝庄葬入地宫,以定万年之兆。

后世关于她为何没有葬入盛京昭陵,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当年“太后下嫁”多尔衮,愧对太宗,有的说是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

究竟事实的真相如何,都已随着孝庄的离世,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有个词叫“心口不一”虽然根据《清史稿》和一些正史记载,孝庄临终前是说了太宗安奉久那样一番话,所以嘱咐不必再为其轻动,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孝庄在说这一番话的时候,她心里究竟真实的想法如何,除了她自己,又有谁知道呢?

回望她这一生,那荣耀尊贵的身份与并存的责任,何尝曾不是一种束缚与枷锁,当生命走到尽头,也不用再有重重的顾虑与挣扎。

女人一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孝庄无一幸免。

对于丈夫,我想她是无愧于心的了,当初皇太极一心想完成父辈进军中原的遗愿,在孝庄顺利扶持儿子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44九月,清廷自盛京迁都北京,顺治成为了清军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完成了皇太极生前没完成的事情。


儿子死后,又培养辅助了孙儿登基,在康熙在亲理朝政铲除“鳌拜”、平定“三藩”,清除朝廷内部和地方的隐患期间,少不得孝庄的从中协助与指点。

她这一生对的起大清,对的起丈夫,唯一愧对的就是自己儿子吧!

顺治一生的婚姻悲剧,孝庄算是有大部分的责任,身在皇家多得是身不由己的事情,在母亲身份的面前,她首先是大清国母,首要考虑的是大清根基。在顺治心里,他对孝庄有爱更有怨,她强加的婚姻,和对自己爱情的干涉,存在母子俩之间矛盾与隔阂,也随着顺治的早逝,一生都未化解。

当初因为多尔衮的干涉,在顺治年幼时,母子就:“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顺治生前时,孝庄陪伴他的机会本就不多,所以就我个人一点自我观点,我认为比起与皇太极合葬,她更倾向于葬于离儿子最近的地方。况且孝庄一生生活简朴,不事奢华,如果千里迢迢抬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耗费的人力和物力都难以计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