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家长对角膜塑形镜(OK镜)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问题(一)

家长对角膜塑形镜(OK镜)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问题(一)

想必各位有关注“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头条号的朋友,都在我们推送的文章中,看见过【我是大医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大咖王凯教授的身影。本期王凯教授再次作客“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今日头条,为各位家长朋友解析您们对角膜塑形镜(OK镜)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人数持续增加,呈现低龄化、高度数的特点。

家长对角膜塑形镜(OK镜)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问题(一)

众所周知,近视度数越深,其出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一系列致盲眼病的概率越高。所以,近视防控的重点,在于预防和有效控制近视的加深速度,避免一个低度数、单纯性近视变成高度数、病理性近视。

家长对角膜塑形镜(OK镜)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问题(一)

在这一点上,角膜塑形镜作为目前近视防控的三大有效手段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余两个是低浓度阿托品和户外运动)。大量的临床证据都表明其对于青少年近视的进展,有着大约50%的控制率(即比框架眼镜减少50%左右的近视增长)。但是在临床中,很多家长对于OK镜存在误区。

1.配了角膜塑形镜,控制效果一定好

家长对角膜塑形镜(OK镜)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问题(一)

这点是完全错误的。角膜塑形镜并不是对于所有的孩子控制效果都好,有些孩子戴了OK镜后,的确近视增加非常缓慢,但是有些仍然在快速进展。这里面有个体差异的问题,但一般来说,大瞳孔、高度数、陡角膜的孩子控制效果会好些,反之会差些。因此,并不是说配了OK镜,度数就一定增长的慢,还需要在随访中观察,对于度数增加迅速的近视患者,还需要联合其他手段控制。

2.既然高度数控制好,那干脆等度数涨上去再配

有些家长会问,“既然高度数控制好,那干脆等度数涨上去再配好了”。这又是一个误区,近视的防控越早开始越好,低度数的控制效果尽管不如高度数,但是通过一些手段,比如减少治疗区面积、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等,也会将近视进展抑制在合理水平。

3.OK镜配了就万事大吉

家长对角膜塑形镜(OK镜)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问题(一)

这个认识也是完全错误的。近视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用眼习惯、户外运动太少、过度的近距离工作、手机、平板电脑等大量使用。如果这些因素不去除,即便配了OK镜,点上阿托品,度数照样快速增长。所以,家长要从根源入手,不能仅靠医疗手段去控制近视。

4.8岁以下儿童禁用

这是一个伪命题。我国相关政策规定,8岁以下儿童不得使用。考虑年龄限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儿童的配合问题。大多数情况下,8岁以下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是很难配合OK镜的日常摘戴的。但是的确有很多配合很好的低龄儿童,完全能够理解并接受OK镜的治疗过程。我见过有些8岁以下的孩子,来门诊的时候就已经400度了,因为年龄限制不能配OK镜,但是到8岁的时候,度数超过六百,已经超过了OK镜的验配安全范围。严格意义来说,一刀切的政策,并不符合个体化治疗的方案和临床精神。

未完待续,请见下期资讯,再听听【眼视光大咖王凯教授】解析其它家长朋友关心的常见问题。

【本期人物】:王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副主任,医促会视觉健康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委会委员。擅长近视防控、白内障手术及近视眼激光和ICL手术。

敬请期待下期资讯“家长对角膜塑形镜(OK镜)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问题(二)”,关注“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为您解决心里的烦恼,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家长对角膜塑形镜(OK镜)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问题(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