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深度、為什麼比特幣不可能成為通用貨幣?

作為加密貨幣的忠實擁躉,得出這種結論是令人沮喪的,但以目前陳舊的理論和有限的實踐,我們還看不到比特幣包括私人加密貨幣成為通用貨幣的可能。

大家的認知邏輯是這樣的,政府或貨幣當局控制了貨幣主權,以及中介機構參與的金融體系,這種中心化的貨幣機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面臨信任危機。人們渴望一種中心化的、公開透明的、充分信任的貨幣機制,而比特幣及其點對點的區塊鏈運行體系獲得了廣泛共識,實現貨幣的“去中心化”,金融的“去中介化”,將實現“點對點價值轉移”,“人人可發幣、人人自金融”。

羅斯柴爾德曾經有一句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貨幣發行權作為國家主權,具有壟斷性質,很難引入競爭機制或讓渡。不過,主張經濟自由主義的奧地利經濟學家質疑貨幣制度的壟斷性。哈耶克在其晚年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貨幣的非國家化》對正統的“主權貨幣”觀念提出挑戰: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務市場上自由競爭最有 效率,那為什麼不能在貨幣領域引入自由競爭?哈耶克提出了一個革命性建議:廢除中央銀行制度,允許私人發行貨幣,並自由競爭,這個競爭過程將會發現最好的貨幣。本書出版後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而比特幣區塊鏈的擁躉大多數都是《貨幣的非國家化》的擁護者。

去中心化、民主、公平、自由,這種飽含人類嚮往的設計理念和信仰,總是能在世界陷入麻煩之際激起人們的荷爾蒙。比特幣掀起的這輪社會運動,屬於週期性爆發的社會民主運動,具有很強的技術實用性和現實價值。比特幣發展至今,從質疑到接受,從泡沫到數字資產,已經被官方(如SEC)和主流精英認定為“數字黃金”。甚至,SEC主席直接給出比特幣是“唯一可替代法定貨幣的加密貨幣”的結論,但事實上,比特幣作為一種“數字黃金”、“虛擬黃金”,具有非常強的貨幣屬性,代表了一種新型的貨幣制度,卻很難成為通用貨幣、支付貨幣。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和貨幣制度,嚴重違反了貨幣的基本屬性、運行規律和價值邏輯。

深度、為什麼比特幣不可能成為通用貨幣?

貨幣的發行,服務於經濟運行,而非為“設計而設計”

貨幣的產生和發展源於交換的需要,貨幣的發行量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由經濟交易規模及頻率決定,數學公式表達:貨幣發行量=商品總價/貨幣流通次數。通俗理解為,如果市場上同時出現100筆交易,交易總額為10000美金,但是市場上只有10美金在流通,這意味著市場出現通縮,美金嚴重不足,影響商品交易效率。貨幣是一種媒介,服務於市場交易,其需求量由市場決定。但是,在比特幣的貨幣體系中,比特幣發行總量和批次,是人為預先設定好並陷入代碼中,由機器來執行,而非由市場交易決定。比特幣的發行機制實際上脫離了經濟現實,是一種封閉的體系。

我們詬病貨幣當局的貨幣主權行為,往往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壟斷貨幣發行權,二是權力作惡。我們厭惡權力作惡引發的貨幣超發,但實際上貨幣超發包含主觀權力作惡,以及客觀能力不及兩個方面。比特幣按照人為設計、代碼執行的制度,解決主觀作惡的問題,但是忽視了客觀能力不及。換言之,比特幣的發行機制並不能客觀上解決“貨幣發行量”的問題。市場上,投放多少貨幣量是合理的?貨幣當局做了很多研究及實踐經驗,但有時還是陷入“貨幣迷失”。比特幣採用的定量方法,實際上回避了問題本身,有些“自娛自樂”。

或許中本聰並未想過比特幣需要肩負如此重任,只是想設計一套有別於中心化的點對點的支付系統。不過,比特幣以及加密貨幣的擁躉們都對加密貨幣打破貨幣壟斷寄予很高的期望。現實是,比特幣正在成為多數人認可的“數字黃金”,但其幣值不穩定性斷送了成為通用貨幣的可能。

貨幣最為重要的職能是交換媒介,貨幣因交換需求而產生,因支付而產生價值。貨幣的支付範圍越廣,網絡效應就越大,邊際成本就越低。美元作為全球貨幣,很重要一點是在國際貿易特別是大宗商品交易中承擔支付功能。

2017年底比特幣價格迎來了高峰,瘋狂的漲勢吸引了全球眼光,成為人們心中的“數字黃金”。但劇烈的價格波動,嚴重傷害了比特幣作為貨幣的支付功能,與通用貨幣越來越遠。為什麼美元可以保持幣值穩定,而比特幣不行?

貨幣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三元悖論”,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一說蒙代爾)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固定匯率、資本的自由進出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來實現調控的目的。在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大多數經濟體選擇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自由進出,採取浮動的自由匯率。由於匯率隨行就市自由波動,泰國、阿根廷、馬來西亞等新興經濟體缺乏足夠的能力維持貨幣穩定,以至於引發貨幣貶值、貨幣危機,甚至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而部分經濟體如香港乾脆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採取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所以港幣上都印有四個字“憑票即付”,嚴格上,港幣不屬於主權貨幣,只是一種兌付美元的憑證。

比特幣和加密貨幣,同樣陷入“三元悖論”,比特幣和加密貨幣選擇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資本的自由進出,但無法做到匯率的穩定。問題是,美元、人民幣、歐元等國際主流貨幣,與比特幣一樣選擇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自由進出,為什麼還能維持貨幣的穩定?比特幣為什麼做不到?

幣圈歸零潮,規模達幾千億,還是美金。

這場在全球範圍內轟轟烈烈上演的投機盛宴到了曲終人散時,其殺傷力讓人震驚,其財富幻滅的規模和影響已經可以躋身人類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泡沫破滅案例之一。

深度、為什麼比特幣不可能成為通用貨幣?

主力加密貨幣暴跌

加密貨幣網站coindesk的數據顯示,比特幣的價格已經從2017年12月16日19343美元一路下跌至2018年8月15日的6270美元,跌幅達68%。以太坊從今年1月的高點1316美元跌至8月16日的296美元,跌幅達78%。萊特幣同樣處於下跌之中,從去年12月最高時的340美元一路跌至8月16日的57美元,跌幅達83%。

今年的行情像極了2013年末到2014年時的情況,比特幣在短時間暴漲之後進入暴跌。coindesk數據顯示,2013年11月,短短几天時間比特幣的價格從200美元左右暴漲至1125美元,隨後便開始下跌,到2014年末,比特幣的價格在300美元左右。2014年、2015年,比特幣的價格一直在300美元左右徘徊,2016年到2017年上半年開始緩慢上漲,直到2017年下半年開啟了新一輪暴漲,直衝兩萬美元。

儘管這一輪下跌和2013年末開始的一輪下跌,跌幅都在70%左右,但比特幣的總市值卻不可同日而語。目前,比特幣的市值約為1089億美元,2017年末以來的這一輪下跌,讓比特幣的市值蒸發掉了2220億美元。

實際上不只是上述幾個主力加密貨幣,整個加密貨幣市場幾乎是全線下跌。共享財經數鏈行情數據顯示,總市值排名前100的加密貨幣中,最近7天出現上漲的只有15個,餘下的悉數下跌,跌幅超過30%的不在少數。非小號平臺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球加密貨幣總市值從最高時達8000億美元,跌至現在約2000億美元。

加密貨幣分析師肖磊向記者指出,與2013年之前相比,比特幣當前的總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吸引的投資群體已經不一樣了,美元的波動、全球經濟的增長、通脹的預期都會對加密貨幣價格造成影響。此外,他還表示,去年比特幣期貨的上線也給了看空者充分的表達機會。

深度、為什麼比特幣不可能成為通用貨幣?

超千種加密貨幣價格趨於零

與主力加密貨幣價格下跌相伴的,還有大量加密貨幣的歸零潮。記者對加密貨幣行情網站非小號8月15日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在2041中加密貨幣中,價格在一毛以下的有1150個,一分以下的有447個。

而從成交量來看,當前共有2401種加密貨幣,24小時成交額排名前十的加密貨幣合計的成交量佔總成交量的85.34%,其餘所有的加密貨幣的成交量不到15%。

“泡沫實在太大了,市場自發調整,爛項目太多,很多都是批量生產。”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吐槽。大量的空氣幣充斥加密貨幣市場,百度百科甚至已經有了一個新的詞條“歸零幣”——它們僅僅憑藉一個虛無的藍圖或者一紙白皮書就能發幣圈錢,有些甚至只需要一份PPT,就能圈到數以億計的資金,俗稱PPT發幣。這些沒有實際價值的幣如今很多已經上了幣圈黑名單,並且價格跌到腳底板。

詐騙圈錢的歸零幣不勝枚舉。2018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Centra(CTR)兩名聯合創始人利用加密貨幣進行詐騙,募集資金3200萬美元,隨後多家交易所下架CTR。宣稱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影視行業困難的超級明星(MXCC),在2018年1月到2月初的六個星期內,便完成了從發起,到跑路、歸零的全程。

“有證券屬性的大部分會歸零。”肖磊表示,“加密貨幣市場底層的技術是區塊鏈,但使用了這個技術並不代表這個東西有價值。現在很多公鏈發出來的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但大家對它的需求首先是價格的需求,要找一個接棒的人,並不是說能夠看到未來這個鏈上能夠產生現金流,能夠有人使用。”

“2014年、2015年,很多加密貨幣都歸零了,除了比特幣、萊特幣這種去中心化的沒有歸零。”肖磊進一步表示,“證券屬性的加密貨幣可能有1%存活下來,99%都會死掉。”

本文出自財經頭條網(https://www.cj1.com.cn/),更多財經資訊請訪問財經頭條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