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诗经》大解密:诗祖尹吉甫的作品都产生于西周向国

《诗经》大解密:诗祖尹吉甫的作品都产生于西周向国

(作者:赵辉)在笔者陆续发表的《春秋向国向城考证》、《二千七百三十八年的旷世绝恋》、《春秋向国公主向姜的爱情故事与诗经解读》等文章,论证了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镇的古城遗址为春秋向国向城遗址,并根据笔者对古城遗址地理环境的了解与切身感受,论证了春秋向国向城和向城南的淝河,为《诗经》作品中的《车舝》、《关雎》、《菁菁者莪》、《蒹葭》、《鼓钟》的发生地。

《诗经》大解密:诗祖尹吉甫的作品都产生于西周向国

春秋向国向城及淝河与诗经有着必然联系,笔者的这个前无古人的论证与结论,完全根据笔者个人的天人感应与这五篇诗经作品描写的意境与向城、淝河地理环境的高度吻合,而得出的结论,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与主观意向。这个观点与结论,对于不了解向城与淝河地理环境的专家学者来说,是很难体会与接受的,即使向城人也很难把这一司空见惯的土地和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诗经诞生地产生联系;包括笔者本人,都无法相信儿时生活、生长的小村庄,会是诗经名篇《关雎》、《蒹葭》、《鼓钟》的发生地。

但内心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笔者必须把春秋向国向城与诗经的必然关系,公之于众,接受全体国人的质疑与批、判。如果这一结论与论断,笔者不能公之于世,随着地理环境的彻底改变,这一深远影响中华文明的历史,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自然人文之城,或永为历史之谜。

要将这一结论,让国人理解与接受,岂非易事,穷笔者所能,影响力也极其有限,如果五百年内,这一观点能被逐渐理解与接受,笔者已甚感欣慰。虽然笔者在《鼓钟》的解读中,深感“淑人君子”有着某种期盼与嘱托,但要把二千七百多年前的诗经故事还原且被人们了解、理解与接受,其难度可想而知。

《诗经》大解密:诗祖尹吉甫的作品都产生于西周向国

笔者的这一论断与结论,因为年代久远,缺乏直接的证据与历史记载,笔者用尽各种方法,使尽洪荒之力,也无法消除人们的怀疑与质疑,使其成为诗经研究方面一个新的视角、新的窗口。

一个客观的历史存在,总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即使掩埋近三千年,也会在某个偶然机遇,展现其无穷的光芒。笔者在一筹莫展之时,在清明节期间,前往安徽省怀远县图书馆,仔细阅览了《怀远县志》。其中的一段注释相当的惊世骇俗,让笔者甚为惊喜与震惊。它不仅证明了笔者的论断与结论,而且大大超过笔者的预期与想象,仿佛天人下凡,将一段辉煌的中华文明史,明确、详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段注释,不见任何史料记载,是绝无仅有,为人们解开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之谜;这一段注释,仿佛为等笔者而来,隐藏于数千年茫茫历史记载之中,为证明笔者的观点结论而呈现于世。

笔者用尽洪荒之力、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论证诗经中的《车舝》、《关雎》、《菁菁者莪》、《蒹葭》、《鼓钟》作品为春秋向国向城发生的故事,在这段注释面前是如此地渺小、如此地保守,让笔者受宠若惊、诚惶诚恐。

这是怎样的一段注释,如此重要、如此惊世骇俗?《怀远县志》中,介绍怀远县境内的春秋向国的记述中注释:“诗皇甫作都于向,即此。”。解释意义为:诗经皇帝尹吉甫的诗经作品都创作于向国向城,即是此地向城。

《诗经》大解密:诗祖尹吉甫的作品都产生于西周向国

当笔者首次见到这段注释时,如醍醐灌顶,被震惊到目瞪口呆,无法回到现实。当笔者在殚精竭虑地作文证明《诗经》和向国的某种必然联系,而饱受质疑时,诗祖尹吉甫竟然在从浩瀚的史料中现身,让笔者得以首次发现并公布这一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史料;其以诗皇吉甫的身份,明确肯定地阐述其所有作品都创作于向国,生活工作于向国,这是一种怎样的前世因缘!让笔者不仅和淑女君子出生、生活在同一块土地,而且和中华文化诗祖、诗皇尹吉甫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共饮同一条河流之水,每天行走在同一块热土。

尹吉甫(公元前852-前775),他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武术家、最早的税务高官、最早的市场管理高官。已考知《诗经》中有《崧高》、《烝民》、《六月》、《韩奕》、《江汉》、《都人士》、《蓼莪》等名篇是尹吉甫所作,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怀远县志》中的这段注释中,“诗皇”的尊称,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首次出现,使得尹吉甫在诗词上的地位与尊崇无以复加。

《诗经》大解密:诗祖尹吉甫的作品都产生于西周向国

“诗皇甫作都于向”短短的七个字注释,解开的是多么大的一个文化疑团! “诗皇”不仅代表了尹吉甫在诗词上崇高的地位,也揭示了尹吉甫在诗词上拥有大量自己的作品,只是几首作品问世存世,后人是不会尊称其为诗皇。“甫作都于向”说明尹吉甫创作的诗经作品,全部为在向国产生,其诗经作品内容也就或多或少隐含了向国的地理视角,是重新理解诗经作品不开回避的元素。从这一视角,结合尹吉甫的仕途履历,诗经中大部分作品就很容易理解了。而这一历史陈述,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也比较符合笔者观点的,就是台湾学者李辰冬。

台湾学者李辰冬研究认为,诗经三百为尹吉甫一人所作。因为,诗三百,跨数百年,又跨十五国风,为何音韵如出一人之手,诗经学界解不出此惑,而李辰冬则考三百篇,为出于一人之手,则可以解释通为何古音与国风无关。不然,就算今日中国一省,各地都还有不同方言及其各自风格的民歌,为何,诗经十五国风,不但没有民谣的地方口音的特色,而且用韵亦与颂及大小雅无别。对这一学术观点,笔者基本赞同的意见,即使不一定是全部作品,但有大量的作品为尹吉甫所作却是毫无疑问的。

尹吉甫在向国向城工作、生活并创作大量《诗经》作品,是个前无古人,不见史籍的结论。历史研究结论中,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取得胜利,反攻到太原,并在平遥一带驻防。尹吉甫还曾奉命在成周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有一件很有名的青铜器兮甲盘,记载了尹吉甫征伐猃狁有功受赏及向淮夷征贡赋。《诗经六月》也详细的记载了尹吉甫伐猃狁之事。

而笔者研究的春秋向国正是位于成周之东、淮河淝水之滨、靠近淮夷、周朝分封拱卫王室的诸侯国,周朝重臣尹吉甫在这里驻防征收淮夷贡赋,正是理想之选。兮甲盘铭文载: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诗经》大解密:诗祖尹吉甫的作品都产生于西周向国

“诗皇甫作都于向”明确诗经全部产生、创作于向国,为尹吉甫一人所作;或者说尹吉甫在向国创作了大量诗经作品并在向国收集、整理、编撰了《诗经》。对于一个默默无闻的怀远县古城镇,是何等的一段辉煌历史!对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何等的一种荣耀!对蚌埠市怀远人来说是何等的一种文化自豪感!对于解开中华诗经之谜是何等的一个里程碑!

安徽省怀远县古城镇古城遗址下厚重的瓦砾,隐藏了一段曾经的繁华与文明;“诗皇甫作都于向”揭示了厚重的瓦砾中孕育出深厚的中华文明;春秋向国向城与淝河,正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寻找的诗经之城、爱情之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