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扳指不可亂戴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音射),《說文》曰“韘,射也”,為騎射之具。

本意是古代冷兵器時代射箭時戴在手上的工具, 用時套於拇指上,張弓時,將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保護射手大拇指不被弓弦勒傷的專用器物。

後來引申為能夠決斷事務,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徵。

目前所知韘初見於商代,流行於春秋戰國,至漢代則發展為彰顯身份的韘形佩,宋、元、明多沿用漢代的款式,滿清時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一種用以炫富的裝飾品。

扳指不可亂戴

圖1 商代 玉韘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韘(圖1),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一件出土玉韘。

器形作圓筒形,下端齊平,上端斜口,可套入成人拇指,正面以雙鉤陰線結合減地浮雕,飾獸面紋,獸鼻兩側各有一圓孔,背面刻一凹槽,經試驗,弓弦恰可納入背面凹槽,兩個圓穿可繫繩縛於手腕。

扳指不可亂戴

圖2 春秋 玉韘

春秋戰國的玉韘(圖2)呈矮筒狀,帶有用來拉弦的小鉤,具有一定實用性。

漢代的韘形玉佩(圖3),又稱雞心佩或心形玉佩,是在春秋戰國玉韘的基礎上演變來的,主體為橢圓形,器體扁平,中部有圓孔,下正面微鼓起,背面略內凹,多一側或兩側有透雕的紋飾,功能上已不具實用性,顯然成為裝飾用的佩玉。

宋、元、明都有矮筒狀的玉扳指,還有仿漢代的韘形玉佩,在器型和紋飾上有一些變化。

扳指不可亂戴

圖3 漢代 韘形玉佩

時至清代,出現了我們所熟知的扳指,多呈圓筒狀,一端邊緣往裡凹,一端邊沿向前凸。

扳指與滿族淵源深厚,滿族的習俗是從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而來,雖然進關後有了很大改變,但是,某些固有的習慣仍保留著,從戴在人們手上的首飾——扳指便見其端倪。

扳指在滿語中稱為“憨得憨”,至清軍入關前,滿族人常用鹿骨扳指,呈黃色,年久變為淺褐色,以“有眼”者為貴。

滿族八旗子弟於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鍛鍊拉弓,拉弓時佩帶扳指,藉以保護手指並可減少手指運動量,故當年八旗子弟對此物甚為重視,人手一枚。

本是輔助習武的扳指,由於滿漢兩族廣大男士的欣羨與效顰,竟使之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佩飾品,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近而成為一種裝飾、身份以及流行趨勢的象徵。

扳指不可亂戴

圖4 清代 御題詩白玉扳指

扳指中的極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無論身份、材質、工藝、紋飾,均登峰造極。從多爾袞進關,到順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盛世,皇帝御用的扳指,都是有著嚴格的慣例和規定。

御用扳指上面經常有御題詩(圖4)、詩意畫和宮廷專用紋飾等帶有濃厚人文氣象的雕刻。這類扳指是當時技藝最高工匠的傾心之作,也是當時宮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氣質愛好、文化理想和審美品位的集中表現。

乾隆皇帝,對玉製扳指,表現出了特殊的興趣,認為玉扳指 “恰似瓊琚”,“德美信堪師”, “環中內外光明瑩,一氣渾融萬理涵”。小小的扳指承載如此深邃的道理,成為日後人們認識和評價其他扳指的基調。

扳指不可亂戴

圖5 清代 翡翠扳指

清代中後期,扳指雖小,卻也是森嚴等級的一種象徵。滿族貴族扳指以白玉、翡翠(圖5)材料製作者為首選,羊脂白玉和滿綠而清澈如水的翡翠價值連城,皇室貴胄專屬佩戴。

當年也有很多各地高級官員、附屬國進貢或宮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賞賜給高官、寵臣、皇室宗親。

除了御用和御賜扳指外,扳指中的“探花”要數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家宗室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會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

親王賞賜家奴、下屬或饋贈親友的扳指,也屬此等之列。

君王體制下等級森嚴,即便是親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題詩刻畫,其工藝和材質也不能僭越皇帝的喜好,其他八旗子弟的扳指價值自然也就略遜一籌。

扳指不可亂戴

玉扳指一組

高2.2cm,外徑2.9cm

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