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王家窑:这里有座庙,庙里有条龙,还有个厉害的老道

文化街道办事处王家窑村,位于城区南,浩岭山东北,有260户,660人,土地200多亩。据《牟平区志》记载,明初,王姓由小云南迁此,以烧砖瓦窑为业,得名王家窑。

居民以王姓为主。据《王氏家谱》记载,王姓先祖明末由河南云中府迁来,居住在牟平城南关,祖茔在庙沟南塂。王姓祖先在南关住了六代,因为战乱,家谱资料丢失,名字已不可考。第七代祖先王三策有兄弟七人,当时可能为了谋生,开始各奔东西。其中一个留在南关,一个到了武宁,一个去了东北,一个去了文登,一个去了雨林,一个去了东窑,一个去了吕格庄,一个去了南窑,南窑就是今天的王家窑。

王家窑东靠蛟山和金龙岭。金龙岭也叫金龙山,山上旧有金龙庙,庙里供奉着秃尾巴老李和他的母亲。

传说秃尾巴老李是文登人。幼时每吃母乳,必致母亲昏厥。父亲奇怪,佯装上山干活,半路偷偷回家伏窗观看,见一大蛇嘴含母乳,尾挂梁上。父亲大怒,持斧砍去,将尾巴砍断。龙被砍掉尾巴,又疼又怒,抓住父亲扔进东海,自己也不知去向。后来有人在黑龙江见到了他,才知道他已经成了黑龙江的龙王。

据说最初山东人闯关东,当地土地神不接纳山东人,导致山东人一直奔波流离,不能安身。后来有人想起秃尾巴老李是家乡人,就请他帮忙,李龙王慨然答应。在他的帮助下,山东人迅速在黑龙江站稳了脚跟,安居乐业。

得到了秃尾巴老李帮助的山东人回到老家后,为感谢他的恩情,纷纷为他建庙。牟平金龙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起来的。

传说金龙庙最初想建在蛟山。当时民工们把建庙用的砖瓦木材头天运到蛟山,第二天却发现材料不翼而飞,寻找后发现材料移到了在金龙山上。建庙的人醒悟:看来李龙王可能因为蛟山属于龙角,不喜欢,而希望把庙建在作为龙头的金龙山。于是就在金龙山上建起了金龙庙。

村民说,金龙庙原为三进,前面为大门,有五级台阶。中间为龙王殿,大殿后面有很大的照壁。后殿为龙母殿。龙母殿曾经失火,后经重修。两侧为辅殿,中间为花坛。

金龙庙建起后,每当干旱年景,人们就来此求雨。求雨的时候,人们先来到王家窑村中的金龙河,从河中挖出一个大湾,找到里面的一个绵阳石,石头上有黑点。石头挖出后,众人虔心祷告。然后用柳枝编帽戴上,手拿香烛,敲锣打鼓到金龙庙求雨。据说非常灵验,经常人走在回家路上,大雨已经落下。

因为到金龙庙求雨,后来引出一个故事。传说一年大旱,州官心急如焚。有随从献计说,金龙庙乞雨甚灵,可以一试。州官听了,率人到金龙庙乞雨。乞雨罢,州官马上往回赶。轿子刚到村北塂上,就电闪雷鸣,大雨如注。众人赶紧找地方避雨,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个三清观,就躲进了那里。雨停后回到衙门。

隔两天,百姓议论说,乞雨成功,应该答谢龙王。消息传到州官耳朵里,州官想想也对,就出面发动乡绅捐款,在躲雨的三清观东侧盖起一座庙,这座庙就是后来的雷神庙。

金龙庙建起后,经常举办庙会。庙会一年两次,一次是在春天,一次是在秋天。庙会这天,百姓从各地奔来,上香磕头,演出节目,十分热闹。

金龙庙最后的当家人据说叫李尚友,个子高大,功夫极高,但为人谦和,十分低调。据说当时曾有许多年轻人不知道李尚友有功夫,到庙产偷草,李尚友出来制止,青年们就一齐向前捉弄李尚友。李尚友满不在乎,只是伸出手臂,让那些年轻人抓住。李尚友左右挥动,笑着说:“倒。”那些年轻人都站立不住,全部倒下。年轻人知道厉害,再不敢惹他。有人传说,李尚友轻功非常厉害,曾经肩挑一担水,与人说话间,忽然跃身上房,身轻如燕,如履平地。

当年兵荒马乱,贼人也不少,经常到庙周围骚扰。时间久了,李尚友嫌烦,从毓璜顶请来一个和尚帮忙。和尚叫高家全,功夫也非常厉害。

李尚友后来收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叫陈明,是一名地下党员,建国后在即墨工作。

李尚友和高家全在庙被拆后还俗。李尚友就在王家窑落了户,他的侄子从文登赶来,想让他回老家,但被拒绝了。

村民说,金龙庙后来在文革前被拆。前些年,村民在金龙山上曾发现过龙头碑,在村西发现过多个鍪子坟,后来都已遗失。

王家窑民风淳朴。近年来,在历届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全村上下一心,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村子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村民自豪地说,现在的王家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杨明政 王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