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餘脈,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稱。 [1] 全市現轄懷寧、桐城、望江、太湖、嶽西、宿松、潛山7縣(市)及迎江、大觀、宜秀3區。全市總面積13589.9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21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總人口數為524.1萬人,其中市區常住人口80萬人。

2015年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丶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城市,2017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被中國城市協會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城市”之一(2010年),是全省唯一“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積極推進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和全國文明城市。 [2]

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1708.6億,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8.2%。2017年,全市財政收入完成290.9億元,為年度預算的100.4%,增長8.7%,總量穩居全省第三位。 [3]

2017年11月,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4]

2018年7月23日,《安慶市林長制實施規劃(2018-2020年)》通過專家評審。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建置沿革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慶城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時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縣之地),而沿邊多警。知府黃幹在舒州舊址(今潛山縣梅城)“建城安慶以備戰守”;後因戰亂,安慶府於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為了阻止蒙古大軍從水路進攻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市)廢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牆磚石改築於宜城(盛唐灣宜城渡之陰)為新安慶府”(治址在今安慶市),並遷懷寧縣治附郭。此地瀕臨長江,易守難攻。從此以後,安慶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府、道、專區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建城以後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由於安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並且安慶同時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門”。故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鎮守於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安慶同時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會(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1949年4月,安慶解放。並與同年設立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屬皖南行署區,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嶽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1951年桐廬縣改名為湖東縣,1955年7月1日湖東縣改名樅陽縣。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慶夜景

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市委託安慶專署領導。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49年設安慶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安慶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原駐石牌鎮現駐高河鎮)、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嶽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

1952年安慶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所屬銅陵、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至德(駐秋浦)、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轄13縣。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慶

1955年7月1日,湖東縣改名為樅陽縣,駐樅陽鎮。

1958年撤銷銅陵縣,併入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轄1市、12縣。

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併為東至縣(駐堯渡鎮)。轄1市、11縣。

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

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轄1市、8縣。

1970年安慶專區改稱安慶地區,地區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樅陽、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嶽西、潛山(駐梅城鎮)等8縣。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轄8縣。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生態城市(6張)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的桐城縣、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嶽西縣劃歸安慶市。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3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宜城、黃梅戲鄉”之稱

1996年8月20日,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屬安慶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更名為安慶市宜秀區。

2011年,宿松縣被確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縣。

2015年10月1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將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國函[2015]181號)

2016年1月4日,安徽省正式宣佈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安慶市現管轄3市轄區、6縣、代管1縣級市。

2018年8月,撤銷潛山縣設立縣級潛山市,安慶市代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