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從症狀到診斷」鼻塞-膿血涕-咳嗽-咯血

作者:趙夢珠 熊洋洋 彭琳一 蔣穎 沈敏 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本文刊於:中華全科醫師雜誌, 2018,17(11) : 938-940

正文患者男,15歲,因"鼻塞、膿血涕1年,間斷咯血5個月"於2017年10月就診於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患者2016年9月無明顯誘因出現雙側鼻塞、膿血涕,間斷鼻腔少量出血,當地醫院多次查鼻竇CT提示鼻竇炎,予抗炎治療效果不佳,症狀反覆。患者為青少年男性,無明顯誘因出現雙側鼻塞伴膿血涕,有明確的影像學證據,但抗炎治療效果不佳,考慮:①慢性鼻-鼻竇炎:在慢性鼻-鼻竇炎的基礎上合併真菌或病毒感染,往往對常規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病毒感染多為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較短,故考慮病毒感染可能性小。但少數病毒,如EB病毒、鉅細胞病毒等,可呈現慢性病程,需完善相關篩查。②鼻腔惡性腫瘤:如橫紋肌肉瘤、鼻咽癌,是鼻塞、涕血或鼻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可青少年起病,完善耳鼻喉科檢查,必要時取活檢明確診斷。③其他病因:胃食管反流、自身免疫病、自主神經通路異常、各種病因導致白三烯生成增加、黏液纖毛清除異常亦可以慢性鼻竇炎為主要表現。2017年4月患者出現陣發性刺激性咳嗽,進行性加重,偶咯白色黏液痰,伴乏力、運動耐量下降。6月出現雙耳疼痛,伴膿血性分泌物,聽力逐漸下降,並出現發熱,體溫高峰38.5~39.0 ℃,繼之咯血絲痰,每日5~8口。無盜汗、胸痛等。先後予克林黴素、左氧氟沙星、利巴韋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療無效。當地醫院查:白細胞計數11.3×10

9/L,中性粒細胞% 76.70%,嗜酸粒細胞0.02×109/L;尿常規:潛血(++),蛋白、管型(-);CRP 96.9 mg/L,ESR 82 mm/1 h;胸部CT:雙肺多髮結節空洞,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肺泡灌洗液查細菌、真菌、結核桿菌、癌細胞(-);支氣管黏膜活檢:組織被覆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局部鱗化,其下纖維組織增生,大量炎細胞浸潤。患者以上呼吸道症狀起病,逐漸累及耳、肺和腎,並出現發熱和炎症指標顯著升高,而肺泡灌洗液病原學篩查陰性,並且經驗性抗感染治療無效。此時,患者已出現多系統受累表現,因此不能用單一的耳鼻喉疾病來解釋病情全貌,而應考慮全身性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小,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系統性血管炎可能性大。患者進一步完善檢查:類風溼因子723 IU/ml,補體及免疫球蛋白正常,抗核抗體(-),抗腎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ti 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抗蛋白酶(protease resistance, PR)3抗體200 RU/ml,抗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抗體(-)。患者存在上呼吸道(鼻竇炎、中耳炎)、下呼吸道(肺部多發空洞結節)和腎臟受累(鏡下血尿),c-ANCA(PR3)陽性,應考慮診斷系統性血管炎,根據2016年美國風溼病學會(ACR)分類標準[1],診斷肉芽腫性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明確。GPA常需與Good-Pasture綜合徵、其他ANCA相關性血管炎如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EGPA)等進行鑑別:(1)Good-Pasture綜合徵:常見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及成人。該病是由於機體產生的自身循環抗體靶向攻擊GBM及肺泡膜。患者表現為急性或急進型腎小球腎炎,並出現瀰漫肺泡出血。其中以腎受累最為常見,可合併肺受累,而單純肺受累罕見
[2]。抗GBM抗體陽性。約32%的患者還可出現ANCA陽性(多為p-ANCA陽性),這種情況需考慮Good-Pasture綜合徵合併GPA或MPA,往往預後欠佳[3]。本例患者肺部改變非肺泡出血,並有上呼吸道受累,且抗GBM抗體陰性,因此不考慮該病。(2)MPA:常見於老年男性,主要累及毛細血管、微小動靜脈等小血管,活檢病理為小血管壞死性炎症表現,無免疫複合物沉積、壞死性肉芽腫形成。腎臟和肺是常見受累臟器。其中腎臟損害最為常見,表現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腫和腎性高血壓,還可出現進行性腎功能不全。肺部改變常表現為瀰漫肺泡出血,少有耳鼻喉相關症狀[4]。常有p-ANCA(+)(多為抗MPO陽性)。本例患者年齡較小,以上呼吸道起病為突出表現,肺部表現為團塊空洞這種肉芽腫樣改變,並且為c-ANCA(抗PR3)陽性,因此診斷考慮GPA,而不是MPA。(3)EGPA:以慢性鼻-鼻竇炎、哮喘及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多為主要臨床表現。近一半患者有耳鼻喉受累表現,超過90%的患者有哮喘[5]。肺部主要表現為一過性、遊走性浸潤影[3]。近30%患者實驗室檢查ANCA(+)[5]。該患者無過敏性鼻炎、哮喘、嗜酸細胞增多等表現,肺部表現也不是遊走性浸潤影,故不考慮EGPA。2017年7月開始當地醫院予甲潑尼龍80 mg、1次/d靜脈注射3 d,繼予甲潑尼龍40 mg、1次/d口服,並予環磷酰胺1 g靜脈輸注2 d。患者發熱好轉,但其他症狀均無明顯改善。8月中旬咳嗽、咯血加重,咯少量鮮血,每天10~20口,鼻塞、膿血涕、雙耳疼痛、流膿、聽力下降等症狀也較前加重,頭部持續性隱痛,並再次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8.3 ℃。當地醫院予甲潑尼龍500 mg、1次/d靜脈輸注3 d,嗎替麥考酚酯1 g、2次/d,環磷酰胺1 g,每月1次靜脈輸注,後改為0.4 g、1次/周(累積劑量4.0 g),咯血等症狀無明顯改善。複查胸部CT:肺內病變較前無明顯改變。再次予地塞米松100 mg、1次/d,2 d,序貫甲潑尼龍48 mg、1次/d,咳嗽、咯血無好轉,鼻部及耳部症狀基本緩解。肺泡灌洗液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金葡菌)、鮑曼不動桿菌。2017年10月收入北京協和醫院。入院查體:體溫36.8 ℃,脈搏8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14/73 mmHg(1 mmHg=0.133 kPa),外耳道及鼻腔見少量膿性分泌物,雙側聽力粗測下降,鼻中隔偏曲,腹兩側見紫色條狀皮紋,下腹部近腹股溝區散在紅色丘疹。心臟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異常雜音。雙肺呼吸音減弱,未聞及乾溼囉音。腹軟,無壓痛,肝脾未捫及,腸鳴音5次/min,神志清楚,頸軟無抵抗,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患者GPA診斷明確,予大劑量激素治療後,病情仍在加重。目前需要考慮:(1)GPA病情仍活動:患者起病後很快出現肺部受累表現,並在治療過程中肺部症狀繼續加重,應當考慮原發病GPA病情控制不佳所致。患者前期在外院已經予2次激素衝擊治療,後續治療應該以加強免疫抑制劑作為重點。系統性血管炎在足量激素治療的同時,強調環磷酰胺治療的重要性。患者目前環磷酰胺累積劑量僅4.0 g,遠未達到治療劑量。下一步在評估GPA病情活動性的基礎上,需繼續堅持給予環磷酰胺治療。(2)合併肺部感染:患者基礎病為自身免疫病,並且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屬於易罹患感染的高危人群。結合患者肺部影像學表現為團塊、空洞影,需要高度警惕真菌、結核等特殊感染。入院後需重新評價肺部病變的性質,通過痰塗片、痰培養、真菌葡聚糖試驗(G試驗)、麴黴半乳甘露聚糖試驗(GM試驗)、結核菌素試驗等直接和間接檢查尋找感染證據,必要時應考慮肺組織活檢。(3)腫瘤:外院CT提示多發厚壁空洞,伴肺門及縱隔多發腫大淋巴結,需警惕肺部轉移癌。但患者為年輕男性,無明顯消耗症狀,外院氣管鏡黏膜活檢未發現腫瘤證據。目前考慮腫瘤可能性極小。如果繼續按照GPA治療效果不佳,應考慮重複肺活檢,進一步除外腫瘤,也可以對原發病的診斷、排除感染性病變提供更多證據。患者入院後予甲潑尼龍48 mg、1次/d口服,並予伊曲康唑20 ml、2次/d預防性抗真菌、磺胺2片、3次/d抗細菌治療。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2.5×10
9/L,中性粒細胞% 74.5%,血紅蛋白123 g/L,血小板272×109/L,肝腎功正常;ESR 27 mm/1 h,高敏CRP 8.49 mg/L。尿常規+沉渣:蛋白微量,潛血、管型(-)。淋巴細胞培養+干擾素(-)。痰塗片及培養:細菌、真菌、結核桿菌及非特異性致病菌篩查均(-);G試驗、GM試驗(-);補體及免疫球蛋白正常;糖類抗原(CA)系列和肺癌指標篩查(-)。胸部高分辨率CT(圖1):雙肺多髮結節、腫塊影伴空洞,空洞較前增多,部分空洞較前增大。電子鼻咽鏡:雙側鼻腔黏膜瀰漫性糜爛,大量血痂、膿涕附著。純音測聽(pure tone audiometry, PTA):右側輕度傳導性耳聾,左側中度傳導性耳聾。我院會診外院肺活檢病理切片:肉芽腫性炎。經檢查結合臨床,考慮感染證據不足,停用伊曲康唑和磺胺。
「從症狀到診斷」鼻塞-膿血涕-咳嗽-咯血


圖1 胸部高分辨率CT:雙肺多髮結節、腫塊影伴空洞,空洞較前增多,部分空洞較前增大患者在外院檢查肺泡灌洗培養曾有金葡菌。文獻報道金葡菌的定植可增加ANCA相關血管炎的複發率,而抗細菌治療可降低複發率[6]。因此患者在入院時給予了磺胺治療。此後病原學檢查方面並無陽性發現,考慮肺部感染的證據不足,因此停用。從原發病角度考慮,患者部分症狀在好轉,如發熱消失、鼻竇炎好轉、腎臟受累指標改善、炎症指標好轉,但肺部症狀未改善,影像學提示病變有進展,因此臨床考慮原發病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但病情仍在活動,故原發病治療還需要堅持。患者在入院前兩個月之內已兩次予激素衝擊治療,因此暫不考慮再次加大激素,而應繼續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治療,必要時聯合其他免疫抑制劑。患者甲潑尼龍規律減量,48 mg、1次/d口服,每2周減5 mg,同時環磷酰胺0.2 g、隔日1次靜脈注射,間斷0.4 g靜脈輸注。患者咯血癥狀明顯好轉,入院兩週後,每日僅1~2口少量血絲痰,無發熱、膿血涕等。複查血白細胞計數13.26×109/L,中性粒細胞% 82.0%,複查ANCA 3項:ANCA(+)C 1∶10,PR3-ANCA 45 RU/m;ESR 3 mm/1 h,高敏CRP 0.21 mg/L;尿常規+沉渣大致同前。複查胸部CT(圖2):雙肺多髮結節、腫塊伴空洞,空洞較前減少,部分空洞較前減小。病情好轉出院。門診規律隨訪,咯血癥狀完全緩解,複查ANCA 3項:均(-);目前暫未複查胸部CT。

「從症狀到診斷」鼻塞-膿血涕-咳嗽-咯血


圖2 胸部CT複查,雙肺多髮結節、腫塊伴空洞,空洞較前減少,部分空洞較前減小
「從症狀到診斷」鼻塞-膿血涕-咳嗽-咯血



參考文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