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陶淵明:做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需要具備2種能力

【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陶淵明:做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需要具備2種能力

文|江徐


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圈粉無數,蘇軾就是他的鐵桿粉絲。

蘇軾除了對陶淵明高度讚譽之外,寫有一百多首和陶詩。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偶像: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正如蘇軾所言,陶淵明順其自然地活著,聽從內心真實的聲音,想做官了就去做官,想歸隱了就去歸隱。每做一個選擇,因為隨心隨喜,所以從不懊惱,也不羞恥。

古今賢德之人都像陶淵明那樣,貴在一個“真”字。這個“真”,不僅針對別人,更是對自己而言。

人總是矛盾的,或者說經歷一段錯誤的路途,才能看清內心的方向。

陶淵明:做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需要具備2種能力

公元404年春,陶淵明40歲,他在守母喪期結束後,再次嘗試出仕。這一次,他擔任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參軍。

陶淵明夜以繼日地趕路,有時一日三餐都沒有著落。這番艱苦讓他剛剛離家就思歸,於是寫道:“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掩淚泛東逝,順流追時遷。”人在路上,心既向著仕途,又懷想田園。矛盾真是讓人痛苦啊!

任職沒多久,陶淵明發現自己年少時懷有的安邦濟國的雄心,已經蕩然無存。他不知道,這些年在各地做官,為俗世羈絆,究竟有何意義:“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庭宇翳餘木,倏忽日月虧。”

出仕做官,一則生存所迫,二則出於濟國之心。一旦發現官場那套違背自己本性,他就不願委曲求全。如果繼續待下去,要麼不合時宜地做自己,要麼自欺欺人地融入其中。兩條道,他好像都做不到,於是從劉裕那裡辭職。

陶淵明:做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需要具備2種能力

公元405年,41歲的陶淵明告別官場,徹底歸去,做了閒人,耕田種地,修籬種菊,飲酒作詩。不管怎樣,既然是聽從內心的選擇,就沒有什麼好後悔。

關於歸園田居的生活,陶淵明在《時運》中這樣描寫:“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床,濁酒半壺。”

同樣作為不合時宜的人,陶淵明和蘇軾都是性情耿直的。他在《飲酒》(其十)中寫道:“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他覺得世間沒有知音,不知與誰訴衷情。清醒的人,原是如此孤獨。

李白一輩子放縱不羈愛自由,活得脫了煙火氣。

蘇軾在入世與出世間完成自我,活得坦蕩豁達。

陶淵明四十歲開始,聽從內心聲音,活得真實自在。

陶淵明:做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需要具備2種能力

我不禁遐想,如果讓陶淵明、李白、王維、蘇軾及獨居瓦爾登湖的梭羅湊一塊聊天喝酒,是否另有一番魏晉風骨呢?

活著才是王道。想要特立獨行,沒有實力不行。作為一個不合時宜的人,怎麼讓自己好好活下去?

《人生真不如陶淵明那一杯酒》的作者費勇認為,一個不合時宜的人,想要好好活著,必須具備兩種能力:

1、要有自我謀生的實力。

實力是選擇的資本。這種實力,可以是淵博的知識,也可以是一技之長。

比如陶淵明,既然選擇回家種田,他就願意吃這種苦。除此之外,他還有名望。江州刺史王弘傾慕陶淵明的名士作風,在生活上多有關照。

又比如梭羅,他之所以能在遠離人跡的瓦爾登湖獨居兩年,是因為吃苦耐勞、需求甚少,又精通木工、擅長算數。他的執友愛默生稱讚他是個“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謀生”的人。

陶淵明:做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需要具備2種能力


2、要有釋放情緒的能力。

這種能力,其實就是通過不同的文藝形式進行自我表達。

悉數那些不合時宜的人,陶淵明、蘇軾、梭羅,或者其他類似的人,他們寫作並非為了謀取名利,也不是為了名傳千古,而是藉助文字,讓深邃思想獲得表達,讓豐富情緒獲得宣洩。

古今中外偉大的藝術家,他們是不合時宜的一群人。如果能夠好好活著,一定具備以上兩點。

每個人,都想做與眾不同的自己,前提是你得有兩把刷子。

多讀書,多積累,讓自己在這個時代擁有不可替代性。如此,才有資本成為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否則,只能老老實實做一個隨波逐流的庸人。

陶淵明:做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需要具備2種能力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