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陶淵明:內心平靜,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陶淵明:內心平靜,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當世俗的聲音侵入他的心靈,帶著那份期待,和想去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負的願望,打開了現實那扇大門。可命運總會開玩笑,在經歷了種種無奈之後,官場的深邃使他毅然決然的選擇歸隱田居,在幽靜美好的田園生活中度過他的餘生。你看,陶淵明,一個追求內心平靜,不願被外界的嘈雜牽著鼻子走的東晉大作家正在逐漸映入我們的眼簾……

眾所周知,因為他家旁邊有五顆柳樹,遂因此得名“五柳先生”。這稱號也讓後世的許多人記住了他。陶淵明出生於沒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擔任高官。

年少時他曾連遭兩次變故,8歲時父親去世,沒幾年,庶母也離開了他,他的母親孟氏卻對淵明之後的人生道路有著很大的積極影響,母親是當時名士孟嘉的女兒,孟氏的父親孟嘉有著卓越的才能,一生襟懷淡泊,語言簡默,很有度量,因而多次受到上級的誇讚與器重。

所以自然而然的,陶淵明的母親也是一個知書達理,受人尊重的女性。在父親去世後,家境窘迫的情況下,母親獨自一人承擔整個家庭的負擔,將他與妹妹撫養長大,正所謂言傳身教,母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陶淵明,她把自己孃家的崇高的文化風尚發揚光大,竭盡全力去為他的未來增磚添瓦。陶淵明的後世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母親對他的引導與點撥。

陶淵明:內心平靜,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每一個家庭,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也是兒女的上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在滲透於孩子的成長中,良好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當中更加與眾不同。

陶淵明中年時遭了幾次喪事,家庭負擔非常重,為了自己能更好的走出陰霾,他就想著能找到一種獨特的方式豐盈自己的生活,這時,也許只有書籍能夠帶他領略到別具一格的世界了吧!

他開始了“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生活。物質世界雖匱乏,但通過博覽群書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填滿那部分缺失的空白,再好不過了。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陶淵明在汲取了眾多知識後,思想也有了質的提升。閒暇之餘,內心總有一種想走出去看看的感覺,他嚮往著那種呼風喚雨,指點江山的灑脫,也想痛痛快快的體驗一把!於是,他走向了官場。可就在他出任彭澤縣令時,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

陶淵明平時就看不慣這種人,想要立刻起身去拜見。可縣吏卻對陶淵明說:“那是上面的人,你一定要穿的正式,有禮有節的去迎接一下。”陶淵明聽後便答:“我不願為了這樣一個擁有小小官職的人,就向這些傢伙低三下四。”說罷,便迅速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那個新鮮而短暫的縣令官職。這次離去,就是他和官場的永久告別。

這也就是聞名古今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淵明:內心平靜,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清正廉潔,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是他的代名詞。率真如陶淵明,性情中人形容他在合適不過了。在與人交往方面總是那麼的老實。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

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樣的坦誠直爽的人真是屈指可數呀!

在那個權力爭奪異常激烈的時代,性格耿直的他,終究難以理解灰暗環境下的處事方式,不願意去攀權富貴卑躬屈膝,所以與現實社會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恍然明白了,我不想將就於我的後半生,我要去找尋那個世外桃源!那個讓我內心平靜淡然的聖地!之後,恬淡的田園生活便悄然開啟。

可是,陶淵明歸園後這一時期的生活只能用窮困潦倒來形容。他和百姓一起勞作體會到了勞動的價值。在他生命靠近尾端的日子裡幾乎因為糧食缺乏問題而生病。但即便如此,陶淵明拒絕權貴的饋贈。不受“嗟來之食”。很多的人或事物在剔除了嘈雜的聲音之後,終將會迴歸平靜。

撇開世俗獨自一人歸隱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放棄了世俗骯髒的官場權利,得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雖然他失去了賢臣的稱號,但他卻獲得了整個南山。我想即使他生活拮据,但獲得心靈寧靜的他仍然快樂而幸福。

外在的環境固然會影響人的一生,但在某些事情上更多決定事態性質的是內在的修養與虔誠。時代在變化,生活方式也在更新,物質固然重要,但內心也需要我們慢慢的去經營,前途漫漫,知足常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