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对陕北人有何印象?

李兰颂


一提到陕北,可能许多人脑海会立刻浮现出穷乡僻壤、家在黄土高坡上、住着窑洞、喝着小米粥、骑着毛驴、赶着羊群、唱着陕北民歌、打着腰鼓……网上许多喷子在黑陕西时也常常会用贫穷、缺水、尘土飞扬来攻击……所有这一切更多的源于通过媒体、影视剧而产生的认知。

大多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基本上平均每年去陕北一次,对陕北谈不上有多大喜好,但目睹了近十年间陕北,特别是榆林的巨大变迁。很久以前陕北是陕西最为贫穷的地方之一,曾经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黄土高原治理的典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土地沙化、植被稀缺、交通不便,人民生活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都不为过。但是,随着国家、省市及地方对陕北的治理,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当地干部群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得到有效治理,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改变,矿产资源得到了深度开发,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的陕北虽然还有不少贫穷的地方,但整体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很大提高,陕西最富裕的县大多在陕北,榆林已经成为陕西11个市(区)中经济情况最好的一个。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就是对陕北开发的一个缩影。

有几个小的情况可以有助于了解陕北的情况,民间有笑话说陕北人见谁去西安都会说“回来捎上几套房”,的确,陕北人不只是在西安大量的买房置业,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陕北人的身影;大概是8年前去陕北,和一位榆林市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聊天时他就说到,在榆林不要说你有多少钱,亿元户根本不算什么,一抓一大把。

陕西及陕北概略

陕西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从民风民俗上,由北向南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区域,陕北是革命老区,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位,包括榆林、延安两市;关中地处关中平原,包括渭南、西安、咸阳、铜川、宝鸡五市和杨凌示范区,这里地势平坦,人口密度较大,是陕西的工业、农业、科技和教育重地;陕南处于南北地理分界线之南方一端的秦巴山区,具有南方的气候特征。所以,不少关中和陕南人对于黄土高原以及陕北的认知上也和全国其他地方差不多。

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陕北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以红都延安为代表,这里有众多革命战争时期难忘的记忆。榆林是陕北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是全国第一产煤大市,有中国的科威特的美誉,所属神木市是全国第一产某大县。2018年榆林人均GDP为77138元,为全省之首。

陕北的民风

广袤、开放的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陕北人豪放、淳朴的性格,即使是在走向富裕的今天,也依然能够看到他们那种原始而质朴的本性。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黄土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陕北道情是以陕北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民间小调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陕北的小吃以杂粮最为有名,钱钱饭、火烧、黑楞楞、洋芋擦擦、油馍馍、碗砣、陕北大烩菜等是最为经典的美食,说起陕北大烩菜还闹了个笑话,今年春节前去陕北,晚上到达府谷时又冷又饿,看到一家陕北烩菜馆就进去了,心想汤汤水水的烩菜吃饱睡觉,菜一上来才知道,全是干货……

陕北的旅游

陕北的旅游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以延安为主的红色旅游是旅客的必到之地,延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其标志性建筑宝塔山,是革命圣地的象征,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境内的人文景观还有杨家岭革命旧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等,同时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黄帝陵也在延安市内。瑰丽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美景怡人的万花山,使这块红色土地更加生动、感人。黄帝陵景区、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是旅游打卡之地。

榆林处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带,地域广阔,地貌独特。能耕、能植、能渔、能牧。榆溪、无定河两岸水田连片、稻谷飘香,堪称“塞上江南”;长城沿线林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榆林文物古迹众多,名胜萃集。著名的万里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斜穿市境,其上的墩、台、寨大多保存完好。长城脚下,黄河绿洲,羊群草地,相互交织,呈现出一派大漠边关的风情;榆林古城墙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之一,城内密集地分布着星明楼、万佛楼、梅花楼和戴兴寺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显示出塞上古城的风貌;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镇北台和“露天书法艺术宝库”的红石峡早已闻名遐迩,在《中国名胜辞典》中有专条介绍;集风景、艺术、宗教于一体的青云寺、悬空寺、黑龙潭和万佛洞等古寺庙,大多得以修复,重现风采。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和刘志丹、李子洲、魏野畴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和光辉足迹。

沿黄观光公路是陕西省公路局主导修建的一条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双向两车道旅游观光线路,全长828公里,途经渭南、延安和榆林三个市,其中景点繁多,黄河风情尽揽眼底,江湖已经自驾走过两次,此前做过攻略,看客可以翻看。

我是退出江湖看世界,专注旅游、专注陕西,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喜欢请关注我。(照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当请告知)


江湖旅行


呃。。。之前老婆把钱借给一个福建人,多少年关系的那种,没多长时间,不接电话不回信息,自己堵在心里半个月没敢告诉我,最后关头(很幸运,刚好在福建人开始低价卖房准备离开本地的时候)告诉我,当夜,花钱把大概位置锁定了,带了哥们吃住在车上守在那栋楼下第三天,人被我们堵住了,最后卖房把我钱还了,记得有个插曲,带着福建人和房本去银行想抵押拿现金,银行一看身份证,直接告诉我,福建人和陕北人我们不做,连着去了三家不同的银行,都是口径一致!至于为什么,我也不清楚!


肉我吃膘你长


坚韧

我没去过陕北,了解的也不多。但就是这样有限的了解,我个人觉得陕北人充满了韧劲。

陕北印象里自然环境好的地方不多,在那里生活的人面对那样的自然环境更艰苦吧。可同样创造了深厚的文化。

固执

接触过几个陕西人,性格里我觉得多少都会有点固执。并不是不好,反而是能保持这种固执很厉害了。因为我自身就不是一个能固执起来的人。呵呵


愚者叨逼叨


有人说过:什么事也最怕有内奸。我就是当地人,我介绍一下陕北,胡宗南占领延安,党中央进入榆林地区的靖边,横山,鱼河,米脂,佳县一代狭长百余公里,南北三十公里的范围活动。陕北农民坚壁清野全根了部队。在沙家店歼灭了钟松三十六师,毛主席曾在当时给陈毅,刘伯丞发报:如果中野,华野没有大动作,形势上造成陕北不能支持,后果将很严重,有可能党中央在转移中的半年陕北黑豆就白吃了。刘伯承当时就发恨说:我刘伯丞不是李奎,迫中原分兵,陈庚西出,兵叩潼关,大有打下西安的声势迫胡宗南,裴昌会增兵关中,使陕北压力骤减,靖边小河会议让陈毅明白陕北的处境艰难,促使华野打大仗。陕北人于人为善,喜欢你就一生一世拜把子,讨厌你就不说话,艰韧玩强,耐的了贫穷,守的住富贵。喜酒肉,好美食。舞文弄黑者稀少,勤劳实干者皆然。大家误以为米脂姑娘貌美,实则是陕北妇女贤良。延安地区沟壑,塞上榆林广漠。用一句王维的诗句叫:峡里谁知有人事,世外遥望空云山。我很忙,又要去工作了,狗的白。我很讨厌这洋文,好像我是狗对客人狂吠呢,哪怕说成狗念经也好听一些。



雷雨39510


后来,小学时,国家大力倡导“植树造林”,我们也步入了植树造林的大军,年年植树节都是高唱歌曲,红领巾飘扬,踏着青草,把所有田间地头空闲的地方都植上了树,而“植树”就成了陕北的另一个印象,这种印象有点向大自然“赎罪”的感觉。再后来,植树造林升级,开始退耕还林,而此时,陕北又成了频频上电视的标兵。这时候,我们思想品德课里,往往会以植树造林为道德的一个衡量标准。



后来,上了中学,同寝室的一个同学家是医院的,经常拿来一些“陕北苹果”“陕北大枣”等水果,陕北水果糖粉极高,水分也大,脆、香、甜。此时对陕北的印象是“瓜果飘香”。

后来,知识慢慢丰满起来。“王家坪”“南泥湾”“359旅”“宝塔山”……这是的印象,陕北是现代中国的摇篮。

高中后,陕北的煤老板渐渐盖过了山西的煤老板,陕北的优质煤炭、天然气、石油,一跃成为全国人均GDP排名前几的位置。这时候对陕北的印象是“富”。

再后来,成家立业,为了业务,跑遍陕北几乎所有地方,北到大柳塔,东到府谷和保德,西到定边,吃了羊肉,喝了米酒,黄馍馍,盐瓜子,苹果,大枣,梨……
现在看来,陕北富而内敛,基本达到绿水青山,米酒油馍木炭火,人实在又好客,有积淀,人文深,有过去,更有未来。


红星闪闪耀秦川


不愧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至今还食五谷、住窑洞。到陕北看一看,就好象看见了古代;当你看到满无边际的黄土高原,你才知道五千年的开发唯独把这里的树木给砍光了;当你看到那些沟渠峁梁,你就知道华北华东的黄土是怎么来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的沧海是怎样变成桑田的;到陕北听一听,就等于听见了古代;如果能听懂陕北话,就能读懂古书。原来中华文明的根在这里。


乐在其中161669388


谈到对陕北人有何印象?准确点说,是历史上中华民国陕甘宁特区党政军民,那一方热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忠诚使命的工农民众及其义勇官兵一一我的父辈,老延安们;他们以陕甘宁边区为民主抗战中心,高举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最前线和大后方的将士民众,全民皆兵而英勇无畏,以持久战到最后胜利。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从上海到延安,由延安赴东北,南征北战,迎接解放一一

李又然(1906~1984),生于上海,卒于北京。著名诗人、散文作家、翻译家、教育家。李又然1928年入法国共产党,属中国支部成员;1941年入中国共产党,属中共中央直接接收党员。抗日战争在延安八年,从事著译、教研和党团工作;解放战争在东北三年,担任文艺和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北京执教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

在延安,李又然先后任中国世界语者协会延安分会执委兼宣传部主任(通称部长),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执委,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编译(1940年下至1941年上,译校马列著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兼会刊《谷雨》轮值主编,兼任星期文艺学园、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国文并世界语教员。其间,他多次单独受到中共中央军委书记(通称主席)毛泽东的接见,二人多有长谈和书信往来。在毛泽东、陈云的关怀下,由丁玲、江丰介绍,于1941年1月11日无候补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中央直接接收的党员。同年8月2日,萧军在日记(《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中记载,他在致毛泽东的信中说:“‘了解一个战士要在战场上;了解一个作家要从作品里’。这话是李又然说的,我觉得很对。”六天以后的8月8日,李又然当面向毛泽东反映文艺界情况,积极促成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并在开幕式上发言。

我真正认识的恰是这样的延安文化人。再以李又然为例,他最早翻译为诺尔曼·白求恩一行阅读的陕甘宁边区的世界语和法语介绍资料。首倡在延安的中国女子大学开世界语课并亲自授课;与冼星海二人以男性教员身份被评为模范妇孺工作者,中央开大会表彰,毛泽东出席讲话。他坚持为《中国妇女》《中国青年》《新中华报》《中国文化》《大众文艺》《大众文艺丛刊》《文艺月报》《解放日报》《谷雨》,《广西日报》《救亡日报》《诗创作》《十日文萃》,《新华日报》《七月》《青年文艺》,《晋察冀日报》等撰稿并译文。

作家马加说他,“李又然是一位有着书生气的散文家,他曾与法国的罗曼·罗兰有着通信联系。他的《国际家书》,是简练精缩的典范,我很喜欢。”编辑黎辛说他,“特别是李又然的散文与散文诗,文字精炼优美,散文也是诗,有时他为改动稿中的一两个字,常常从文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驻地蓝家坪跑到清凉山解放日报社,来回十五里路,他就是那么认真。”

我的父辈们以一生约十分之一时间,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事业,离开沪上则来到坪上,学贯中西更学以致用,住窑洞城,喝延河水、吃陕北小米饭、著译落笔马兰纸上一一我直到2009年5月下旬,才第一次探访父辈们在延安杨家岭开荒的后沟、蓝家坪著译的窑洞,那种感动、感受和感慨一一溢于言表,充满喜欢。



李兰颂


陕北的印象是:一、黄河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树木稀疏。二、春秋季节大风刮,尘土飞扬。夏季 干热少雨。冬季寒冷,白雪皑皑、三,住窑洞,睡火炕。四、吃羊肉,土豆,杂粮,五,一年春种秋收,土豆,玉米,杂粮为主。六:绵羊遍地,七,有石油,媒炭矿产土豪多。八,革命老区。九,信天游、二人台、小说《平凡的世界》、腰鼓、十、人勤劳朴实。



秦巴飞哥


陕北,第一个印象是从老辈人口中听到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总体感觉好像说陕北人很豪爽,米脂的婆姨和绥德汉子都很优秀,女人很漂亮,男人很风光!就是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第二个印象是坐大巴经过延安,目睹的山山水水,尤其那一排排石头窑洞最让人浮想联翩,拱形红砖窑口,白色墙面和花格子窗户,还有那秀了花的门帘儿,对住惯了高楼大厦的我来说真正是一次诱惑,几次心生念想想去窑洞里面看个究竟,终因大巴车拼了命的赶路没能实现。

更想去探讨一下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老话说的意思?有知道的朋友在此告诉我一下,是不是米脂的美女很多呢?


鲲鹏戏红尘


很想去陕北一带住一段日子,这样可以较深入的欣赏印象中的陕北民风。

在潜意识里,陕北的人住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占了半个房间的大炕上,一只手举着长杆旱烟,另一只手里拿着烟草丝,眯起眼睛一顿填塞,紧接着靠着火点着,一缕青烟漫上双眼。有事了,会将长烟杆在鞋底敲吧敲吧。将烟丝袋在烟杆上绕几圈。

头上绑着或白或红的头巾,在额前打着标志性的大结。端着大碗的红油面,蹲在地上嗤嗤啦啦的唆着,手里半截葱白不时的往往嘴里一塞、一咬、一拉,举止间满是外省人讶异的辛辣冲鼻流眼泪!

黄土高坡间清脆豪爽的喊歌对唱!甚至是敲着盆发泄,言语间直接、干脆,没有多余的婉转,都是南方人所企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