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為什麼民營金融企業大多“不得善終”(上)

信託週報第9期

為什麼民營金融企業大多“不得善終”(上)

上週金融圈內最大的新聞算是華信證券被證監會取消了所有的業務資格,被國泰君安託管。立案查明,華信證券存在以下違法事實:一是將自有資金為股東提供融資;二是以購買租賃房產名義向股東關聯方劃款;三是以證券資產管理客戶的資產為股東提供融資。總結一下,華信證券已經成為實控人華信國際集團的金融融資平臺。

為什麼民營金融企業大多“不得善終”(上)

此次證監會重拳出擊,一次性取消所有營業許可,在此前是極為少見的措施,此招一出可以說整個民營金融圈都在瑟瑟發抖。為什麼?因為此次懲冶的力度,結合近一年多的事情,未來民營金融企業要面對的“海嘯”才只剛剛開始。按照行業規律和歷史經驗,民營金融企業大多“不得善終”!

要想說明為什麼民營金融企業大多都“不得善終”,先從民營金融企業的特性說起。

一、理解金融行業的特性

1.金融,融是關鍵!金即黃金,貴金屬擁有天然的貨幣屬性,這是經濟學最基礎的知識。融即通融,通是渠道,融是流動。合在一起金融的本質就是金錢通過渠道進行流通,例如資本通過股市進行IPO,錢就通過股市流入到上市公司手中,例如你找銀行貸款並付相應的利息,錢就在銀行渠道之間流轉。金融機構,只是一種金融流動渠道,金融本身也只不過是一個金錢的流動遊戲,錢去哪了是永恆不變的主線。

2.金融行業是萬業之母,不變之道!社會在不斷髮展,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工業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百業變化,但唯有一個行業永遠都不會變,那就是金融行業。金融是百業之母,所以在劉邦進咸陽時約法三章中第二章即是欠債還錢。二戰中猶太人之所以被歐洲各族迫害,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他們幾百年從事最重要的行業就是放高利貸。時至今日互聯網吹噓他們多優秀,也純屬扯淡,他們不變的依然是對金融行業的偏愛,控制了金融意味著控制了百業之母,自然而然的結果就是族群整體進入更上層,你所熟知的投資大師、金融鉅子大多都是猶太人。

目前信息化社會,各類互聯網公司背後都是各類資本在推動,社會形態無論如何變化,最終都是圍繞著錢在轉。

3.金融行業是特許經營行業,牌照是唯一可靠資產。

古代鹽與鐵都是國家專賣,因為自漢以來形成大一統王朝,中央都需要雄厚財力支撐國家機器運轉。鹽鐵都是剛需中的剛需,所以國家專賣。演化到現代社會同樣有三樣剛需之品,也自然成為專賣,分別是土地、菸草、金融牌照,前兩者很容易理解,只需要看看每年財政收入構成即可,但為什麼說金融牌照也是特許經營行業呢?

因為金融是百業之母,控制著錢的流動也就控制了所有的經濟活動。同時金融本身也是一項無本起利的暴利行業,中國500強企業的利潤之和也不敵國有銀行利潤。

為什麼民營金融企業大多“不得善終”(上)

這些年金融行業的放開是針對兩方面的,一是對外資放開,一個是對民營放開,因為這個行業需要更強的竟爭力。對外開放的程度是國家之間的角力談判,對民營則是社會發展需要及權利尋租的綜合影響。這一點有代表性的就是每當財經媒體報道某民營資本系的實控人時,都要強調他與某大型金融央企業總經理之間的親戚關係,而很多民營金融企業實控人的突然倒塌又多會牽扯到官員貪腐問題上。

形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都是因為金融是一個特許經營行業,這個行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牌照!而中國民營企業為什麼都在爭奪金融牌照,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版圖只有加上金融才算完美,整個業務集團才會到達上層,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諸如百度、小米、國美、騰訊等各行各業的大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

花了這麼多筆墨去講解金融行業特性是,為了更好的回答最關鍵性的問題。

二、中國民營企業為什麼做不好金融行業

1.個人威權

民營企業與國企最大的區別當然是一個是私產,一個是公產。在民營企業裡實控人有絕對的權威,所有的人都要圍繞著老闆的思維來運作。當老闆雄心萬丈時,同時又看對了方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發展壯大。例如地產公司中目前銷售榜前三恆大、碧桂園、融創都是私營企業,明明融資成本比萬科、保利、龍湖等國企要高得多,可是都在極短的時間裡擠前TOP5,因為老闆們敢拼,中國房地產也確實牛了二十年。可是當方向錯了,面臨的則是突然倒塌,例如兩年前還是信託行業的前5存在的安信信託,一夜之間就從各種信託榜單排名前五跌到了最後一名,這也是一個笑話。

為什麼民營金融企業大多“不得善終”(上)

至於國企,我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國企小型項目的招標會,在做招標陳述與問答時,這個國企老總問了一個我們信息安全方面的問題,他要求自建數據庫。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費時費錢又不實用,可是回答完從他的眼睛中我明白這單子黃了。因為花錢是公司的事,出了問題,是他的事。多花一點錢,多一點麻煩,即使無用,也不用擔心背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國企管理者最大的通病。可是這一點放在金融企業恰恰是最大優點。其它的行業民營總體的優勢肯定要比國企業強,可是在金融這個門類,我恰恰認為國企比民營要好。因為其它行業倒閉,倒黴的是企業主,金融類公司倒閉了,倒黴的是投資者。

原因有三:

(1)金融機構做的都是無本起利的事,虧損的錢大多數並不是自有資金,而是投資者的。銀行放出去的貸款,是儲戶的,還不回來、倒閉了是儲戶承擔最終損失。信託放出去的錢是投資者的,收不回來從法理上來說信託公司是不承擔責任的。

(2)個人民營金融機構存在居心不良的問題,前幾年放開了互聯網金融、私募的口子,大量牛鬼蛇神湧入,帶來的就是各種跑路、自守,不變的是錢最後都不知所蹤,而國營企業存在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就低得多,因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3)國營金融公司雖然一把手有很大的權威,日常管理上可以是一言堂,但是在權力交接與重大決策上,還是受多方制衡的。民營金融企業卻不存在這種問題,只要老闆下定了決心,就算是萬丈懸崖也得跳,公司出了問題大可以像安信信託高管一樣,全部離職,投靠新的老闆即可。

2.資本是嗜血的,金錢有成本

民營金融企業發行的投資理財產品都有兩個同性,即投資收益高、資金池產品多。在我國,民營金融企業總體信用要比國營企業差很多,為了吸引投資者只能給出更高的投資收益。這一點不難理解,難的是為什麼喜歡發行資金池產品。

我們以某系之下的信託公司為例,XX信託公司整體的資金池規模在業內一直都流傳著各種版本,但是比較統一的口徑是第一資金池規模在千億以上,第二是從未有過違約情況,第三錢主要用在各種併購投資上。就在11月19號今天這家信託公司背後民營資本還在A股收購了一家垃圾上市公司,取得了實際控制權。

發行資金池產品,多少與自融有關,本文開篇提到的華信證券處罰原因之一就是為大股東違規提供融資,這樣的事情在民營金融業很普遍,已經出事的網信就是用的自融模式,網絡平臺公司那就更多了。

為什麼民營金融企業大多“不得善終”(上)

為什麼民營金融平臺喜歡發行資金池項目,有主觀與客觀兩方面原因。

主觀:

(1)我可以取得更好的投資收益

相對於國企的管理者,民營企業的實控人往往要激進的多,這也是為什麼民營企業實控人是老闆,而國企負責人只是經理人的原因。如果用褒義詞來講這種激進是敢拼敢闖,但是這種大但又自信的精神用在金融領域並不合適,他們想要追求更高的投資收益,而且想用加槓桿的方式來實現,於是首先就想到了設立資金池。

(2)我可以更加快速的成功

想要快速成功,同樣是激進的表現。民營企業與國企的一個典型不同就是高效與低效,積累自有資金太慢,還是用別的錢來賺錢來的快,典型的借雞生蛋理念,自己不用付出什麼,只想不勞而獲。

(3)花錢的感覺很爽

投資其實就是花錢,對於民營金融企業來講,他們認為只做中間業務沒意思,收益有限,而如果自己來花這些錢肯定會不一樣,自己花和純粹當中介是兩碼事,自己花那是投資,當中介只是做資金的撮合,當然自己花錢感覺更爽。

客觀:

(1)錢放貸出去,並不安全

雖然拿了金融牌照,但是很多民營金融企業其實並不放心將錢借給別人,他們更相信自己,他們自信只有自己不會出事。客觀來講在整個金融環境都不是很好的前提下,如果放貸就等於虧損,那還不如把錢就攥在自己手裡。

(2)剛兌與高息承諾客觀存在

對於金融企業而言,剛兌一直是個抹不去的話題,雖然資管一再規定不準剛兌,但是金融企業為了長久發展還是會偷偷或者變相進行剛兌,而且為了吸引投資者,有些金融企業還會許下高息承諾,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同時,剛兌又是隱藏風險的利器,一些信託公司多年按時兌付表面上一切順利,但是當其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時候,風險才會如洪水猛獸搬洩露出來。另外,某信託公司竟然發行單筆投資金額30萬元以下的資金池項目,承諾收益非常高,收益越高門檻越低其實就說明這家信託公司資金窟窿有多大。

(3)資金池項目操作起來更方便

拿到金融牌照就可以“合法”設立資金池了,這可比去外面融資簡單得多,凡事追求方便快捷的民營企業當然愛不釋手,但是一用就不發收拾了。

3.暴富時代後遺症

如果月收入達到5000元,你就戰勝了全國90%的人,這是國家統計數據給我們的答案。我們自身的感受是男人如果月收入1萬,活得連狗都不如。這是為什麼?因為中國在過去四十年形成了東中西經濟階梯、城鄉二元制、社會階層多層多結構等特點。大家屁股所處的位子不同,視角也就不同。但是在金融這個行業裡,視角卻出奇的統一。例如,如果你買得起私募、信託、股權等理財產品就說明你戰勝了98%以上的人,如果你是股民,帳戶資產也在30萬-40萬之間,那你也不絕對不算窮人。

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即使是月收入只有幾千的證券經紀人、銀行櫃員,他們每天都在跟錢、有錢人打交道,看到錢的單位大多也是百萬、億、數十億等。想想底層從業人員都是如此,作為一個民營金融企業的老闆,腦子裡天天都在想什麼?肯定是創造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只用回看過去十年裡民營金融企業絕大多數人都在幹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通過金融平臺進行融資,到處收購各類資產,最終成為XX資本系。

同時投資這些平臺的投資者也會要求更高的投資收益,反過來刺激這些企業在資產管理風格上更加激進。

4.紅頂商人:說起紅頂商人,歷史最有名的就是胡雪巖,二品頂戴,背靠左宗棠。有人說他是被李鴻章給整垮的,但是他自己在重大決策上出現大問題也是關鍵。到底哪一個是根本原因呢?這種思維是隻求後果,不問前因。經商投資犯錯是必然的,問題是在容錯率。紅頂商人可以借道權利通道,容錯率高,所以一往無前,把把可以全押。可是當背後權利真空後,還用過去的方法經營,結果是一次錯就是全錯。這時我想起鹿鼎記中韋小寶所說:“為什麼過去我總是如有神助,現在會不靈了呢?”林回答到:“過去有皇上給你撐腰,你當然如有神助!現在皇上改撐馮錫範,你當然不靈了!”

金融是一個特許經營行業,每一個有含金量的牌照的申請過程,都是一言難盡!同時當神不在了,過於激進的民營企業容錯率大幅下降時,就容易出大問題。

5.國外民營金融一樣問題多

我們知道歐美是私有制,包括金融機構絕大多數都是私有制,可是他們表現出來的特性與國內金融出奇的相似。

國內是公權控制金融體系核心,從而控制整體經濟。美國是私營金融機構控制政冶,反過來再控制經濟,華爾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只不過無論哪種形式,兩者之間的融合都是非常高的,而歐美民營金融公司依然存在著國內相關企業相同的問題:實控人過餘激進、沉迷於各種併購遊戲中、爛用投資者資金等。

現代金融業產生幾百年來發生的故事核心從來沒有改變過,這裡發生的都是過去的重複,因為人性不會變。聽起來有一點點虛無,用接地氣的話說:您覺得你可以玩好錢,但是錢最終玩死了你。

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分上下兩部分發出,以上是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將針對民營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該如何投資進行分析,這些金融機構具體包括金控集團、電商金融、銀行、信託、證券資管、私募投資、陽光私募、綜合私募、p2p等,下文將逐一進行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