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提完離職,漲薪20%”:職場中這個能力,才是漲薪的關鍵

01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帖子:“離職時老闆突然提出加薪,該不該留?”其中一條高贊回答是:老闆有很多時間和理由可以給你加薪,但卻偏偏在辭職時選擇給你加薪,當真你就輸了。

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很多辭過職的人都經歷過的事情。一方面,是自己在原有的公司遇到了職業生涯的天花板,想通過辭職改變環境,來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是薪水跟不上我們的能力,承擔的責任多,卻拿不到相應的報酬,那麼辭職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以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小楊在公司的主管級已經工作了三年之久,隨著物價和房價的飛速提升,再加上要供養兩個小孩,原來的薪資已經不能維持一家人現在的生活。

正好有一個獵頭看中了小楊的工作能力,想挖他去另外一個公司,漲薪50%。小楊心動了,但在向老闆提出辭職的時候,老闆卻極力挽留他,並且同樣提出了漲薪50%。

小楊想到老闆平時待他不錯,現在公司的氛圍也挺好的,猶豫了幾天,最終還是留在了原來的公司,推掉了新公司的offer。但三個月過去,小楊卻被老闆辭退了,原因是公司已經有了更好的人選來頂替他的位置。

小楊的結果在意料之外,但卻在情理之中。因為小楊這樣的做法,是以辭職來威脅老闆漲薪,這在職場是大忌。

我們要認清職場的真相,職場不是講人情和道理的地方,也不是談理想的環境。

很多人糾結離職被加薪到底該不該留下,我倒是覺得問題的核心是,這個人本身的能力。要求加薪,是覺得現在的薪水已經不能和你日益增長的能力相匹配,想為公司繼續提供服務,就要先提供足夠匹配的薪水,如此雙方才有繼續合作的可能。

“提完離職,漲薪20%”:職場中這個能力,才是漲薪的關鍵


02

理解“U盤化”生存法則,不做職場廢柴

有一位優秀的程序員,在他為公司工作的6年時間裡,為公司做過很多貢獻。

在公司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很多人以為公司快要倒閉了,紛紛辭職尋找下家。他卻留了下來,在缺少人手的時候,他可以一人幹三個人的活,撐起了公司的半邊天。

但他同樣也經歷過裁員浪潮。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優秀互聯網人,在這樣的時機下,公司自然會辭掉能力不高和精力不夠的員工,重新招聘更優秀的人。

雖然他在年齡上不佔優勢,但是他卻憑藉優秀的技能,繼續留了下來,而且獲得了翻了幾倍的工資和鉅額獎金。所以這位程序員,即使過了35歲,不但沒有中年危機,反而在職場混得風生水起。

這個程序員的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獲得漲薪的機會,想要掙很多錢,首先得把自己變得值錢,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人,提高自己的議價能力

所以,在職場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這個詞總是被我們頻繁提及,但什麼才是核心競爭力呢?

羅振宇曾經在他的節目《邏輯思維》裡面提出過“U盤化”生存法則,他將這個法則定義為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一旦我們的的工作情況有變,遇到辭職、裁員這樣能動搖我們根基的事情,我們應該像U盤一樣,儲存大量知識和技能,隨時能從這臺電腦上取下來,也能隨時插進另一臺電腦繼續工作。在不同電腦轉換間,不需要緩衝,也不需要過渡,就能立刻投入工作,適應新的環境。這才是我們敢於辭職所依靠的能力和技能。

而互聯網時代,“U盤化”生存法則就是我們要最大的核心競爭力。

“提完離職,漲薪20%”:職場中這個能力,才是漲薪的關鍵

什麼是“U盤化”生存法則呢?

(1) 自帶信息——學習力

這裡的自帶信息,可以理解為學習力,指的是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

哈佛商學院管理系的柯比教授就提出:唯有學習力,才能真正提升效率,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職場中,我們面對新的考驗,新的變化,使得我們在職場中的行為沒有參考答案。要想獲得突破,只能依靠自己來提升。

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能,唯有通過學習,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面對辭職或裁員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很輕鬆的適應變化。

(2) 不裝系統——適應能力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的社會,每天會有大量的新技術、新信息湧現,而我們面臨的工作環境也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呈現出不同的變化。這意味著,你的工作隨時都可能出現各種新問題。

使自己快速投入到變化中的工作,冷靜分析並且解決問題,不需要很長的等待期和緩衝期,就是我們需要掌握的適應能力。

(3) 隨時插拔——掌握能力

我們依靠出色的學習力,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依靠獨特的適應能力,讓我們在信息氾濫和不斷變化的職場環境中,能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但光會紙上談兵是不行的,關鍵在於怎麼實踐。職場中最重要的,是怎樣把自己習得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中,這就需要我們有優秀的掌握能力,提現自己獨特的價值。

(4) 自由協作——合作能力

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場,而是許多人的團隊合作。一個人想要在職場中獲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團隊協作對於任何一個職場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具備良好的合作能力的職場人,不僅會高效的完成工作,還能和同事以及上司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樣的人,在職場中的發展才會更加順利和成功。

“提完離職,漲薪20%”:職場中這個能力,才是漲薪的關鍵

03

三招學會“U盤化”生存法則,提高你的核心競爭力

羅振宇將“U盤化”生存法則的核心歸納為每個人都要掌握自己的一門手藝,即成為一個專業主義者。所以投入時間和提升技能,是學會“U盤化”生存法則的根本。

(1)投入使自己成為專家的時間

我們都聽過一萬小時定律,即當我們在某個領域投入10000個小時後,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個定律可以用施普勒三角來解釋,為什麼投入時間如此重要。

施普勒三角認為在各類產業模式中,能量、時間和知識三個要素存在相互代償的關係。能量可以指金錢、資歷等,凡是我們投入到工作中除了時間和知識技能以外的,都可以稱之為能量。

當我們投入的時間突破極限,那麼就會減少能量成本和知識成本的消耗。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行業,年齡越大的人越吃香,比如醫生、會計、諮詢等。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裡,就某項技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得以驗證和提升,才能將技能運用的爐火純青。

很多人懼怕的中老年危機,在專業主義者面前根本不存在。因此,要想成為專業主義者,時間的投入是必須的。

“提完離職,漲薪20%”:職場中這個能力,才是漲薪的關鍵


(2)與時間為友,提升自己的軟技能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髮展,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經濟學家認為,每一個行業的發展,將是以大規模的行業間協作為基礎,分工逐漸細化,行業越來越多,市場也將以無數個節點互相連接的形式呈現。這就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更加方便和自由。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光投入時間已經不能應對變化,同時還要有與之匹配的專業技能。

在職場中,有這樣一句話,即避免與時間為敵,而是要與時間為友。

與時間為敵,指的是避免所學的東西隨著時間被行業淘汰,如對知識的不停追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一個知識更新換代的報告中指出,大概在一兩百年前,知識的更新頻率是100年左右;到了90年代,更新頻率縮短為3~5年;而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1年甚至半年,就足以發生一次知識迭代。

當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做的卻是與時間為敵的事情,即使成為專家,也會被市場淘汰。所以面對工作上的知識需求,如果不是特定領域,我們只需要做到量化,瞭解與自己職位相關的知識即可,沒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去較真。

而與此相反,與時間為友,是我們投入時間學習的技能在任何時候都有用武之地。要與時間為友,就要以能力為導向,學習軟技能。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年發佈了一個報告,預測2020年,職場中最重要的十項能力為:

  1. 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2. 批判性思維
  3. 創新能力
  4. 人才管理能力
  5. 協作能力
  6. 情商
  7. 決策能力
  8. 服務意識
  9. 談判能力
  10. 認知靈活度

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針對以上技能需求,有的放矢,學習與工作相關的能力,總會掌握 “U盤化”生存法則,即使辭職,也有了底氣和依靠,能夠很好地適應職場變化帶來的衝擊。

白巖松說:“真正的危機感,不僅是一種動力,還是一種新生。”

掌握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找對方法,找準方向和目標,才能使我們得到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