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元朝的蒙古人沒有被漢化,而其他汗國都被當地同化了?

悅龍


元朝統治時期,蒙古人被漢化了,只是漢化的不徹底。

唐朝滅亡東突厥後,隨著唐朝勢力進入西域,西突厥被迫西遷,並在中亞和西亞紮下根來。在一開始,突厥只是作為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僱傭兵,由於作戰能力突出,在軍隊中慢慢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日益衰落,突厥人由原來的僕人變為了主人。這時候的突厥人實際是操同種語言的多個民族組成的混合體,他們信奉了伊斯蘭教,在突厥人的領導下,阿拉伯帝國繼續向四面擴張。

之所以要先說突厥,是因為蒙古四大汗國的同化與突厥、某教有很大關係。

蒙古共進行了三次西征。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蒙古開始了對世界的征服,而那時候蒙古各部落總人口僅百萬,按照蒙古軍制,“簽發漸丁軍士,遵舊制,家止一丁者不作數,凡二了至五丁,六丁之家,止存二人,餘皆充軍。”就是這樣,由於人口基數太小,蒙古遠征軍人數也頂多二十萬。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消滅了信奉伊斯蘭教的花剌子模國,同時大將哲別進入欽察草原,消滅了羅斯大公的八萬軍隊。成吉思汗將此地封給了長子朮赤,這地方雖然大但是距離蒙古高原最遠,處於中亞草原的北部;西遼故地封給了二兒子察合臺,大致就是天山南北及天山以西,大致是新疆大部和烏茲別克斯坦等;老三窩闊臺封地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的乃蠻故地,即準噶爾和阿爾泰山西部,面積最小;小兒子託雷作為監國,留守蒙古草原。同時,成吉思汗將強大的蒙古騎兵分給了四個兒子統領,小兒子託雷分到的比三個哥哥加起來還多。

窩闊臺接任大汗時,最後滅亡了西夏和金國,同時發動了第二次西征,征服了俄羅斯及東歐。窩闊臺死訊傳來,蒙古大軍撤軍,而作為朮赤的兒子拔都率領自己的部眾留在了俄羅斯大草原,建立了金帳汗國。

蒙哥即位大汗後,派自己的弟弟旭烈兀開始了蒙古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蒙哥給了旭烈兀十萬蒙古騎兵和五萬北方的契丹人、漢人和金人,在蒙古人眼裡這些都是北方漢人。第三次西征滅亡了阿拉伯帝國,佔領了波斯、兩河流域以及南高加索。

蒙哥死後,忽必烈和阿里布哥爭奪汗位並最終獲勝,建立了元帝國。這一變故也造成了蒙古帝國事實上的分裂,但是在名義上元帝國還是其他四大汗國的宗主國。

蒙古帝國分裂後,除了元帝國繼續南侵滅亡南宋,攻擊緬甸、越南,遠征日本外,其他四大汗國基本都未再繼續向外擴張。一個原因是由於已經不是先期的整個蒙古帝國,因而各個汗國無力單獨組織起強大的遠征軍團,而且佔領的地域太過廣大,防守兵力都不夠何來兵力去遠征;另一個原因是蒙古人內部開始相互攻伐,內耗不斷。

與入主中原的元帝國相比,蒙古西征產生的四大汗國被當地同化的更徹底一些,因而會給人感覺元帝國的蒙古人未被同化,之所以會這樣,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人口基數和地理位置

四大汗國中,伊利汗國的蒙古人最多,實力也最強大,其次是察合臺汗國,因其兼併了窩闊臺汗國的蒙古人,而金帳汗國的蒙古人最少,其也是最先被同化,誕生了一個新的,突厥文化民族——韃靼人。這四大汗國不僅蒙古人大大少於元帝國的蒙古人,而且遠離他們發跡的蒙古高原,而這恰恰在元帝國的版圖內。

由於較少的人口,因而更容易被當地民族同化。

二、宗教原因

蒙古人生活的最終目的正如成吉思汗在《大札撒》中所說的那樣:“擴張領土、分封兄弟、共享富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以軍事征服作為主要手段,輔之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來減少敵對面。蒙古人生活在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上,他們信仰的是薩滿教,但是薩滿教是一種多神宗教,由於它本身崇拜對象比較多,故不具有對其他宗教的排他性,即使存在也並不極端。因此養成了成吉思汗時代可汗和其他貴族對其他宗教的寬容和尊重的習慣。只要它們的主旨不反對可汗和蒙古帝國,那麼所有宗教都受到保護。

元帝國統治的中原地區自不必多說,儒家、道教、佛教都和平相處,百姓們信天地、敬鬼神,是一個包容的社會,因而,元帝國在統治中原時,既尊孔子(孔子就是在元朝時被封王的),也尊佛教,跟郭大俠的師傅丘處機關係也不錯。而與中原地區相反,在蒙古西征所征服的中亞、西亞、東歐,諸民族多為信仰一神教。

中亞、中東和東歐諸民族自古以來倍受東西方侵略民族蹂躪,雖然某教在蒙古人到來前五百年的傳播上採用了武力逼迫和經濟優惠,但是其教義中同舟共濟、團結協作、同仇敵愾舉行聖戰反對敵人等非常符合這些民族的要求,久而久之,某教成為他們反對異族侵入、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真正信仰。

伊爾汗國給教皇的信,蒙古文,蓋著漢字的章,旭烈兀西征帶了不少北方漢人

蒙古人在離開了大草原後,與中亞、中東和東歐諸民族生存於同一地理環境中,蒙古人要生存,就必須首先適應這種新的環境。蒙古人與諸民族在共同的地域中逐漸適應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口處於絕對劣勢的蒙古人可以用武力征服這些民族,但是卻沒法用武力快速推廣蒙古語和蒙古文,為了儘快控制這些地區,蒙古人反而不得不採用突厥文、波斯文及阿拉伯文,蒙古語言逐漸被各民族語言取代。

蒙古貴族為了統治需要,紛紛宣佈皈依某教,依靠某教信徒的力量來保證政權的鞏固。雖然有的可汗因為信仰某教而被其他蒙古人殺死或廢黜,但是這是大勢所趨。例如金帳汗國拔都的繼任者別兒哥信奉了某教,就與對基督教友好迫害某教的伊利汗國的旭烈兀開戰,而伊利汗國後來的合贊汗也為了鞏固統治信仰了某教;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也很早開始了,東察合臺汗國的禿黑魯帖木兒不僅自己信,而且帶領手下16萬蒙古人一起信。

合贊汗皈依**教

在宗教的力量下,四大汗國中人數稀少的蒙古人迅速融合到各民族中,但是也有少部分保持傳統的蒙古人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蒙古高原。

三、時間原因

元朝總共只有89年就被推翻,元順帝帶著部分蒙古人逃回了老家。忽必烈建立元帝國後,戰爭還未結束,之後的元朝高層也多次出現動盪,未像滿清入關後連續出現了幾位有為君主,使得元雖然擁有最強大的蒙古騎兵,但是入主中原時間很短。而除了早早被瓜分的窩闊臺汗國,那幾個汗國存在時間都很長。

與元失敗後可以退回蒙古高原不同,由於距離老家太遠,就算出了變故,蒙古人也很難回到老家。比如從金帳汗國分出來的一支走到了察合臺汗國就不再走了,在察合臺汗的允許下生活在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多年融合下來成為了哈薩克人和烏茲別克人。

其實,從忽必烈遷都大都就能看出,元帝國的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統治中原也是做了一定的融合努力的。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等都是歷經數百年最後同化,同樣的,如果時間夠長,元朝的蒙古人最後也會被完全同化。

看看下面這首詩,元順帝做的,漢化的不錯了。

金陵使者過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無處不周回。

莫言率土皆王化,且喜江南有俊才。歸去丁寧頻屬付,春風先到鳳皇臺。

就是這麼短的時間,不過兩三代人,進入中原的下層蒙古人已經幾乎被漢族同化,未被同化的只是上層的部分蒙古貴族,由於沒有地理和宗教的壓力,元帝國上層只要尊孔、禮佛就夠了,缺少了其他汗國自上而下地強制同化的動力。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於投降的蒙古人採取優待政策,但是卻下令蒙古女人必須嫁給漢族,這樣短時間內在中原的蒙古人就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