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葳蕤春華滿載歸,碩果盈枝又一年。在這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回望基礎醫學系的2019年,碩果累累,行穩致遠。2019年,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全體教師堅守初心,堅持原創,肩負起世界醫學前沿研究和中國醫學卓越人才培養的重任,以科學的嚴謹精神和求真態度奮發向前,在醫學人才培養、基礎科學研究和醫藥產業促進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和顯著的成效,做出了清華人的貢獻。


1月


基礎醫學系六位教授入選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從左往右從上到下分別是董晨教授、張林琦教授、吳勵教授、張敬仁教授、祁海教授、饒子和教授


1月17日,學術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佈了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229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1899位學者入選。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學者單位為高校類別中,清華大學共有126位學者上榜,位居高校學者人數第一。在醫學院入選的11位教授中,基礎醫學系有六位教授,董晨教授入選醫學學科,並位居醫學學科的首位,張林琦(位居第四位)、吳勵(位居第七位)、張敬仁、祁海四位教授入選免疫和微生物學科,饒子和教授入選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學科。董晨教授已經連續3年入選此榜單的醫學學科並在這次發佈的2018年榜單上躍居醫學學科中國高被引學者第一位。張林琦、吳勵、張敬仁、祁海4位教授已經連續5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饒子和教授連續兩年入選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學科。


4月


董晨教授榮獲“Bio-Legend Wiliam.E.Paul細胞因子傑出研究獎”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鑑於董晨教授在免疫學領域的創新性研究,包括在T細胞生物學和IL-17家族細胞因子領域的突破性發現,國際細胞因子和干擾素協會(ICIS)評獎委員會授予其2019年度“BioLegend-William.E.Paul細胞因子傑出研究獎”。董晨教授致力於研究免疫和炎症反應調控的分子機制,並將此研究應用於理解和治療自身免疫、過敏疾病以及癌症。國際細胞因子和干擾素協會評選的“BioLegend-William.E.Paul細胞因子傑出研究獎”代表了在細胞因子研究科學成就的頂峰獎項。該獎項是由BioLegend資助,並授予在細胞因子生物學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均取得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獲獎者由ICIS評獎委員會根據國際科學界的提名選出,評選依據是根據科學家在細胞因子領域長期、持續性的貢獻,包括髮表的同行評審期刊研究論文以及相關領域發表的綜述和專著、國際學術會議報告以及在組織和主持細胞因子生物學國際會議方面的領導作用等等。


李海濤教授獲得普洛麥格創新獎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2019年普洛麥格創新獎頒獎現場,左二為李海濤教授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4月,中國細胞生物學大會成功舉辦,會上基礎醫學系李海濤教授獲得了普洛麥格細胞生物學創新獎,以表彰其在生命學科領域中的創新性研究。普洛麥格創新獎是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和普洛麥格公司於2013年共同設立,獎勵在過去五年中在細胞生物學各領域有重要創新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在評獎當年不超過45週歲(含45週歲)的中國青年科學家(PI)),在過去五年內對細胞生物學某一領域中作出傑出創新工作,其工作主要在國內完成,推動了我國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李海濤教授因為揭示表觀修飾識別等分子事件在細胞分化、發育及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機制而獲獎。


7月


董晨教授榮獲“Dr. Tsai-Fan Yu Foundation Legacy Award”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董晨教授在大會上受邀做了題為“T cells in inflammation and cancer-better understanding, better translation”的報告


2019 年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暨第十七屆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學術研討會(The17th SCB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於7月24日至28日在雲南昆明舉行,大會集中展示了華人學者在生物學、醫學、農業和植物科學等多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大會授予醫學院董晨教授“Dr. Tsai-Fan Yu Foundation Legacy Award”獎項, 以表彰其在轉化醫學領域的突出貢獻。


清華大學表彰2018年度先進工作者,倪建泉、那潔和吳寧三位老師獲得該項榮譽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從左至右:倪建泉老師、那潔老師和吳寧老師


8月


李海濤教授榮獲“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榮譽稱號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2019年“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稱號授予現場,左九為李海濤教授


為表彰獎勵在腫瘤醫療、科研、教育崗位勇於創新,做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進入世界腫瘤科技領域前沿的青年學術帶頭人,加快推進我國腫瘤學科的發展,中國抗癌協會於2016年設立“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2019年8月,經中國抗癌協會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中國抗癌協會獎勵領導小組審定、中國抗癌協會八屆四次理事長辦公會批准,決定授予包括基礎醫學系李海濤教授在內的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共計10名同志為2019年度“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榮譽稱號。李海濤教授長期從事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研究,先後揭示了包括YEATS、DPF、ZMYND等組蛋白修飾識別因子的表觀遺傳促癌或抑癌機制,同時開展了數個基於結構的表觀靶向小分子抑制劑開發。


張林琦教授主編的著作榮獲施普林格·自然授予的“中國新發展獎(China New Development Awards)”


8月22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首次為10部中國作者撰寫的學術著作授予“中國新發展獎(China New Development Awards)”,以表彰中國學者及其從事的研究對於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醫學院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教授和墨爾本大學Sharon R. Lewin教授聯合主編的《艾滋病疫苗與根治》(HIV Vaccines and Cure,作者:張林琦、Sharon R. Lewin)一書,是10部獲獎著作中唯一涉及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著作。據張林琦教授介紹,本書邀請了一批國際知名專家,系統介紹了當前艾滋病疫苗及根治研究所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挑戰,對從事艾滋病防治研究的學生、科學技術人員,以及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工作者,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到目前為止,本書的電子章節在一年內已經被下載17000餘次。


沈曉驊老師和向燁老師的科研項目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8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佈2019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基礎醫學系沈曉驊老師(項目名稱:細胞命運決定中非編碼核酸介導的轉錄和染色質調控)和向燁老師(項目名稱:病毒感染與致病分子機制)喜獲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沈曉驊老師實驗室主要以胚胎幹細胞和小鼠為模型,研究多能幹細胞分化和早期胚胎髮育過程中,非編碼核酸介導的轉錄和染色質調控對細胞命運決定的影響。包括:長鏈非編碼lncRNA、基因組重複序列,和RNA結合蛋白,調控染色質結構、基因表達和細胞命運的新機制和普適性規律。向燁老師實驗室利用交叉學科的優勢,結合冷凍電子顯微鏡, X-射線晶體學及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的方法,系統性地研究複雜生物大分子(如病毒)組裝及行使功能的分子機制。同時,基於結構研究基礎,開展以結構為導向的疫苗及藥物開發。目前研究集中於天然免疫抗病毒分子機理及乙肝、丙肝病毒等複雜生物大分子組裝及行使功能的分子機制。


9月


張林琦教授榮獲2019 年度“拜耳講席教授”稱號

9月,在清華-拜耳創新醫藥聯合研討會上,張林琦教授獲得2019 年度“拜耳講席教授(Bayer Endowed Chair Professor)”稱號,以表彰他在艾滋病等人類重大病毒性傳染病的致病機理研究及公共健康事業中的重要貢獻。張林琦教授課題組重點研究疾病進展過程中病毒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關係,研發抗病毒藥物、抗體和疫苗。通過解析多克隆和單克隆抗體的結構和功能,綜合分析人體保護性抗體反應的組成特點,並利用結構生物學和系統生物學手段,理性設計優化單克隆抗體和疫苗,力爭率先研發成功根治艾滋病的治療策略和高效艾滋病疫苗。他的團隊在研的其它方向還包括中東呼吸道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新發突發高致病性病毒。


“清華大學(醫研院)-拜耳創新藥物聯合研究中心”是清華大學與拜耳醫藥保健公司於2009年共同建立的一個聯合項目研究平臺,已成功啟動了多個聯合研究項目,這些項目的成果大力推動了清華醫學學科的發展以及拜耳-全球藥物研發-內部項目的進展。該中心每年評選“拜耳講席教授”及“拜耳研究員”獎項,以鼓勵和表彰那些在生命科學、醫學和藥物研發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學者,為清華大學研究人員的創新研究提供了積極支持。一年一度的清華-拜耳創新醫藥聯合研討會作為雙方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清華大學研究員和拜耳醫藥保健公司全球創新藥物研發專家之間構建了無障礙的交流平臺。


董晨教授榮獲“2019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2019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獲獎人名單(此圖來自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網站)


9月17日,“2019年度吳階平醫學獎”、“2019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獲獎人名單正式揭曉,包括醫學院董晨教授在內的六位國內專家榮獲“2019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2012年開始,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在“吳階平醫學獎”下設立“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以弘揚吳階平院士的高尚醫德和治學精神,鼓勵廣大醫藥研究者勇於創新、不斷進取,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每年評選1次,每次評選出4-6位獲獎者。


董晨教授的研究已被寫入經典教科書,為人類攻克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必要的科學基礎。他長期運用小鼠遺傳學、免疫學、生物化學和基因組學等方法研究T細胞功能調控,有系統的創造性的接觸貢獻,為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的免疫治療提供了重要思路。在2019年12月1日舉行的2019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上,董晨教授指出,今後要不忘初心,繼續奮進。做出更大的成果,同時要培養好青年人才。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董晨教授獲獎後的講話(此圖來自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網站)


彭敏老師榮獲2019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求是科技基金會於2019年9月21日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隆重頒獎典禮。免疫學研究所的彭敏老師榮獲2019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彭敏老師在免疫代謝和營養信號轉導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這些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發現多種調控營養信號轉導的關鍵分子以及代謝通路調控免疫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為免疫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與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Nature及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2017年他加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IITU)和清華大學醫學院及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後,致力於使用高通量功能基因組學技術系統性地探索免疫學基本問題,包括T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的調控機理以及細胞代謝調節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等,同時利用這些分子機理為免疫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策略和新靶點。


11月


徐萌老師和李元元老師的科研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從左往右分別是徐萌老師和李元元老師


11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佈2019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基礎醫學系徐萌老師(項目名稱:腫瘤免疫)和李元元老師(項目名稱:組蛋白修飾識別機制與功能)喜獲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徐萌老師長期從事腫瘤免疫識別及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研究,在該領域取得一些前沿進展。包括:發現RNA表觀修飾m6A修飾的結合蛋白能夠調節抗原提呈功能,促進腫瘤免疫逃逸;CD47蛋白介導的免疫識別機制等研究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新靶點及免疫治療新策略。李元元博士所在表觀遺傳與結構實驗室主要研究組蛋白修飾的識別機制與功能,以及基於結構的靶向抑制劑設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包括:發現組蛋白變體特異的甲基化閱讀器ZMYND11及其抑癌機理;發現一類新型組蛋白乙酰化及巴豆酰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蛋白及其功能機制;並基於結構設計開發了AF9/ENL YEATS結構域特異的first-in-class抑制劑。


婁智勇老師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稱號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11月,婁智勇老師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稱號。婁智勇博士主要研究病毒感染和複製、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以及新型抗病毒手段的發展。在布尼亞病毒、小RNA病毒、流感病毒、腺相關病毒等入侵和複製機制研究中,取得了具有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作為通訊或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Nature Microb.、Nature Struc. Mol. Bio.、Nature Commun.、PNAS等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120餘篇,論文總引用5000餘次(google scholar)。作為第一、二完成人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高校十大科研進展等。入選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拔尖人才、“長江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樹蘭醫學獎等。作為項目或課題負責人,承擔包括973計劃、新藥創制重大專項、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餘項。


董晨教授連續六年上榜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11月,科睿唯安公佈了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入榜這份備受期待的名單的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均發表了多篇高被引論文,其被引頻次位於同學科前1%,彰顯了他們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學術影響力,被稱為“過去十年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者”。董晨教授自2014年以來,已經連續六年入選免疫學學科上榜的科學家。從榜單中可以看出,與2018年相比,2019年發佈的數據中,清華大學高被引學者人數增幅較大,共有42人次上榜,在中國內地高校中位居首位,表明清華大學學者影響力在逐步增大。清華大學此次在生命醫學領域還有生命科學院施一公教授(跨學科)和戚益軍教授(植物與動物科學), 以及醫學院前教授顏寧(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首次上榜。


董晨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發佈《關於公佈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公佈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董晨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董晨教授是國際著名免疫學家。他曾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終身講席教授、炎症與腫瘤中心主任。現任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市“慢性疾病的免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董晨教授主要致力於免疫學的研究,在T細胞分化和自身免疫疾病領域做出了多項開創性貢獻,發現了兩類輔助性T細胞- Th17和濾泡輔助性T (Tfh) 細胞,已經被寫入經典免疫學教科書, 他對免疫耐受和炎症疾病的分子機制也有重要貢獻。其研究對於治療免疫性疾病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針對Th17的藥物已經獲批治療多種疾病。董晨教授目前已發表論文240餘篇,總被引用次數達26000餘次,2014到2019年連續六年被評為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也是國家重點研發精準醫學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炎症生物學與疾病”創新群體項目負責人。


12月


董晨教授榮獲“2019中國最具影響力醫學院院長100強”榮譽稱號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12月7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世界醫創會(2019世界一流醫院及專科建設創新發展大會,2019中國醫生集團、醫療集團和醫藥集團論壇暨大健康創業投資峰會)上,全體與會嘉賓,作為行業代表,在公證機構的現場監督和公證下,進一步對全體入榜者進行了行業投票。董晨教授榮獲“2019中國最具影響力醫學院院長100強”榮譽稱號。


董晨教授獲得第二十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吳楊獎)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第二十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吳楊獎)頒獎現場合照(第二排右六為董晨教授,此圖來自吳楊獎網站)


12月10日,第二十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吳楊獎)頒獎典禮暨報告會在首都醫科大學舉行。15位中國醫藥衛生領域的優秀工作者秉持頑強拼搏、堅持不懈的創新精神及其在各自領域所作的突出貢獻榮獲該獎項。董晨教授獲得基礎醫學領域的該獎項。


祁海教授團隊和那潔副教授團隊的項目分別獲得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自然科學類)

12月,教育部網站正式公佈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授獎項目名單,在這份重量級的名單中,基礎醫學系祁海教授和那潔副教授團隊的項目都獲得了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祁海教授團隊的項目名稱是:抗體親和力成熟機制研究,祁海教授為第一完成人。祁海教授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國際學者、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獲得過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他的研究工作主要圍繞抗體免疫應答的調節機制,希望通過深入理解機體受到病原侵襲後如何產生和保持免疫記憶,從而改善抗感染疫苗和控制自免疫病的方法。截止目前,祁海和他的團隊在濾泡輔助T細胞(Tfh)生物學、生髮中心與B細胞生物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性成果。

清華大學醫學院2019年科研獎項巡禮——基礎醫學系

那潔副教授團隊、生命科學學院頡偉教授團隊和同濟大學高紹榮教授團隊一起獲獎的項目名稱是:早期胚胎髮育與體細胞重編程的表觀調控機制研究,那潔副教授是此項目清華大學方面的負責人之一。那潔副教授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包括:多能幹細胞的多能態與分化調控和早期哺乳動物胚胎髮育機理研究,揭示先天發育缺陷原因,併為幹細胞體外分化提供參考。心腦血管疾病是導致40歲以上人類死亡的最大一類疾病,目前缺乏人類的心血管細胞類型,用來研究疾病和進行器官修復。那潔課題組研究人類多能幹細胞向心肌、血管內皮和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分化過程的表觀遺傳調控,構建3D組織器官,模擬人類心血管疾病,發現新的調控機理,並進行藥物篩,細胞移植治療等轉化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