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滿洲八旗軍的戰甲究竟有何實戰作用?

戰甲,不但能夠體現一個時代的審美風格,也可以體現出一個時代的作戰風格,甚至能夠體現一支部隊的作戰習慣。一個朝代的戰甲,還能夠從側面映射出一個國家的繁榮程度。同時,一副擁有良好設計的戰甲也能夠有效增強士兵的防護能力,大大降低戰鬥減員。故對戰甲進行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騎士就十分喜愛全副武裝的鎧甲,日本武士的戰甲主要是受經濟水平限制所以不得不採用防禦力低下的竹條、麻繩和皮革。而中國曆朝歷代的戰甲主要是在要害部位做重點強化,關節等部位為了活動方便所以放棄了一定程度的防禦性能。滿洲八旗軍的戰甲主要是在明甲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之更適合滿族人的作戰習慣。

滿洲八旗軍的戰甲究竟有何實戰作用?

八旗戰甲

前言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都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戰甲,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甲的製造工藝和使用的材料也越來越好。但中國戰甲的發展並非一直在向著提升機動性發展,比如五代十國之時,就習慣採用較為輕便的皮甲,到了宋朝時期就開始採用重甲保護步兵,使步兵的負重大量增加。元代時期就捨棄了宋代的重甲,再次採用較為輕便的牛皮和鐵網制甲,大大提升了士兵的作戰負重。

各個朝代的戰甲之所以採用不同材質,大多與其作戰風格和主要對手有關。比如宋代因騎兵數量較少,所以多采取重步兵組成方陣的形式抵禦金軍騎兵。騎兵對步兵本就有著天生的優勢,所以為了有效抵禦騎兵的傷害,宋朝便採用重甲來增強步兵的防護能力。

滿洲八旗軍的戰甲究竟有何實戰作用?

宋朝重步兵的鐵甲

明朝時期的戰甲,主要採用銅和鐵作為主要材料,並製成鐵網來抵禦弓箭的傷害。明朝鎧甲捨棄宋朝的重甲,也是因為明朝並不像宋朝那般缺少騎兵,所以不必給軍隊配製較為沉重的戰甲,而是更偏向考慮強化士兵的機動性。

清朝八旗軍的戰甲主要是在明朝戰甲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為了使戰甲更加適合身為遊牧民族的滿族人使用而做了一定程度的優化。

以棉製甲,抵禦嚴寒

明朝的戰甲多以棉製甲,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大大減少戰甲的重量。北宋時期的重步兵就採用了大量的鐵製甲葉,互相串聯而成,雖然能夠有效防護身體的各個部位,對冷兵器的防禦也有不錯的效果,但代價就是過於沉重,重量接近三十公斤,使步兵在進行作戰時極為不便。

元末時期,因火器的應用使傳統的鐵甲失去了對士兵的有效保護,士兵反而會在遭到炮擊時因鐵甲導致重傷。所以明朝大多采用棉甲來抵禦火器的傷害。努爾哈赤在與明朝的作戰中遭到了明軍火器的沉重打擊,部隊傷亡十分嚴重,所以後金軍經常在戰事結束後掠奪明軍的棉甲來替代自己原先的戰甲,這樣在與明軍的作戰中就能有效的減輕火炮對自己的傷害。但光靠繳獲是遠遠不足以裝配全部後金將士的,於是

後金開始自己研製棉甲,並在明朝所制的棉甲上加以改進。

滿洲八旗軍的戰甲究竟有何實戰作用?

明軍棉甲

製作棉甲的方法主要是將棉花過水浸泡,將其拍打成薄片。然後再將這些棉片累積在一起縫成一塊厚實的棉布。不過如果只依靠棉花,那棉甲的防護能力仍然形同虛設。所以又在兩片厚實的棉布中間嵌入鐵片,使用銅釘將其固定,隨後再將棉布縫合,這樣就形成了一件完整的棉甲。《紫禁城內保管盔甲考》中提到:

“清代八旗甲以綢為面,藍布為裡,內絮一層薄薄絲棉,其面飾有等距銅鍍金圓釘。甲由八部分組成,即上衣、下裳、左右護肩,左右護腋,前遮縫、左遮縫,穿時,由銅鍍金紐扣連綴成一體。”

滿洲八旗軍的戰甲究竟有何實戰作用?

八旗軍所穿的棉甲

八旗軍所使用的棉甲內嵌鐵片,這樣就能夠有效防禦明軍火器所帶來的傷害,對流矢也有不錯的防護效果,大量減少了作戰傷亡。其次,東北地區氣候寒冷,棉甲可以有很好的保溫效果,比單純的鐵甲更適合八旗軍。

添加鮮明的色彩,便於區分敵我

八旗戰甲最具有特點的便是簡潔且又鮮明。正黃旗、正白旗、正藍旗、正紅旗四旗的戰甲除頭盔外全部採用黃、白、藍、紅四種顏色。而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四旗的戰甲則是在前四旗的基礎上分別添加了其他顏色作為點綴。《清代八旗甲冑》中指出:

“八旗以旗色而分,兵丁甲胃也是根據旗色而分的。鑲黃、正黃、正白為上 三旗,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

鑲黃旗在戰甲邊緣添加了紅色、鑲白旗在邊緣添加了紅色、鑲藍旗在邊緣添加了紅色、鑲紅旗在邊緣添加了白色。八旗戰甲採取這樣的顏色搭配使清軍指揮官在戰場上能夠輕易分辨各旗的位置和作戰狀況,也能夠很直觀的看出八旗軍在作戰過程中的減員情況,有利於做出下一步的作戰部署。而且八旗軍戰甲顏色分明,很容易和敵軍進行區分,使八旗軍在與敵軍交戰之時不會出現因識錯戰甲而誤傷友軍的情況。

古代戰爭不像現代化戰爭一樣極容易區分敵我,在交戰過程中,將士只能通過服飾的不同來區分敵我。上文已經提到,努爾哈赤與明朝作戰時經常改穿明軍棉甲來防禦火器的傷害,這就很容易出現在戰場上遭到友軍誤殺的情況。八旗軍在換裝新式戰甲後就有效避免了這個問題,即便是將士殺紅了眼,也會因鮮明的戰甲停下對友軍揮去的戰刀。

滿洲八旗軍的戰甲究竟有何實戰作用?

八旗各旗戰甲

提升美觀度

一件精美的戰甲,等同於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作為一名士兵,當然更希望自己的甲冑更加美觀,沒有人會想穿著極其醜陋的戰甲奔赴前線作戰,這也會對士兵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響。受經濟條件的約束,並不是所有的八旗兵都擁有精美的戰甲,只有騎兵和將領才能夠擁有。為了增加美觀度,清軍還在頭盔上做了些許文章。《紫禁城內保管盔甲考》中提到:

清代八旗盔為牛皮製成,外染黑漆,上安裝銅鍍金橫、豎各二,纓管銅鍍金,狀如葫蘆形,周垂紅色 ( 黑色 ) 纓穗。清代八旗校尉白緞、青緞、青綢盔甲,均由清代蘇州織造局製作。”

清朝對八旗軍的頭盔都進行了美化處理,可見其用心良苦。提升戰甲的美觀度,不僅能夠使戰甲更具觀賞性,也使軍容更加雄偉和整齊。八旗軍的頭盔也比明軍頭盔更加精美一些。皇帝的頭盔則更加精美,在頭盔的頂部鑲嵌一顆碩大的珍珠,下面雕刻金累絲鏤空雕龍,用小珍珠做其邊緣裝飾,兩側使用黑色貂皮做纓穗。皇帝所穿戰甲的精美度是八旗軍將士所不能比的,但通過皇帝的頭盔可以看出,清代對於提升戰甲的美觀度是十分在意的。

滿洲八旗軍的戰甲究竟有何實戰作用?

乾隆帝鎧甲圖

不易保存,極易損壞

八旗軍的戰甲雖然有著種種優點,但也有缺點,比如棉甲十分不易維護。棉甲的製作材料是棉花,如果保存不當極容易被蟲蛀。雖然棉甲內部嵌有鐵甲,但外部棉花破損就會影響到防禦火器的能力。其次,棉甲也極易弄髒,且無法進行清洗。而鐵甲只需要進行擦拭,避免生鏽即可。《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廣儲司·貯庫綿甲》中曾有過相關記載:

“金川凱旋所有三省兵丁與八旗前鋒兵丁及演雲梯兵丁等帶往棉甲五千二百六十九件令其交回貯庫······陸續收過棉甲共五千二百六十二件,內有堪用棉甲二千七百三十六件,毋庸粘補即行收貯外 , 其餘甚油汙 堪用,應換裡面棉甲五百五十五件,裡面油漬變色微破棉甲七百九十四件,大油汙棉甲一千一百七十七件需換面······ ”

滿洲八旗軍的戰甲究竟有何實戰作用?

八旗軍所穿的棉甲

由此可見,棉甲的缺點也十分明顯。但好在棉甲的製作成本相對於鐵甲要更低一些,所以更換新的棉甲不會過度消耗國家的財力。八旗軍作為清帝最得力的部隊,自然享受最好的補給。況且一個帝國的正規軍,若穿著破損和沾滿油汙的戰甲外出作戰,也大損軍容和皇帝的臉面。

結語

八旗戰甲是在明甲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最終形成的,不僅使新式甲冑更加適合滿族人的生活環境,也增強了防護性。清朝還曾經對八旗戰甲的實用性進行過提升,比如腰間不設右擋,只保留前擋和左擋,右擋空餘出來的位置放置箭袋,這樣方便騎射時取箭。在此清朝之前的各封建王朝軍隊通常將箭袋放置在背後,射箭時從背後取箭。兩種取箭方法皆有各自優點,只是在右擋放置箭袋更加貼合滿族人騎射的習慣而已。

通過清朝對戰甲的優化也能夠看出清朝時期更偏向增強戰甲的實用性。如設置鮮明的顏色,方便列陣和區分敵我。再如捨棄鐵甲並大批量裝配棉甲,也能夠得到更好的保暖效果。清朝八旗軍的戰甲或許不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軍隊中最漂亮的戰甲,但它一定是最適合八旗軍的戰甲。


參考文獻:

1.《紫禁城內保管盔甲考》

2.《清代八旗甲冑》

3.《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廣儲司·貯庫綿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