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关于书法临字帖的,一个字临了好多遍感觉都写不好,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何昆峰


临摹重在笔法字法的揣摩领悟,而不是要求精准的复制。文徵明当年学苏东坡黄庭坚,一位长者看了就告诉他,“你即使能把字临摹得像苏东坡黄山谷一样,也不过是跟着人家的脚步走,又有什么意义呢”?文徵明番然省悟,从此不再一味摹学名家,潜心研究晋唐笔意。当然,这是后话,至少是入门之后再考虑的事情。




临摹作为书法学习最重要的途径手段,是每一位真正有志于书法艺术探索研究的朋友,都要面对的问题和功课。如今书法圏也经常举办临摹大赛,主要还是想以此来鼓励和孰促书法学习者,踏踏实实的师古法临古帖,把书法的基本功夯实筑牢。在临摹的最初阶段,临像是最直接的目的,因为此时完全就是依托式学习,也就是从点画到结构,一笔一画地学人家写字,从无到有,使自己的丑字发生改头换面的变化,先把字给写周正写协调。

临摹很长时间,却总是临不像,主要原因通常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的帖子难度可能比较高。就唐楷而言,我认为欧阳询颜鲁公的要比柳公权上手更快一些,而褚遂良虞世南智永等人的楷书难度更大一些,主要在于笔法的多变性。由于入手的难易度不同,摹像的时间也肯定有差别。要有耐心,不能心浮气躁。

二是临摹不深不细没有抓住关键问题。在临摹之前,鼓励大家先看先揣摩,把笔法字法先作一个理性的归纳,不要上来就开始临,而且是通临。科学的临摹方法并不是无限地解构,但循序渐进分布细训还是需要的。比如说先摹后临,先笔画再结体再考虑通篇,这样才能稳扎稳打,步步精进。

三是可能是时常受到个人固有习惯的干扰。认真去临摹一帖时,要尽量将之前的固癖动作收藏起来,尽量依照帖子来。如果写两笔写俩字就把自已的惯有个性带进来,则必然会使临摹出来的字与原帖出入较大。因此临摹中要时时警省并告诫自已,务必尊重原帖。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那些高深的理论就不在这里罗列了,捞点实在的说吧,如果在临帖过程中一个字临了好多遍感觉都写不好,那就果断放弃!

翻开书法史,历来书法大家关于如何临习经典法帖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人家都是公认的书法大家,怎么说都能令人信服,但是很少有人真的去考虑,如果他们说的在实际临帖时行不通怎么办?

临帖到底有没有用

答案是肯定的。几乎没听说过哪个书法大家不是从临帖中走出来的。当然,你也可以质疑:最开始没有经典法帖的时候,那些没有字帖可临的书法家是怎么出来的?

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没人能给出答案,也无需给出答案。书法到魏晋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在此之前只能说是书法的摸索阶段,虽然也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像二王这样真正成熟的书法大家极为罕见。就算是二王,也多有师承方面的记载,是否可信暂且不做争论。至少在二王之后的书家,再没有无师自通的书法大家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北宋的大书法家黄庭坚在他的《论书》里就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

可见临帖是所有书法大家对学习书法的方法难得的取得共识之处。这时候再问临帖有没有用,显得太幼稚。这样的问题连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不知天高地厚的玩江湖书法和丑书的“大师”们,也不敢轻易给出否定的答案。

到底什么样的临帖方法最合适

一百个书法家会给出一百个不同的临帖方法,从执笔到心追手摹,理论繁多,乱花渐欲迷人眼,初学者了解多了,反倒是无所适从。既然如此,还不如来点实际的。

惊龙轩以为,先别说什么方法,临帖首先就是要坐得住,也就是必须要有耐心,否则一切免谈。

陈忠康先生算是当代书坛坚守传统书风的代表书家之一了,谈到临帖时他这样说过: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电”。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

惊龙轩深以为然。

再回到上面的问题:一个字临了好多遍感觉都写不好,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其实这已经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了。如果你是个特别较真的人,那就一直写下去,不写好誓不罢休。当然,惊龙轩不提倡这样的临帖方法。如果是关注惊龙轩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在前面的文章中惊龙轩多次提到过一个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四字临帖法”。具体方法这里不再赘述,无非就是把对临、背临和意临结合起来,一个字临写四遍解决问题,临不好也果断放弃,等次日再温习一遍。如此反复,必有所成。

可能没啥惊世之语和高深的理论,但这就是惊龙轩跟大家说的几句大实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惊龙轩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临帖的目的。临帖,是让我们通过临帖来学习古人的东西,临过好几遍还是写不好,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结构不到位,笔法不到位等,只要学到了需要学习的东西,这不好也没事,书法本身就是整体提高的过程,其他的没掌握,想一下子把一个字给写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关于临帖,要分阶段,分内容,分字符练习,等你将一个字中所有知识点都掌握好了,写好就容易了,写像也就容易了,但是要从写像又到不像,还需要一定距离,突破往往是比较困难的。

你可以先放一放,去练习一下其他的字,掌握一些其他的结字原理和用笔,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回过头写这个字,不知不觉就写好了。





壹庸诗书文


暂时放一放,轻松一下,可以听听音乐,也可以练其他的字。


现在我们分析有些字反复临习就是这不好的原因。


一,熟练程度还不够,有些字难度较大,一次二次是不可能把这样难度较大的字学成的,怎么办?反复地写,一天不成二天,二天不成三天,坚持地写下去,终究能写成。


二,起笔的角度不对,如果起笔的角度不对,即使你能够把写写得与字帖一样,下次再看时,这字与字帖的差距同样很大,这样的问题需要更改行笔的习惯,练字的时间尚短还好,时间长的话,改正很难,只有坚持才是出路。


三,笔法尚未掌握。这样就更难了,笔法上还没掌握的技能,即使是大家也有一辈子都写不出的字,就像王羲之的字,强如赵孟頫都是终其一生都无法写出来。笔法在练更在悟,这个太难了!

学书法需要执着,但是不了或许执着,一个字今天这不出来,明天可能就豁然开朗了!


一笑貫长天


要练好硬笔字,需多临古名师字帖,日积日累才出成效。只临摹一个人的,不要见异思迁。只要坚持,就是胜利。




卢251282393


临字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有步骤的,并不是任何字帖都适合初学者临习。所以,一个字临得不好,首先得看您的书法基础达到了什么地步,然后您临的这本帖子是否符合您目前的水平?

如果说,这本帖子远高于您目前的水平,那就得放弃整本字帖,重新找一本相对更适合你的字帖,而不要纠结于某个字临得好不好。

如果这本字帖是您目前的能力所能掌握的,只是其中某些字总是临不好。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拆字”,把一个字拆成几部分,然后具体分析临不好的原因。

通常来说,一个字写不好无非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这个字的某个部首或笔画没写好;二是组成这个字的几个部首或笔画间的关系没有摆好,也就是字的结构没把握住。

如果是第一个原因,那就说明您的基本功还得加强。哪个部首写不好,就专门练它,比如耳朵旁、走字底、宝盖头等;哪个笔画写不好,也是专门练它,比如长横、长竖、撇、捺等。单练,练好了再来写这个字,就写好了。

如果是第二个原因,就得具体的字具体分析。通常汉字可以分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等等。如果是上下结构的字,就得看是上大下小还是上小下大,或者上下差不多;如果是左右结构,就看是左高右低,还是相反;半包围结构的“走”字底要注意能立得正,别歪了;全包围结构的,注意内部空间要留足等等。

以上这些只是讲个大概,具体还得看您的字具体分析。总的来说,临写字帖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在选帖方面,初学者建议从隶书入手,不宜直接写正楷或行书。另外在临习整本字帖前,应先从这本字帖中挑一些笔画出来单练,笔画先练得像了,再逐个字地练,最后再整篇的临摹。如果某个字总也临不好,那就跳过去,留到最后再练。

临字帖的目的并不是要百分百的像,而是体会学习书法家的笔法、结体和整体的美感,并且最终能够掌握和再现这种美感。










尔东层


字帖中,一个字临许多遍,就是写不好,咋办?

支招之一,就是停下来,静心是也

然后打坐一如练功夫拳,盘坐闭眼。

树立正确的学书态度。那就是平心,捺笔,静气,落点,虔诚坐姿,悠哉伏案。

不是揉碎涂抹纸团。一遍遍。屡次三番涂抹,一遍一遍的一个字,修性欠缺。



不是一个字没有写好,而是心中的一撇一捺没有认知,人是能动性最厉害的。

关键自己的聪慧如何发挥,若有急性脾气,且有乱方寸。

燥气不止你一人,当代都在浮躁,幸亏你的发现自己的心乱如麻,寻求帮助。立论提问。

简单二字,规劝,涵养书艺,读书思考,且有书论书史,多读有悟。


自然知其书法的物理之性。美之所在,习字之机关。源自“心性”,没有天赋,妄然。

相信你的智慧,抖擞精神,从零开始,期待给力。


狂喜淡墨a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书法原理和技法常识没有预习,对书写基本技法不熟悉,尤其是训练方法不科学、不系统、不正规、不专业造成的。

比如,从拿起毛笔开始练字那天起,就一直照着字帖写,而没有专门的进行执笔法、运笔法、结字法等一系列前期基本功训练过程,急于求成,就直接临帖了,于是,帖中的笔画起止处形状,以及转折的地方使用的是什么笔法动作,读不懂,不知道方笔、圆笔是怎么产生的? 摸不清中锋、侧锋、偏锋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其实,只要有专门的笔法动作训练过程,好多涉及到笔画写法、字形美感等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比如,欧楷,用侧锋法书写,轻而易举。反之,用中锋法去写,肯定是得描画,这等于笔法运用不当,或者说是用笔技法不正确,张冠李戴,自己增加了训练难度。

笔法,相当于唱歌发声技巧,类似武术手法、步法……基本功不正确,怎么练都没有用,写多少遍都是在错上加错,错中求对岂不是枉费心机?

总之,只能从头再来。正规系统的训练套路是这样的。如图:

执笔方法是前提条件,不能忽视。如图:

临摹方法是有小程序的,不能单纯的只采用对临法单一模式。尤其是初学者在起步入门阶段,千万不要直接照着字帖写,应将传统临摹方法巧妙的搭配使用,才能保障训练效果,避免走错路。

另外,无论是选择的范本是古版式小字体原大的,还是现代版式大字体,一定要按照原帖字体大小,零距离或近距离对等练习。而且,必须要先摹后临。如图: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临帖分实临和意临两种。一般来说,对于想要学习的字帖,初期应该实临,首先是临得像,这是一种"无我”的过程,这就是“入贴”。临像以后,真正掌握了字帖的精髓,就可以考虑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意临了,这便是“出贴”。


进一步说,“出贴”是建立在“入贴”的基础之上的。首先要具备临得像的能力,才有资格谈意临,意临就是字帖的神貌加自己的风格。



然而,对于有些字帖或者贴中的某个字,临过好多遍却总感觉不像,这时候就要找原因了。临帖说白了也是一种“肌肉记忆”,所以一般来说,只要下足够多的功夫,总会达到目的的,之所以感觉某个字一直临不像,其实就是相对于其它字,认为在这个字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


这种情况下,应对方法不止一种,其一就是用时间和功夫磨平他,熟能生巧。当然,这也是比较笨的方法,重要的还是要找原因,看看欠缺在什么地方,是对于结构的认识不够,还是用笔方面的问题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这是第二种方法。第三种,就是摹写,也就是从前所说的描红,用透明一点的宣纸蒙在字帖上描摹。除此还可以用“双钩法”或“单钩法”摹写。但这种方法容易产生依赖性,所以,使用它的目的还是在于寻找临不像的原因,找到原因并攻坚后可“立即停药”。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我这里还有个菊。。。额,“葵花宝典”:那就是把字帖倒过来临,不要管笔法,不要管点画,其实就是“画字”,画完之后,再对比原贴,同时也对比自己之前临的这个字形,找到差距和原因,一并解决!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发现并克服自己的习气。


相信有了以上建议,您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喜欢可关注作者,专注于书画文史哲领域。



薛定谔的文艺猫


首先,这个时候你要放下笔休息,或者玩,换一换环境。因为你此刻的心不静啦。这个时候你已经着急啦,心已经比较燥了。

其次,我不建议一个字临好多遍,要合理临摹书法,读帖,研究字的组合,研究笔画顺序,这是很有必要的。

再有,可以像书法老师请教,点评,示范。也可以网络上学习,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