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又見華州鍋盔香

我又看見了金燦燦的大鍋盔,聞到了似濃又淡的麥香,就在華州區高塘古鎮的街頭。那一縷香也可以說不是聞到的,是看到的,看見了就再也邁不動腳步,口水直咽,只好乖乖的去買一些,然後讚一聲,好吃。

邊吃邊走,思緒開始蔓延。

中國從來是不缺文化的,尤其是吃的文化。甚至網上有個段子說“中國的文化其實就是吃文化。比如謀生叫餬口,崗位叫飯碗,受僱叫混飯,花積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開,佔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女人多了叫吃不消,受人歡迎叫吃香,受到照顧叫吃小灶,受人傷害叫吃虧,男女嫉妒叫吃醋,猶豫不決叫吃不準,不能勝任叫幹什麼吃的,負不起責任叫吃不了兜著走,辦事不力叫吃乾飯的”,段子當然只是段子,但吃文化確實貫穿著我們的生活。

尤其是咱們老陝耳熟能詳的“陝西八大怪”開頭四句“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碗盆難分開”,句句都和吃分不開,八大怪中“吃”就佔了半壁江山,足見其重要。今天不說別的,單說鍋盔。要說鍋盔,名氣最大的應該是乾州鍋盔,主要是乾縣一帶的鍋盔。相傳乾州鍋盔始於唐代,是在修築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時,因工程浩大,吃飯的人數太多,民夫用頭盔做工具烙出來以應急需的,因為這樣烙出的餅形似頭盔,所以就叫“鍋盔”。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製作這種餅子時,以盔(頭盔)代鍋,所以叫“鍋盔”。這只是關於乾州鍋盔的傳說。關於鍋盔的傳說,比這還要早,說是在先秦,秦軍一統六國,四處征戰之際,由於軍中士兵所攜帶的乾糧容易發黴變質,軍中的伙伕就發明了今天的鍋盔。於是,鍋盔就這樣誕生了。話說回來,乾州鍋盔有名,我們的華州鍋盔也不差。不信你到華州區來,保證你能吃出正宗的鍋盔味道。

關於鍋盔,民間還有一首歌謠“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陝西把餅叫鍋盔,裡酥外脆易攜帶”,這首歌謠說出了鍋盔大、酥、香的特徵。這麼好的東西,自然就成了饋贈佳品。而在我們關中地區,一直是有送鍋盔的傳統的。

我所知道的送鍋盔,一次是在小孩子滿月的時候,外婆會精心為外孫贈送一份鍋盔,一般還同時贈送用細線穿著的小鈴鐺和一小把大蔥,寓意聰明伶俐,祝福外孫健康活潑,茁壯成長。另一次就是當前的麥收時節,等每年麥子收割完畢,外婆也會送一份鍋盔給外孫祝福。因為俗語有“麥茬爛,娃遭難”之說,意思是說,麥茬爛的夏天,小孩子最容易得病。另外還有“麥茬爛,無好漢”和“麥茬爛,疫氣散,大人小孩拉稀便”的說法,看來這個季節人容易生病尤其是容易拉肚子是不假的。那麼,鍋盔在送去祝福的同時,或許真有避災治病的功效呢。

這樣想著的時候,一抬頭卻發現都走到家了。茶几上放著兩個大鍋盔,那是我丈母孃早上才送來的,真是孩子的好外婆。

又見華州鍋盔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