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國古人的吃、穿、用、行都離不了它: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子幾乎深入到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竹子有節、堅韌等特性也被人格化,象徵氣節、堅貞等品格,陳寅恪先生認為中國的文化是“竹文化”。

很多人都以為歐洲的緯度和中國差不多,但是打開地球儀發現,歐洲最南端是西班牙塔裡法,北緯36°71′,位於歐洲大陸最南端,這個緯度和中國的威海N37.1°差不多。

因此,歐洲是沒有天然竹林的,現在歐洲的竹子都是後期引進過去培養繁殖的。因為所有歐洲都在中緯度上。

歐洲的竹林來自中國的一根竹子。1907年,英國人威爾遜從中國湖北用船運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國,並且以他鐘愛的女兒之名為竹子取名:Muriel。

原本無竹的歐洲從此就有了竹子。

從漢字中竹部文字的情況來分析,也可看出中國竹子利用的古老歷史,古人把“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的植物稱之為竹。

從形態上認識開始,把竹子進行加工,製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隨著人類對竹子的認識不斷提高,竹類利用日益廣泛。

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隨之增加,諸如“竹報平安”、“衰絲豪竹”、“青梅竹馬”、“日上三竿”一類的成語也都包含著與竹子有關的有趣典故。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竹子均並列其中,可見竹子在我國人民心中佔有重要地位。

這是因為其稈挺拔秀麗、葉瀟灑多姿、形千奇百態;它四季常青,姿態優美,獨具韻味,情趣盎然。

當人們有閒情逸致漫步於青青翠竹之下時,一種無限舒適和遐意便會油然而生,難怪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因此,公園裡,村寨旁,一叢叢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昇華人的高尚情操。

竹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正如蘇東坡所述:“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