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武士道,為國家可唾罵君主,為名譽可犧牲生命

中國兵法的祖師爺——春秋最強戰神先軫(10)

主筆:江湖閒樂生

崤之戰,晉軍統帥先軫大敗秦軍,圍殲其三萬大軍,威震天下。戰爭結束後,先軫便將秦軍統帥孟明視等三人獻俘給晉襄公。一身黑色喪服的晉襄公受俘後,便在先軫等晉文公時代的宿將們簇擁下,挾大勝之姿,神情肅然地將文公正式下葬,這一刻的晉國,悲哀中透出霸道,沉痛中顯露威勢,簡直酷斃了。

崤山一戰打得雖然不厚道,卻漂亮之極,先軫未免有些飄飄然,因而也忘卻了一個最重要的為臣之道——低調。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武士道,為國家可唾罵君主,為名譽可犧牲生命

要知道,先軫雖是功高蓋世,但另一面也是功高蓋主。他的功績越大,他的處境也越危險,在這個敏感時刻,他應該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才對。可惜,他的衝動與熱血最終徹底的害了他,讓晉國這一顆最璀璨的將星,在其人生的最高點,遽然隕落。

事情的引發點,就是秦國三帥的處置。

原來,年輕的晉襄公犯了婦人之仁,竟然在自己繼母秦女文嬴的勸說下把先軫好不容易抓來的秦國三帥給放了!

先軫正在家裡吃飯,聽說三帥已被釋放,心裡那個氣呀,他把嘴巴里的肉往地上一吐,怒氣衝衝,直闖宮門,質問襄公道:“秦囚何在!”

襄公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笑著說:“母夫人請放歸於秦,寡人已從之矣。”

先軫氣急敗壞,竟當著襄公的面朝席上吐了一口唾沫,跺腳怒道:“哚!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千辛萬苦,方獲此囚,乃壞於婦人之片言耶?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

先軫的這個舉動真的是失禮了,不但責罵國君,還不講衛生吐口水(這個就是所謂的唾罵了!),簡直沒把大老闆放在眼裡。你功勞雖大,卻也是個臣子,臣子朝國君吐口水,在後世放在哪都是個死罪。

晉襄公捱了先軫的唾沫,卻也不敢發火,只得派人去追秦國三帥,結果還是沒追到。導致後來秦穆公與三帥同心同德奮發圖強,擴軍備戰厲兵秣馬,終於在三年後濟河焚舟,打敗晉軍,在崤山祭奠陣亡將士,算是報仇雪了恨。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武士道,為國家可唾罵君主,為名譽可犧牲生命

圖:秦穆公三用敗將,終於打敗晉國

這件事兒就這麼過去了,襄公畢竟自己有錯,所以也沒有多加追究,可是很顯然,他與先軫之間融洽的君臣關係算是徹底掰了。過了沒多久,先軫反思自己的言行,也不禁有些後悔,自己的確實太沖動太無禮了,衝動是魔鬼啊!

於是,耿直的先軫主動自責,辭去了元帥職務,為自己的冒失行為買單。

然而,個性執拗的先軫承受不住這種落差,他就像莫泊桑小說《項鍊》中的瑪蒂爾德夫人一樣,失去了自己最珍貴的項鍊,就徹底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他覺得這樣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不如先下死為強,為自己光輝的一生留下一個最完美的句點,於是,便有了如下一幕:

四個月後,晉國與另一支“蠻夷”白狄(犬戎別族,散居在黃河西岸)開戰。先軫的軍隊又一次大獲全勝,晉國的將壇新秀郤缺還俘虜了白翟的國君。眼看勝利在望,先軫突然脫下頭盔與鎧甲,驅使單車衝入狄軍,往來馳驟,瞬間搏殺了數十名狄軍士兵,勇不可當。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武士道,為國家可唾罵君主,為名譽可犧牲生命

狄人大驚,連忙下令放箭,無數支利箭劃破歷史的天空,將先軫和他的御者、車右都射成了刺蝟。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武士道,為國家可唾罵君主,為名譽可犧牲生命

先軫身中數十箭,仍勇猛若神,他大喝一聲,目眥盡裂,引弓狂射,又連中數位狄將,狄人大驚,紛紛後退。先軫遂又撿起車右的戰戈,跳下戰車,衝上前去狂舞戰戈,又將數名狄將砍倒,終因流血過多不支倒地,仰天大呼:“為將者當死於戰陣,豈不快哉!”然後癱倒在地,力竭而死。

戰場上一片寂靜,只有蕭蕭兮的風孤獨的吹著,捲起漫天沙塵。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武士道,為國家可唾罵君主,為名譽可犧牲生命

最終,先軫用世界上最壯烈的自殺式攻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為一個將軍,他要死也要選擇戰死疆場這個最光榮最有尊嚴的死法。

之後,白狄人敬重於先軫的忠勇,於是將他的頭顱和一封遺書恭恭敬敬的送回了軍營,只見他的頭顱面色紅潤,怒目直視,就如未死一般。而那封遺書中竟赫然寫道:“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

晉襄公豁然醒悟,懊悔不已,遂立刻封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為中軍將,算是給先家一點補償。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武士道,為國家可唾罵君主,為名譽可犧牲生命

圖:今陝西沁縣伏牛山先軫廟,廟雖已殘破,香火冷落,但規制尚在。

有人說,先軫譎而無禮,且只因得罪國君就惶惶不可終日,最後竟用死來逃避一切,是奴性作祟,是懦夫行徑。

這個觀點我不大認同。至少在明清以前,中國人還是沒有奴性基因的,特別是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所謂諸侯與卿大夫,只不過是大宗與小宗的關係,代表一種政治隸屬,根本不必奴顏卑膝。

所以,也有人說,先軫有功必自矜,有過必自懲,他最後為了尊嚴而死,是勇者的典範,是壯烈的涅磐。

持第二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家梁啟超,他認為先軫是中國武士道精神的典範:一個真正的武士,當“尊長”的行為有損於國家大計時,就應該勇於“犯上”。哪怕是君主犯錯,該唾罵就要唾罵,該“抗責”就要“抗責”,這是其“愛國之熱誠”使然。而事過之後,先軫自覺其“失禮”有損其個人名譽,於是“不肯自寬”而“以身殉之”,這是其“自愛之熱誠”使然。一個真正的武士,應名譽高於一切,只要自己的名譽有一絲一毫遭到汙染,則“刻不能忍”,寧肯犧牲生命以恢復名譽。雖然如此,先軫卻不肯妄殺人,亦不肯妄自殺。因為殺人為“亂暴”,自殺為“志行薄弱”,所以他必須等待“國有戰事”,而率先陷敵陣,一死以揚國威。如此之武士道,是為“大勇”,是為“百世之師”!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武士道,為國家可唾罵君主,為名譽可犧牲生命

當然,梁先生的觀點也稍顯偏頗。隱忍就功名與慷慨赴黃泉,究竟哪一個才是大丈夫,此千古難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其實,事實上,先軫之所以要選擇如此壯烈的死亡方式,不僅是為了尊嚴與名譽,也是一個先行者必然的悲劇。畢竟,先軫這種詭譎詐謀的軍事理念,在當時還是不為大眾所接受的,所以城濮之戰有狐偃爭功勞,崤之戰又有欒枝唱反調,這世上從沒有一個戰神,在戰勝之餘還會承受這麼大的壓力與非議,這就是先軫作為兵家先行者所必須付出的一切。所以他也才需要用這種決絕的最後的武士道,證明自己的忠勇,證明自己還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軍人!

不再分析了,越分析越亂,我只是覺得,天下無敵的一代戰神先軫,選擇如此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實在令人慨嘆讚歎。總結他的一生,只有熱血二字,成也熱血,敗也熱血,就連自殺,都要讓熱血灑滿疆場,嗚呼,壯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