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義和團都會武術,為什麼八萬人白刃戰打不過鬼子幾百把刺刀?

唐志憲


有句老話叫做: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人家老外也不是傻子,幾萬里路跑到中國來不是為了發揚國際共產主義精神,是來搶劫的,不是猛龍不過江,沒有幾下子敢來嗎?

人家是帶來槍來的。

要知道,但是許多中國人對槍是什麼玩意是沒有概念的。更早一點,鴉片戰爭那會清廷官員看到洋人閱兵踢正步,以為洋人生理結構有問題,腿彎不過來,所以在內部討論會上現場演示如何一招制敵這些殘疾洋鬼子,按照這個邏輯,以一當十不在話下。

而義和團的大師兄們,就和現在傳銷集團的小頭目差不多,胡吹八吹,個個喊著什麼“無生老母”,刀槍不入,慈禧太后還專門讓義和團進宮表演胸口擋子彈。

義和團衝鋒,都是讓那些剛入會的菜鳥站在前邊擋槍子,有資歷的大師兄站在後邊,一旦前邊衝不過去,後邊的大師兄就丟你老母,趕緊撒丫子。還有一些大師兄,在衣服裡邊夾著鋼板,當時子彈殺傷力有限,只要不是頭部或者腿部中彈,基本都能全身而退。

打完再統計,果然是功力越高的大師兄,傷亡率越低,久而久之大家就相信了,不是洋人火槍厲害,而是功力不足,要不然人家大師兄咋沒事。

這樣一群人,既沒有紀律,也沒有戰術,就靠精神勝利法衝鋒,一旦被人家火槍震懾住,立馬兵敗如山倒,所以被洋人打的丟盔棄甲就不奇怪了。

當時北京西什庫教堂只有幾十個洋兵,又沒有連發武器,幾萬義和團將它圍得裡三層外三層,攻了幾個月,就是攻不進去。但凡有點血性,就是用屍體堆也衝的過去。

義和團到底打死多少洋鬼子兵,有記錄的只有1900年5月18日廊坊車站義和團與聯軍作戰中擊斃4名意大利兵,其他未見任何記載。不過洋鬼子倒是殺了不少:據統計有240多名洋人被殺,其中包括80多個兒童。

與之相對比,義和團殺中國人倒是毫不手軟,有統計認為義和團運動期間有數十萬中國人被殺,據陳獨秀所著《克林德碑》記載:有的家裡發現火柴就全家八口被滅門,連沒有滿月的嬰兒都被砍死。1900年7月,義和團進攻聚集在宋家河教堂的教民。先是用炸藥包炸燬圍牆攻入,然後對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燒,最後只有50人從窗口逃出。



日慕鄉關




義和團是個什麼玩意兒?一群裝神弄鬼的烏合之眾。

不是老外可以以一當百,而是老外是訓練有素、服從指揮的制式化部隊。軍事作戰不同於街頭打架,人多就能取勝。如果是那樣子的話,國家何必再養軍隊?軍事家何須再寫兵法?

不用說洋人的洋槍洋炮對他們的大刀長矛具有壓倒性、非對稱優勢,即便是拼刺刀,洋人具有整齊劃一、統一行動的紀律性和戰術素養,而義和團都是些吹牛的神棍,以大欺小,以多壓少的混戰還可以,何曾真正見過成建制的戰鬥?刺刀見紅、刀頭舔血?



而且在那些神棍的忽悠下,那些衝在前面的炮灰原本以為練了功,灑過神水,已經刀槍不入,誰知短兵相接,立即刺刀見紅,一紮一個透心涼,人類有一個從絕對自信到完全自卑的心理崩潰過程,一旦心理崩潰,哪裡還有什麼戰鬥意志,完全成了待宰的羔羊。


這就如同家犬見了老虎,即便家犬數量再多,一見了猛虎都噤若寒蟬、動彈不得,還怎麼反擊?

所以,兵家有云:“狹路相逢勇者勝”。晚清時期,整個國家的民族魂都已經被閹割,集體喪失了血性,面對國內百姓,這些惡人深深瞭解那是更加病態、溫馴的羔羊,敢於飛揚跋扈、為所欲為,但是一旦面對洋人,那就是小妖見了魔鬼,不用打,已經手腳發軟,主動引頸受戮。


國家軍隊都噤若寒蟬,卻妄想
利用國內神棍戰勝世界排名前15名的所有強國,放眼人類歷史,只有慈禧太后有此腦洞,世界再無別家。


謝金澎


義和團這種泥腿子出身的部隊,說白刃戰都是笑話。

雖然官宣說,義和團是積極正面的農民起義,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如果缺乏必要牛人的領導,農民起義就是搞笑的。

而我們大義和團,帶頭的是誰?不知道吧?所以這個組織打了半年,連個使館都打不下來。

舉個例子說吧:

現在有一輛裝滿橘子的車行使在高速公路上,翻車了。

義和團可以做的,就是群眾自發組織,衝上去哄搶,然後司機在一邊抹眼淚,這時候,義和團猛於虎。

但是,忽然出來一個不要命的司機,你們搶我橘子,我弄死你,拿刀就砍,而且瞬間砍傷好幾個人。這時候這幫農民瞬間就慫了:

你們還真敢砍人啊!

於是一鬨而散。

所以從今天我們看到的史料,義和團殺掉最多的,是中國人;然後是洋人教會中人。

總之,越是沒有反抗能力的人,他們欺負的越厲害。

這時候不要說受過專門訓練的鬼子了,就是黑道扛把子,來個洛天彩虹,義和團該慫也得慫。

會武術和敢打殺,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面對職業軍人,義和團脆的和紙一樣。


酒騎風


首先,義和團儘管骨幹是民間的武術團體大刀會和梅花拳,但是後來擴大之後,大部分拳民也都是普通的農民而已,甚至還有小孩。就連力主招攬義和團的大臣剛毅也承認:

義和團其幼稚者,年不過十歲上下。奴才在馬上訊其練拳意欲何為?供稱原為保護身家。訊其聚眾欲作何事?供稱近被教民欺壓,是以集團報復。但一言及洋人,則怒目切齒,願得肝心。

十歲上下小孩練拳,能有多大勁道?但是這也是義和團的一分子,但是在真正戰鬥的時候,其能力顯然是可疑的。

更重要的是,義和團的組織能力和紀律性極差,這是軍隊的大忌。在義和團圍攻西什庫教堂——也就是現在北京王府井的北堂的時候就體現的淋漓盡致。西什庫教堂只有四十杆槍,周圍幾萬義和團圍攻兩個月,居然沒有攻破。甚至於義和團為了攻打教堂,都把攻城的手段——挖地道,埋地雷都用上了,結果炸死了裡面很多避難的教民,但是義和團依然不敢從地道衝出。對外宣稱是因為教堂裡面有人皮,陰門陣,導致自己法術失效。

久攻不下,義和團還去五臺山請來一個自稱關公附體的和尚,一手拿著春秋,一手拿著青龍刀,騎著赤兔馬去衝陣,結果槍聲一響,直接落馬摔死了。

這場圍攻的鬧劇就這麼持續了兩個多月,後來八國聯軍進了北京,義和團就土崩瓦解,一鬨而散了。對軍隊來說,重要的不是人數,而是組織性。義和團組織落後,靠降神附體激勵血勇,所以一旦受挫,往往兵敗如山倒,自然在和已經近代化的西方軍隊的對峙中,不斷的處在下風。


經史通義


首先,最簡單的一點,打白刃戰要有靠近對手的機會,機槍大炮等熱武器的打擊下,連近身的機會都沒有。武器的差距太大,很多的抗爭是悲壯的,不是靠人數來彌補的。

然後再來仔細討論這個話題,來說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戰績,也不全是敗仗,另外他們基本沒有打到白刃戰的程度。

義和團的成分極為複雜,既有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和運輸工人等下層人民,也有部分官軍、富紳甚至王公貴族,後期也混雜進了不少流氓無賴,“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優隸卒,幾乎無人不團”使得義和團的組織極為鬆散,不利於集中力量打擊敵人。

在八國聯軍自天津向北京進發時,但由於沿途鐵路許多已被義和團拆毀,再加之義和團與甘軍的不斷進攻,西摩爾在楊村陷入困境,被迫後撤,又在歸途中遭到義和團與聶士成部的攻擊,最終敗迴天津租界。

從這裡來看,不對稱的戰術,襲擾戰術對於八國聯軍是效果的,義和團對付八國聯軍也不是不堪一擊。

在隨後日軍進攻紀家莊,擊敗義和團,然後與其它聯軍夾攻聶士成,聶士成部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聶士成於八里臺殉國。這算是義和團與日本鬼子的正面一戰,義和團脆敗。

實際上這場戰役中,清朝從青縣、靜海、滄州、南慶、慶雲等地,開來義和團2萬餘人由曹福田、張德成統一組編,加上原有義和團,共5萬人。取得的唯一戰績是乘聶軍的猛烈攻勢,突然插入日軍陣地,俘日軍11人,繳獲大炮3門,戰績可謂寥寥。指望義和團打大規模正規戰,只能是戰場上的靶子,武器與戰法的落後,已不是一腔熱血可以彌補的差距。

義和團在清軍幫助下還進行了紫竹林之戰和老龍頭之戰,但是自聶士成犧牲後,清軍開始鎮壓義和團。

個人認為,在當時階段,義和團起的破壞作用超過了其歷史意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其評價有所改觀。有觀點認為義和團運動標誌著近代意義上的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濫觴。

整個義和團運動中,最可惜的是聶士成,智勇雙全的一代名將就此殉國。

實際證明,民眾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是有組織有信仰的民眾是偉大的,這樣才可以戰勝敵人。


彪哥出遊


義和團有著濃厚的宗教幫派色彩,讓人看起來應該有兩下子,但是在對外作戰上的確是敗的很慘,不外乎兩點原因,僅供參考。



第一是內部人員結構複雜。有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運輸工人、地痞流氓等下層平民,可以說是個人參加都來者不拒。當然也有部分官軍、富紳甚至王公貴族,人員配備可謂形形色色,作戰能力也是參差不齊,統籌指揮起來也很困難,註定了這支隊伍整體戰鬥力不強,而且有很多臨陣脫逃者。



第二武器裝備落後。看一下洋鬼子什麼素質和裝備,洋人遠征軍都是西方正規軍裡選拔出來的優秀官兵,而且配備了連射槍和大口徑火炮,而義和團是什麼裝備?冷兵器!普通的小嘍囉用大刀、長矛、好一點的能用個土炮,差一點的就得用挑扁擔、菜刀上戰場了,所以八萬義和團打不過幾百洋軍也很正常。


納蘭談史


現在這年頭一提義和團,後面基本上就不剩啥好話了,說義和團愚昧落後,以為自己刀槍不入,拿著冷兵器跟八國聯軍的大炮、機槍硬碰硬。

但細細想來,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在擁有海量人數優勢且雙方武器代差不是很懸殊的情況下,冷兵器的軍隊在具備充分的組織動員和戰略戰術指揮的基礎上,是有可能戰勝裝備有熱兵器的軍隊的。這樣的例子在世界戰爭史上屢見不鮮,比如一戰和二戰時意大利多次入侵埃塞俄比亞,均以失敗告終。


由此我們來看義和團,武器上與八國聯軍的代差還是比較大,但在實際作戰中其實並非不可彌補,至少我個人認為不會比埃塞俄比亞土著的水平更差。比如義和團經常使用搗毀交通線和通訊線的辦法來延緩敵軍推進,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也使用類似辦法。所以,我個人認為,義和團之所以在庚子年慘遭聯軍屠戮,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充分的組織動員和戰略戰術的指揮。

首先,從組織動員上看,一方面義和團本身組織結構過於鬆散,且尚未經歷整編和訓練,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未對其進行組織動員,其與清軍的配合也缺乏協調。

先來看義和團的組織結構。它是一個雜糅的組織體系,以各類民間宗教為基本信仰,兼具秘密結社、民間宗教組織、鄉村自治民團等多重性質,以壇為基本組織單位,拳民聚在一起練拳自衛,或從事各種民間宗教活動。這樣的組織結構鬆散,垂直性差,不利於管理,甚至很多人在未經過授權的情況下便自行使用義和團稱號,導致在戰爭中拳民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不利於集中力量打擊敵人。而且拳民成分複雜,不具備統一的信仰、綱領、宗旨和目標,且有許多底層無賴或投機分子混入,部隊缺乏整編,凝聚力不強,極容易因戰鬥意志崩潰而潰散。


當然,這種自治民團組織往往無法自行完成組織動員,需要有政府或鄉紳的介入,比如湘軍的組建便是完全貫徹曾國藩的意志,加之整編和訓練,才具備了強大的戰鬥力。不過,義和團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清政府本身並沒有對其進行組織動員的想法,完全是想拿義和團去牽制洋人,也沒有統籌協調,讓義和團與清朝正規軍配合作戰的意圖,所以義和團很難發揮出它的戰鬥力。

另外在戰略戰術上,義和團始終缺乏出色軍事指揮官,完全以人海戰術進行盲目而漫無目的的圍攻,戰法極其陳舊,即便是以冷兵器時代的戰法而論,都是不合格的。所以在1900年圍攻使館和西什庫教堂期間,為數不多的外交人員和傳教士利用現代槍炮便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阻止義和團的圍攻。而在聯軍進攻天津和山西的過程中,由於有了清軍精銳的配合,義和團的戰鬥力顯著提高。


無論如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是一場必然失敗的戰爭。但如果清政府能對義和團進行有效的組織動員和整編訓練,並促成其與清軍的高度配合,義和團的戰鬥力或許能夠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達摩說


這個就誇張了,幾萬人跟幾百人的白刃戰打不過,我是不信的。借用楚雲飛的話,就是幾萬頭豬衝過去,踩也把對面踩死了。

要說義和團打不過八國聯軍,這個倒是不假,畢竟軍事素養擺在那裡。義和團不同於以往的農民起義,他不是以政府為對象,而是把矛頭對準了帝國主義侵略者和跟他們扯上關係的人。

本來只是老老實實的莊稼漢子,沒有什麼對敵經驗,欺負一下沒有武器的基督教徒還行,碰上敵國士兵是不夠看的,減員達到一定程度,很容易發生潰敗。

指揮系統也是一片混亂,戰場上不是人越多越好,人數增加,對統帥的統籌能力要求成幾何倍數增加,義和團沒有形成統一的統屬,最多也就是統帥一個縣的教眾,不能發揮全部的實力。

反觀對手都是航海時代崛起的資本主義強國,幾十年來征戰四方,士兵訓練有素。最最重要的是雙方武器的差距,義和團的武器都是大刀長矛,八國聯軍都已經裝備上大炮,重機槍了。

民間對義和團有一個誤解,認為他們都是習武之人。其實不太對,義和團剛起事的時候,是由一群練過功夫的人挑頭,但只是一少部分,規模擴大之後,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民眾,對武功一竅不通,被領頭人誆騙,以為可以刀槍不入,白白做了犧牲。


桂西散人


洋鬼子與義和團在武器上面有差距,義和團用的是冷兵器,單純的大刀長矛。而洋人用的是火器,槍上面可以安裝刺刀。大家可以想象,洋人打義和團成員一槍,讓後再刺上一刀,義和團打得過洋鬼子嗎?很顯然,打不過,要說單純的拼刺刀,幾萬人打不過八國聯軍那就奇怪了。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和義和團打白刃戰。要說真的拼刺刀,洋鬼子肯定不是義和團的對手。義和團很多人是習武的沒錯,但是都很迷信,且武術在洋槍洋炮面前依舊不堪一擊。那時的武術和我們現在看到的武術不一樣,習武之人舞刀弄劍,但是不能飛簷走壁,刀槍不入。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日本學者佐原篤介在《拳亂紀聞》有一段描述:“拳匪信槍彈不傷之妄,遇有戰事,竟衝頭陣, 聯軍御以洋槍,死者如風驅草。乃後隊存區區之數,尚不畏死,倏忽間亦中彈而倒。”這段話不用翻譯大家應該也能看懂。可見,義和團的迷信思想很重,以為自己有神的庇護,刀槍不入,與持有火器的洋鬼子打仗,簡直就是當充當炮灰的。

通過《拳亂紀聞》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八國聯軍用的是槍,而非冷兵器。他們用洋槍遠距離射殺,就是給他們當活靶子打。所以,武功再高強,在洋槍洋炮面前也是不堪一擊的。說義和團八萬人與鬼子白刃戰,還打不過鬼子幾百把刺刀,不知道哪裡的說法。八國聯軍侵華,如果用冷兵器,來中國簡直就是來送死的。如果,對方不使用洋槍洋炮,慈禧也不會帶著光緒帝逃跑。

我覺得洋鬼子與義和團拼刺刀,肯定是槍裡面有火藥,在作戰時對準義和團成員打一槍,讓對方失去戰鬥力,然後再用刺刀刺殺。不然,八萬人怎麼可能打不過幾百把刺刀。除了這種情況,幾百把刺刀就想幹倒義和團,真的是天方夜譚。


謀士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來聊聊什麼是義和團。義和團是清末時期為了對抗西方侵略而由愛國群眾聚集而起的團體。簡單來說,就是人民群眾自發形成的團體。清末後期由於朝廷腐敗,很多的農民起義了。一開始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在後來才改成“扶清滅洋”的。

▲義和團拳民舊照

會武術並且擁有白刃的八義和團打不過幾百把刺刀的鬼子,這個事件說的應該是八國聯軍侵華的事情。為什麼會有說法說義和團都會武術,八萬人卻打不過鬼子的幾百把刺刀。原因有三個:

一、 義和團的人的武術並非精通

他們的人群很雜亂,在團中熟悉武藝的也就諸如朱紅燈、趙三多等人,即義和團領導階層。其它的成員實力不足,而且當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在加入義和團的人當中資歷最長的不過一年。一年的時間裡是很難訓練出優秀的士兵,更何況是要與裝備精練的近現代部隊交手。因此,當時的拳民,距離達到真正作戰的實力還很遠。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臨時抱佛腳”。既然如此,那又怎能打過經長期訓練的正規軍?

▲義和團舊照

二、軍隊紀律

義和團本身就只是起義,就不用談什麼管理了。義和團大師兄也只是精通武藝的武術家,並非具有十分豐富管理訓練經驗的軍官領導。義和團成員組成很複雜,有如貧苦農民、城市貧民、小商販、運輸工人以及送貨的等下層人民。也有部分當過士兵的軍人、有錢的富人甚至清廷也有意招撫。不過到了後期也混雜進了不少流氓無賴,導致私刑濫用、教案四起。

義和團的戰鬥方式很簡單,看到敵人都是一擁而上的,不講究戰術和士兵的分配,對抗敵人就一腦子地往前衝,雖然說勇敢,但是有勇無謀。這樣鬆散的團隊怎麼對抗得了軍紀嚴明、指揮有方的正規軍。

▲參與八國聯軍的日本海軍陸戰隊隊員

三、何為刺刀

首先要搞清楚是刺刀還是帶刺刀的槍種;義和團和鬼子對戰用的應該是帶刺刀的槍。在早期的刺刀是梭刀式樣的,此時的火槍只能裝填已發火藥子彈。所以,每次發射之後需要裝完子彈後才能發射下一發。為了能夠對抗敵人,各國軍隊決定在槍的前方加上刺刀以來刺敵。到19世紀,刺刀就進化了,裝上步槍可以當刺刀用,不裝也可以單獨用。使用十分方便簡單而且輕巧,後來成為各國步兵的標配。那個時候的義和團對抗有紀律、有先進武器、有格鬥訓練的鬼子,怎麼打得贏?比之鬼子輕便的刺刀,義和團的大刀略顯笨重。作戰時,拳民剛剛把刀舉起還沒砍下,就日軍甚至不用刺刀,直接開槍就能解決戰鬥了。如此一來,甚至根本不存在拼刺刀的情況,戰鬥就結束了。

▲當時日軍所用的30式步槍的刺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