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一个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个浅薄的人

一个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个浅薄的人

《论语》上有句话,在中国,可谓尽人皆知,即“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里面的“三”,显然并非确数——真若一天之中反省三次,以活七十岁计,就有七万六千多次了。而学者顾随则把“三省”解为“日省三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此一来,“三”就成了一个确数了。如此解说倒也别开生面。至于那个“省”字,古今一律,都作“回头看”的意思,也就是审视自己前一段时间里的每一言、每一行,看看孰优孰劣,曷对曷错。

这正是台湾人眼下常说的“检讨”之意。

时日继继,光阴如流,处在这熙熙攘攘的凡尘俗世之中,要日则“三省”,一遍遍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做人做到了这个份上,也算得是“日乾夕惕”了。

曾读过王鼎钧的《脚印》,其文曰:“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拣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这种拣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回望,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回顾。而这个传说的意义,正在于在告诉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要把每一步路都走好,要经得起死后的检视。

一个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个浅薄的人

我们说,生而为人,总不能日无思,夜无梦,整天无所用心、浑浑噩噩打发日子,而作为一个民族,就更不能只顾一路前行,不回顾过往,反思自省,尤其是容易健忘的民族,恐怕就更需如此了。

这样说,并不是要人们停下脚步,从此裹足不前。我们没有理由止步,更不能倒退。我们总要前行,奔向梦想的地方。但与此同时,我们难道不应该经常回过头去,想想当初为何出发,看一看身后所留下来的那一串“脚印”吗?

不可否认,时下不是没人在向后张望,但他们那种“回望”,却与前行无关。因为,他们眼里充满了物欲,所关注的,或为黄肠题凑、金冠玉衣,或为铜车陶甬、寿石均片,再不,就是隶篆丹青、金石古玩等等奇珍异宝了。这些家珍国宝,固然值钱,有的,甚至价值连城,但我却认为,世上还有一些东西,比这种“宝物”更可宝贵。因为,器物之宝,并非至宝,这一点,古人早就有了明确的认识,《资治通鉴》上就有这样一段记载: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钟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这个齐威王就是《战国策》所记“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齐王。其实,邹忌讽齐王纳谏,从而广开言路,使国家大治,也是国之一宝。

此类故事并非《战国策》所独有,《国语▪楚语》中的“王孙圉聘于晋”、《新序▪刺奢》中的“孟献子聘于晋”,都有这种以人为宝的故事。

一个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个浅薄的人

但如今,这些优秀人物早已逝去,我们是不是宝无可宝了呢?非也。每一个时代都有当代顶尖的精英,每一个国家,也有她的一国之宝,甚至一地也有一地之宝,人才总是层出不穷的,即便是小小的“朋友圈”,也可能潜藏有某类人才,只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罢了。


人之为宝,最可宝贵的是什么?是他的思想。

思想智慧虽然视之无形,藏之无物,既非金条,亦非银锞,但却是任何有形的“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这就如方鼎珍稀,比方鼎更有价值的却是鼎上那些铭文;丹青宝贵,比丹青更堪玩味的,则是笔墨以外的寄意。也许,它们才是一器一物的灵魂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那些器物,虽然也承载着既往的历史和文明,但它们不过就是实物佐证,而古圣先贤留下的那些文字,才体现着我们民族的性格、风貌和文化特征。但眼下物欲横流,只以珍玩为宝,即便是拿到了一册“古籍”,也只问它“市值几何?”所以,书店里那些铅印的典籍,读,又不懂,藏,又不值,便只好漠然置之了。他们可以有时间赏玩鼻烟壶、玉带钩,却绝不肯去研习孔孟老庄、韩柳欧苏。这情形,真就如孔子所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老夫子当年那一声感叹,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至今还回响不去。

一个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个浅薄的人

如果要问:人们何以如此轻著述而重宝货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市值有所不同吧。试想:古玩珍稀,历久弥珍,件件价值不菲。而一篇文章呢,即便写得再怎么好,也不过闹个洛阳纸贵。但纸一贵,赚钱的却是书商纸贩,写作者所得,也不过一钵满一饭足而已。从古至今,思想与艺术,从来都不是上市场售卖的东西。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语言也是一种物质存在,但一本书千言万语,反倒不值钱了。原因是:书一印出来,批量行世,你有我有他也有,若不成绝版孤本,哪有什么珍稀可言?更何况,星移斗转,今古不同,古人之言,在今天怎敌得上单位领导的“重要讲话”?何况自古便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以及“陈言务去”的说法,所以,试看今日,只外语悦耳、唯官话是听,也就不足为怪了——“我是现代人,管他老子孙子!”其实,这些人有所不知:无论你今日再怎么“现代化”,也不过是站在前辈肩膀上的后人,而且恰恰是在文化著述方面,那些昔日的巨擎,我们至今也无法超越。时下虽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在哲学思想领域,我们却少有新说创见,而这些文化著述,与“种树书”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我们必须牢记:

一个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个浅薄的人。

一个不肯“回望”的民族,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而回望,正是为了前行。

所以,我们要记住墨西哥那句谚语:“应停下脚步,等等灵魂的东西。”

作者简介:李李汉君,自幼喜书,但读得多,写得少。及长,不过数年知青,数年医生,数年编辑,随波而逐流,漂忽兮不定。转任文吏,缝裁嫁衣,方坐得几年小吉普,转眼又成田舍翁。于是复又埋首书堆,重操楮墨;煮字炼词心缱绻,纸上谈兵意沛然,无他,性本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