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有時候

或許你會因為一道美食

而愛上一座城

去一個地方,並不只是為了那兒從未見識過的風景,同時也是為了品嚐這大千世界的美味,通過美食,包羅地方風物,鏈接古今。美食,往往是一方水土源遠流長的見證者,一座城市的標誌性社交“名片”。

秦漢唐味,咸陽麥香

咸陽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八百里秦川”腹地,沃野千里,盛產小麥。這裡自古農業發達,先周時期后稷、公劉等在此教民稼穡,開啟農耕文明。秦漢時祖先發明瞭石磨後,就有了麵粉,出現了各種麵食,在關中獨霸一方。據說,秦漢之所以強大,因為它佔據了中國最富庶的區域。相傳秦軍能力克群雄統一六國,“鍋盔”等麵食作為戰士的主要乾糧,也有著突出貢獻。更重要的是這裡見證了中國的秦、漢、唐——那段大氣、輝煌的歷史。唐朝的繁華展現了關中農耕的高潮與華彩。幾千年文明在這裡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文物”。美食是其中之一。

在咸陽,有很多好味道,數不勝數

在眾多美食中,獨具特色的麵食

更是撩人無數~

可以稱霸一方的存在~

一城一味,花樣繁多

咸陽儘管美食繁多,但細細地搜索你會發現,咸陽的麵食實在是太豐富了!傳說有上百種之多。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由於咸陽地區盛產小麥,因此小麥麵粉自遠古以來就是這個地區人們的主食。熱愛生活的古今咸陽人在麵食上有著驚人的天賦和創造力。他們以小麥面為食材,幻化出了無數形態的麵條,盈盈織出一碗麵的江湖。褲帶面、箸頭面、旗花面、驢蹄子面…… 這些耳熟能詳名稱或突出其特別的典故,或表明不同的形狀,或強調其引人入勝的味道,各有千秋,各具風韻。光光聽聽那琳琅滿目千奇百怪的名稱,就足夠垂延三尺,浮想聯翩。

“麵條像褲帶”“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裡蓮花轉”。咸陽的“面”有條狀的,也有非條狀的,無論條狀還是非條狀,也是有細有粗,有長有短,有厚有薄,有寬有窄,有圓有方,有旗形,也有不規則形等;做法上,不僅採用“煮”這一種烹飪方式,蒸、炒、烙、炸、滷、煨“十八般武藝”通通採用。不僅形狀上花樣多,每個地方還不雷同。

一城一面
咸陽市轄秦都區、渭城區2個市區,興平市、彬州市2個縣級市和三原、乾縣、禮泉、涇陽、旬邑、淳化、武功、永壽、長武9個縣,每一個區(市)縣都有自己的地標美食,而且取材廣泛,做工精細。例如,渭城箸頭面、武功旗花面、乾縣掛麵、驢蹄子面、彬縣御面、三原疙瘩面、禮泉烙面、長武血條面,永壽油湯麵、酸湯麵、餄餎面、牛羊肉泡饃、水盆羊肉、千層油餅、鍋盔、餷酥、包子、餛飩、燒麥、云云饃、花子饃、麻花等等

百聞不如一見,不如見“面”

故事先從一碗麵講起

▼ 最豪的面 ▼

在咸陽麵食江湖裡

河水biang biang面可謂是很豪的老大

有最大的個頭

最多的筆畫

用最大的碗

還吸引了秦始皇為其打CALL

相傳biangbiang面可是秦始皇“御用”的食物,還給它賜了一個超級複雜難寫的名字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biang”字專為這種面而造,號稱是筆畫最多的漢字,實在太有地位~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辣沫泛起,香味風起雲湧

點上一碗biangbiang面,看窗口廚師不斷的揉麵扯麵...當一勺熱滾滾的油“滋啦”一聲澆下,辣沫泛起,香味風起雲湧就撲面而來,酸鹹香辣一齊刺激著味蕾,親切的敦實感叫人滿足,親切的敦實感叫人滿足,簡直是好吃得無以言表。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看大家吃的這麼香,無需臺詞、就是

一面一傳奇

大秦故都的悠久歷史也造就了其飲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飲食背後有故事、有歷史,如脫胎於唐代“見風消”的泡泡油糕、修乾陵時留下的乾州鍋盔等等。吃美食,聽故事在咸陽可是一種另類的享受。

▼ 楊凌:蘸水面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面白薄筋光,湯汪蒜辣香

楊凌,是中國傳說中的后稷教給人們種植莊稼的地方。蘸水面創始於何年何月,史料未曾記載。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微服品嚐此面,讚不絕口,賜書“蘸水褲帶面”,傳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並已入選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吃蘸水面的妙處,其實是圖個清爽。白白的一根麵條,幾束青菜,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搖的青綠於水的意境。

▼ 乾州:驢蹄子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面煮好之後撒上辣子面用油一潑潑、加上雞蛋、肉等一起拌,辣子香、臊子爛,誘人食慾,回味無窮

據說起源於乾陵時期,武則天把梁山選為陵地,進行大規模修建,工匠修建乾陵時間緊迫,無暇更多時間做飯,於是用玉米麵和硬直接用刀切成面片,既省時,吃了也頂飢,因其口感勁道,形似驢蹄子,被人們稱作“驢蹄子面”。

▼ 禮泉:烙面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禮泉烙面怎一個香字了得

據考烙面歷史可以追溯距今4000年的商末周初,被譽為“世界最早的方便麵”。因其存貯期長、方便攜帶、熱湯沖泡即成麵食的獨特優點,被周武王選定為伐紂途中的軍用伙食,打敗了商紂王。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即將面盛在碗中,反覆用開水澆之,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麵,配以蔥花、韭葉等。

▼ 武功:旗花面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臊子色豔形美,醋汁烹香提神,滋味馥郁

“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相傳因明孝宗的正宮娘娘不食,張榜招廚,烹煮雞湯伴以雞蛋餅,切成菱花狀,佐以香料,雞油上飄蔥花,細面些許,後即食。後經武功京官傳至鄉間,流傳於今。武功旗花面講究薄、筋、光,湯講究酸、辣、香,配菜非常豐富,湯上漂著雞蛋餅等。其十分考究的工藝特點可總結為“汪、煎、清、稀、細、軟、工”,是不是想想就流口水!

▼ 彬州:御面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面片白如玉狀,薄似蟬翼

御面又稱玉面、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稱為"玉面",以其為宮中貢品而稱為"御面"。相傳為當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時夫人姜女所發明。御麵食用時,先切成薄片,然後佐以熟豬肉(或熟牛肉)、蔥花、香菜、蒜泥、芥末油等涼拌,形色俱佳,味道極美。炎炎夏日,來一碗御面,酸辣可口,讓人慾罷不能。

▼ 興平:秦刀剁面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吃剁面,去秦朝,大刀剁面,爽口耐飢嫽得太”

相傳當年秦始皇急於一統天下,戰事連連。秦軍在一次行軍做飯中,因為沒帶刀無法切面,一名伙伕靈機一動,用戰刀剁面。後來,為了方便操作,他就在刀柄兩頭安上木製的把手。

▼ 淳化:蕎麵餄餎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筋長光亮、香辣宜人、柔瓢可口

淳化蕎麵餄餎源遠流長,兩千年前即已濫觴,漢武帝出巡淳化,見甘泉宮外紫花清雅豔麗芬芳,聞知此乃蕎麥,果實所制餄餎乃一道美食,遂心花怒放將其賜為御宴,為出征將士壯行,作凱旋軍隊之犒勞獎賞。

▼ 三原:疙瘩面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一面三吃,美滋滋

此面乃慈禧逃難到西安時,三原獻的貢品。面上桌時共三團煮好的犁面,另肉臊子一碗、酸湯一碗、油潑辣子一碟、空碗一個。第一吃肉臊子幹拌麵,第二吃過橋面(也叫擺湯麵)第三吃臊子酸湯麵。三吃融匯陝西面食精華 。

▼ 乾州掛麵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乾縣掛麵以條細勻稱、色澤光亮,筋柔味美而聞名

相傳在修築乾陵時,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幹,當地群眾為能使他們吃上面條,便把橄好切細的麵條搭在竹竿曬乾切斷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士卒和民工在勞動之餘,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 ,不但能充飢還能解乏止渴,的確為上等慰勞食飯。後來有人把曬乾麵條改為手工掛麵,在酸湯中有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的酸湯掛麵。

當然,咸陽可不僅僅只是麵條

鍋盔、餷酥、穰餄、油糕、甑糕等小吃

也會分分鐘霸佔你的胃!

▼ 乾州餷酥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油大不膩,色黃味香,外酥裡脆,趁熱吃更是香味撲鼻

乾州餷酥是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的特產。相傳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早先為宮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時作為供品,因爾流傳入民間。

▼ 乾州鍋盔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傳說鍋盔是世界上最早的軍用壓縮餅乾

乾縣鍋盔始於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烹食困難,監工士卒便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乾州鍋盔向來以聞著香、吃著酥、出門攜帶方便,家裡久存不壞而遠近聞名。

▼ 涇陽甑糕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歷史悠久,因用甑蒸製成熟而得名

甑糕由三千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專用的食品糗餌粉餈演變而來。《周禮·天官》中有“羞籩之食糗餌粉餈”的記載。甑糕原料為江米和大棗,製做成的甑糕,米棗交融,色澤鮮潤,綿、粘、甜,棗香撲鼻。食之則香甜如蜜,沁人肺腑,回味無窮。

▼ 三原泡油糕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傳說中世界上最早的“”膨化食品

由唐代佳點" 見見消"( 油浴餅) 演變而來。糕面隆起泡泡蓬鬆,其味芬芳,入口即消。形狀玲成剔透,猶如巧制凌花。

▼ 長武鍋盔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製作講究用麥草文火,上色均勻,不見焦斑

長武鍋盔:皮薄面白,綿軟卻甚筋道,吃在口裡有一種本色的麥香滋味。有人把長武鍋盔比作鍋盔行道的白麵小生,文質彬彬,卻步子講究,柔中有剛,亦有分有寸。細想其形象、感覺,也真是恰如其分。

▼ 涇陽穰餄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與午餐肉有異曲同工之妙

穰餄是一種將肉、雞蛋和麵融合蒸制的獨特食品,有黃色與紅色之分。相傳秦末,公子扶蘇被囚,附近群眾自發去探望,但是獄卒不允許帶肉食入內,老百姓就想到了將肉面相融的辦法。

▼旬邑花饃 ▼

面的故事——咸陽美食的“金名片”

傳說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日蛋糕

旬邑花饃是一種陝西漢族民間麵塑品。據考,花子饃源於周代的禮饃,在旬邑民間的逢年過節、慶生祝壽、婚喪嫁娶、建房築屋等活動中較為流行。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

另外,咸陽還有其他小吃,如豆腐腦、水豆腐、大餛飩、醪糟等,各有特色。

吃不吃驚,意不意外

陝西面食的種類居然會有如此之多

令人瞠目。實際上,這也只是冰山一角
要是細數起來,遠遠不止這些呢

……

在咸陽,沒有什麼事是一碗麵解決不了的。一碗完吃完了,嘴也麼閒“吃飽了,喝脹了,咱跟皇上一樣咧”……

小小一面,可撫人心

南風日日縱篙撐,時喜北風將我行。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如箸玉簪橫。


大意是說,斜倚在崖邊的土山寨,或許有美酒醉笙歌唱晚,可惜都比不上一碗湯餅,鎖緊了黃庭堅遊弋山水的詩心。湯餅,是漢時長安人對面條的稱呼。

這便是“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的好體現!

時光飛馳,歲月如歌。那些曾經風光閃耀的帝王將相淡淡而去,流傳下來的秦風古韻的歷史文化和美食珍饈卻從不曾暗淡。一道道本味鮮明的咸陽麵食,傳承千年,出現在五湖四海人們的餐桌,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花式麵條種類總給人們的味蕾帶來新鮮的體驗,是這座千年古城最接地氣的“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