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南京小區業主集體醞釀漲價,20天過去了情況又如何呢?

4月20日,南京一個叫明發濱江新城的小區業主醞釀集體漲價。

南京小區業主集體醞釀漲價,20天過去了情況又如何呢?

目前該小區房價最低的1.9萬左右,最高的2.3萬左右,按照這份倡議書,該小區二手房價格將普漲7000-1萬元。

受該消息影響,南京其他小區的業主也在醞釀漲價。而且都集中在剛需相對集中的麒麟、板橋和橋北三大片區,這個明發濱江新城就是位於橋北板塊,同時被曝醞釀集體漲價的還有藍光公園1號、和昌灣景等樓盤。

明發濱江新城的業主們計劃把二手房價格區間提高至2.8萬至3萬元,較目前價格上浮了7000至1萬元。

而麒麟某小區則也不甘落後,直接在目前2.5萬元的市價上漲了80000元,至3.3萬元。他們和明發濱江新城一樣,搞了一個公開通知,列出了小區的種種利好,聲稱不願意被一些中介打壓房價。

業主們覺得不爽,是因為過去一年多以來,南京有的片區房價漲幅明顯,而這幾個片區的二手房沒怎麼漲。

某種程度上,這些醞釀漲價的小區業主們正在暗自較勁,互相比拼配套和地段,在漲價的路上你追我趕。

這事讓我想起了這些場景:

大概是4年多以前吧,全國房價出現了一波跌幅,當時經常出現上述場景,請注意,這些拉橫幅的並不是收房的準業主,而是小區的老業主,他們拉橫幅是不滿開發商新預售的房子竟然比他們早買的房子更便宜,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損,要求補償而已,並不是真的要退房。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沒有開發商接受退房,倒是有個別售樓處遭到了毀壞。

現在這一幕又再次上演了。主角還是小區業主,維護的還是自己房價利益,要對抗的對象不再是開發商,而是很模糊的一群人,或許是他們嘴裡說的中介,或許還包括他們未提及的自己人:小區業主自身。實際上後者才是影響定價的最關鍵因素,你能不能讓所有業主都把價格漲起來?

以明發濱江新城為例,4月20日就要求業主漲價了,最低價要上調至2.8萬元,如今20天過去了,現在情況又如何呢?

南京小區業主集體醞釀漲價,20天過去了情況又如何呢?

南京小區業主集體醞釀漲價,20天過去了情況又如何呢?

鏈家網的數據顯示,明發濱江新城二手房參考均價仍然維持在2.2萬左右,最高掛牌價也只有2.5萬元。除了鏈家,其他中介的報價也基本未動,而且這些報價偏高的二手房幾乎沒有什麼帶看,說明供需脫節了。

雖然漲價的託詞很多,但一位明發濱江新城的業主道出了業主集體漲房價的真正原因:一是2018年底長江大橋將通車,他們覺得是利好;二是定價直接參考了周邊在售的某精裝修新盤在售,價格接近2.8萬元。

還是那句話:別人價格貴,我跟你又離得這麼近,房價是不是該向你看齊呢?

什麼學校,什麼配套,都是虛的,扒掉底褲,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他們是業主,也是炒房客,是一群心理不平衡的炒房客。

很顯然,南京這些小區業主搞價格同盟,已經流產了,後續如果還有小區想依葫蘆畫瓢,結果依然如此。

除非你能找到一群願意接盤的,就像前幾天中國證券報發的一篇舊聞《炒房團是怎麼在短期內吧三線城市房價炒高兩三倍》那樣,你得找到一批願意高價接盤的人,以成交來拉動市場預期。

說到這,我想起了一個特別搞笑的降房價邏輯:只要大家都不買房,房價自然不就下跌了嗎?

但是,你勸一個人不買房可以,你怎麼勸所有人不買房呢?

南京小區業主集體醞釀漲價,20天過去了情況又如何呢?

價格同盟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收益更大,而一旦價格同盟損害了個人利益,他們會毫不猶疑選擇退出,而不受任何約束。

類似的情況還有,當你沒買房的時候,特別希望房價再便宜點,當你買了房轉身成為業主之後,則希望房價再漲點。

立場的轉變,完全是基於個人利益最大化做出的選擇,但轉變不代表成功,房價能不能漲要看基本面,商品房供需情況,購房者有沒有更多的選擇,調控允不允許,市面上的資金是否充足等等。

三線城市也許可以,但在南京這種城市,以目前的信貸成本和調控環境,早就沒有類似的操作空間。

慾壑難填,到底誰來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