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济南趵突泉的名字“趵突泉”是谁给取的?

泉城好玩


济南趵突泉的名字是谁给起的?除了“趵突泉”之外,它还有其他的名字吗?近日,有网友这样提问。

1、“趵突泉”之名并非曾巩所起

曾巩,北宋政治家、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出任齐州(今济南)知州。在济南的近3年里,曾巩对济南城建、民生设施建设做了很多贡献,比如修建了保存至今的北水门;清淤大明湖,修筑横贯大明湖南北两岸的百花堤(今曾堤)。

曾巩在济南期间写作了大量咏颂济南山水的诗篇,其中《趵突泉》一诗是这样的: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目前,人们公认“趵突泉”之名来自曾巩。不过曾巩并非起名者,他只是记录者。因为《齐州二堂记》在历史上首次出现“趵突泉”之名,但作者曾巩在文章中说“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这里,曾巩明确表明是济南人将其叫做“趵突泉”,并非他凭空想出来的。

2、趵突泉的古名为“泺”

趵突泉最早的名字叫“泺”。《说文》中记述:泺,泺水,齐鲁间水也。从水,乐声。对于“泺”的历史记载已长达3600余年,《春秋》记载:“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

这里讲述的历史事件是:鲁桓公十八年正月(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会见。鲁桓公和夫人文姜到齐国。齐襄公和文姜有兄妹私情,被鲁桓公发现而责怪文姜,文姜就向哥哥齐襄公告状。夏四月初十,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宴后齐襄公派公子彭生帮助鲁桓公登车,把鲁桓公勒死在车中。

至少到北魏晚期时,趵突泉仍被称为“泺”。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

这段记载表明,济南人当时把趵突泉叫做“娥姜水”,原因是泉源处有大舜妃娥英庙。其实,至今趵突泉通往大明湖的东段仍叫“娥英河”,也许是对当年“娥姜水”的一个传承吧。

3、趵突泉还有其他名字吗?

答案是:有!趵突泉还有“瀑流”、“槛泉”两个名字。金代学者元好问曾三次到济南,写下大量咏颂济南湖光山色的诗章。在《济南行记》中,元好问是这样记述趵突泉的:“爆流泉在城之西南。泉,泺水源也。”

可见,虽然曾巩已称之为“趵突泉”,但这个名字并没有成为唯一,就连大学者元好问也并不知道。当然,也许“瀑流泉”同样是济南人当时的一种称呼。

关于“槛泉”之名的来历,至少在宋朝就有了,这是因为泉上有槛亭。同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有诗《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 槛泉亭》: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滓秽未能妨洁净,孤亭每到一依然。

“趵突泉”之名最终被广泛熟知,是源自明清两朝。《明史 志卷》中记述:历城(今济南)南有历山。东有华不注山。有大清河在西北,即济水故道,自寿张县流经县界,东北至利津入海。又小清河,即济之南源,一名泺水,出城西趵突泉,经城北,下流至乐安县入海。

至清朝,“趵突泉”之名已被多数人所认同。《浮生六记》记载:“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冠,泉分三眼,从地底怒涌突起,势如腾沸。凡泉皆从上而下,此独从下而上,亦一奇也。池上有楼,供吕祖像”。《聊斋志异》、《随园诗话》、《老残游记》等都只称其为“趵突泉”。


指动济南


是曾巩取的。



《春秋》中有云: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此处的泺就是泺水,也就是趵突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有:“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


可见在宋代之前,趵突泉一直以泺水为其名,直到宋代。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这是第一次出现“趵突泉”名字,是曾巩根据济南当地人口语的称呼起的“学名”,个人认为应该是“爆渎泉”的谐音。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宋熙宁年间(1071年),曾巩任齐州(济南)知州。在济南期间政绩突出,传说他到任时,在章丘有一伙土匪叫做“霸王社”,他们杀人越货,无恶不做。曾巩派兵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在他整治下,济南社会治安大为好转。

曾巩还大力发展经济。他征集民工,治理黄河水患问题;他修建了济南北城门——北水门,解决济南水患问题;他还修筑堤坝(曾堤),疏浚了大明湖。后人在千佛山建了曾公祠,在大明湖建了南丰祠来纪念他。


无坡居士


“趵突”名字的由来

以“趵突”二字命名泉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拟音说。

据文史专家徐北文考证,北宋时,趵突泉名为槛泉(取《诗经》“觱沸槛泉,维其深矣”),“觱沸”先秦时当读“毕布”;后,民间也称趵突泉为“瀑流”。不管是觱沸、瀑流、趵突,都属拟音,像济南话里的“卜嘟”。

另一种是字义说。

趵,跳跃;突,犬出穴——哈哈,一条大狗猛然出洞,不吓突突才怪。趵突,跳跃奔突,形容腾空之泉,倒也贴切。

“趵突”,除了专指趵突泉,在清人赵翼《灵谷寺》诗“最后功德水,趵突地底伏”里,也代指“泉水”。

文学家曾巩让趵突泉“成名”

趵突泉,曾有“泺”“泺源”“娥英水”“槛泉”“瀑流”等名,而最早将“趵突”见诸著作的,当是曾巩。其《齐州二堂记》(二堂指趵突泉边的历山堂和泺源堂)载——

“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崖。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
“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齐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

看到了吗?“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这说明宋时当地人已称此泉为“趵突”。

也就是说,“趵突”不是曾巩原创,不过,要说将这一名字推而广之、得到认可并使之留传后世,曾巩功劳不可谓不大。

想想吧,曾巩本身是齐州(辖区为现济南及德州一部分)党政军一把手,还是文化名流(唐宋八大家之一),估计当时的他说点啥或写点啥,很快便会四处传扬。

趵突泉之名也便随之固定、传播开来……


济南时报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泺”“娥英水”都不是趵突泉的正式名字。

那后来趵突泉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呢?


来源一: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 太守时,在趵突泉边建“泺源堂”以其卓异才思为这泓名泉起了日后四海传扬的名字——趵突泉,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即跳跃奔突之意,表达了趵突泉三窟泉水日夜迸发喷涌跳跃而出的景象。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由此,名泉与泉名相得益彰,传颂不绝。


来源二: 传说很久以前,济南城里有个名叫鲍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离斧砍柴,仍养活不了年迈的双亲。双亲突然得了重病,没钱请医生,鲍全只好眼看着父母相继去世。从此他向一和尚学医,几年中救活了许多老百姓。

那时济南没有泉水,遇上旱年,连煎药的水也没有,鲍全每天早起去担水,为那些买不起水的穷人煎药。一天,鲍全在担水的路上救了一位老者,并拜这位长者为干爹。干爹看鲍全一天到晚为穷人治病,忙得连饭也没空吃,就说:“泰山上有个黑龙潭,潭里的水,专治瘟疫,你要能挑一担潭水回来,每个病人只要滴到鼻里一滴,就能消除百病。”

鲍全拿着干爹给的拐杖,历尽艰辛,来到泰山黑龙潭,却发现这里原来是龙宫,干爹是龙王的哥哥。鲍全挑了一件龙王的礼物白玉壶,里面的水永远也喝不完。鲍全回到泉城后,为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州官听说后派人来抢夺,鲍全把壶埋在了院子里。

公差在院中挖到了白玉壶,却怎么也搬不动,他们一起用力,只听“咕咚”一声,突然从平地下“呼”地窜出一股大水,溅起的水花撒满全城,水珠落在哪里,哪里便出现一眼泉水,从此济南变成了有名的泉城。人们为了纪念鲍全,把这泉叫宝泉,年深日久,人们根据泉水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样子,又把它叫成“趵突泉”了。

趵突泉的名字寄托了大家对它的期盼,一起来感受趵突泉的美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