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3,川沙有古城墙,墙上有碑亭,与岳飞有关。

3,川沙有古城墙,墙上有碑亭,与岳飞有关。

[岳碑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川沙县的古城墙上,内有青石碑一块,刻有宋朝名将岳飞的七绝诗一首,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川沙有古城墙,墙上有碑亭,与岳飞有关。



在川沙古城墙上,掩映在枝叶扶疏的树丛间,有一座红栏黛瓦的两层楼亭,这就是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岳碑亭3,川沙有古城墙,墙上有碑亭,与岳飞有关。

登上高爽宽敞的亭楼,可凭栏远眺、俯视,亭顶飞檐翘角、仙鹤独立屋脊,与南端魁星阁、北端文笔塔及城墙下的敬业堂互相映衬,形成了浦东新区特有的文物古迹群。亭内竖立石碑一块,为青石,高165公分、宽82公分,上刻刻着民族英雄岳飞应商丘狂学士李梦龙之邀,而书于河南开封舞剑阁的七言绝句:

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


3,川沙有古城墙,墙上有碑亭,与岳飞有关。


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碑面具有"岳飞草",并盖有"岳飞"、"鹏举"两印章。诗文前两句又以气愤的心情,责备那些只图个人享受而不思国家安危的人的行为,谴责之中赋以规劝,批评之余带有痛惜。全诗洋溢着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岳飞是河南人,当年抗金的战场也在江淮和中原一带,后被奸臣陷害,死于杭州风波亭。岳飞的好友李梦龙,大学士,能文能武,见南宋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国将灭亡,于是整日解酒消愁,后在浙江天台山出家当了和尚。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岳飞、李梦龙两人均没到过川沙。那么,岳飞的诗迹又怎么留在川沙呢?这里有段曲折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传说有位叫王潭的医生,出身于九代世医家庭,医术高明,被皇帝聘为御医,发迹后,在家乡川沙北门城外建造了一座家庙,取名"种德寺",为了表示身份,请来了当时有名的天台山了心和尚做主持僧。而了心和尚是李梦龙再传弟子,他随身带来了李梦龙传下来的岳飞诗帧墨迹。

3,川沙有古城墙,墙上有碑亭,与岳飞有关。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川沙厅同知郑其忠在种德寺发现了岳飞的手迹。为防止文物湮没失传,就把岳飞的诗文摹勒于石,立于种德寺内。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种德寺毁于大火,石碑倒于荒烟蔓草之中。后来石碑被川沙厅知事陈方瀛(浙江海盐人)发现,移到城内观澜书院(现观澜小学前身)荷花池畔草地上,并为石碑建了座小亭。1913年,小亭因年久失修而倒毁,石碑便移到书院东侧的文昌宫,砌与墙壁之中。1929年7月,学校第23届毕业生又把石碑移到城墙上,重新建亭保护,并取名岳碑亭。"文革"期间,经学校师生尽力保护,碑亭才得以保存,但碑刻还是搞得刀痕累累,有些字迹已难以辨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碑亭又重新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对碑亭进行过几次修缮。1982年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为碑亭书写了横匾。1987年,邑人陶伯育出资重建碑亭,为现状。1995年新区文管部门对碑亭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又被列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地。
3,川沙有古城墙,墙上有碑亭,与岳飞有关。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文献记载》

建于1929年7月,原在川沙县城东南残封墙处(城厢镇小学校园内)。亭内竖一碑,高165厘米,宽82厘米。上刻一诗:"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落款具名岳飞。民国《川沙县志·艺文志》称是据岳飞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舞剑阁手书,赠学士李梦龙诗帧泐石。关于岳飞诗帧的来历,《川沙县志》记载:"前明王氏既建种德寺,延了心为主持。了心本天台僧。宋时有狂学士李梦龙者,与岳武穆善,王尝书诗幅赠之,后李祝发。天台了心,其后裔也。故诗有岳字、宋纸、藏经等,俱携自天台来者。"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川沙同知将其墨迹摹经勒于石,置城北门外种德寺内。咸丰十一年(1861年)种德寺火毁,碑弃于杂草中。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移观澜书院池畔(今城厢小学内),建亭贮之,宣统年间亭毁碑扑。1913年,移院内东首文昌宫墙内,后又移今址。岳飞诗帧流传至解放后,原由邑人张志鹤保管,经黄炎培商议,1953午交南京博物馆保存。近人蔡钧培竹沙新竹枝词,咏日:"岳碑亭久历沧桑,片石长留翰墨香。民族英雄忠义气,龙蛇笔势共辉光。"

3,川沙有古城墙,墙上有碑亭,与岳飞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