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父母音量越大,孩子越不聽話

美國說話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研究者將媽媽們大吼大叫以超過85分貝的音量,放給10名7至10歲的兒童聽。

之後讓他們寫出媽媽吼叫的內容,結果只有13.3%的孩子寫對。

研究者稱,大音量的吼叫,對管教孩子毫無用處,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正如北師大教授錢志亮所言“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時,以為聲音越大,孩子越會記憶深刻,效果也就會越好,結果事與願違,還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大聲對孩子說話,不僅沒有起到作用,卻起到了反作用,讓孩子越叛逆,越聽不進去大人的話。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我們都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對孩子大聲嚷嚷絕不是最佳的溝通方法,只有裝滿愛的語言,才能浸潤孩子的心靈,整天扯著嗓子嚷嚷的父母,往往很難引導孩子的成長,更影響親子關係的親密融洽。

溫聲細語比大聲怒吼更有震懾力,當父母的說話聲是甜的,每一句話孩子都能牢記於心。

當你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內心是什麼樣的?

“當媽媽對我大吼大叫時,我的全身都散架了,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肚子落入了大海里,嘴巴插在了高山上……”這是德國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企鵝的心聲,雖有誇張成分,但現實生活中,大聲說話對孩子的傷害絕不可低估。

在臺灣,有這樣的真實實驗: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是如何用吼叫傷害孩子的。孩子給媽媽打電話,問媽媽到哪裡了,媽媽故意用不耐煩的語氣和大聲調回答孩子,說孩子“真煩,不要老問了”,結果掛完電話,孩子就哭了。短短的兩分鐘視頻,孩子的一個電話問候,媽媽的不耐煩吼叫,就可以讓孩子的情緒猶如過山車。想想生活中,和孩子相處的諸多時光裡,當父母疲倦,或是心情不佳時,當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父母就容易對孩子居高臨下大吼大叫,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傷害每天得發生多少次。

父母音量越大,孩子越不聽話

大聲說話,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恐懼感,讓孩子毫無安全感和幸福感。

降低你的音量和孩子說話,降低的不僅是聲調,還有那顆愛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心,敏感的孩子在與父母交流的時候,比起內容,更看重父母的音量。

父母是愛,還是嫌棄,在TA眼裡,全藏在父母的音量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