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美國海軍沒有超音速巡航導彈嗎,為什麼?

瞳眼天下


包括反艦導彈在內,美國海軍裝備的巡航導彈均是亞音速型號,與普遍裝備超音速反艦導彈的俄羅斯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為何?

與亞音速巡航導彈相比,超音速巡航導彈的體型要大得多,因為超音速飛行時阻力更大,需要的燃料也就越多,目前廣泛裝備的超音速巡航導彈射程最大也就五百多公里,而其自身重量則達到了一個恐怖的水平,造價也水漲船高。如此龐大的身軀和重量決定了一艘船能夠攜帶的數量較為有限,能夠打擊的目標自然就少了很多。

另外,超音速巡航導彈的突防能力並不像傳說中那麼好,宣稱具備2.5馬赫的速度是在空氣稀薄的高空飛行時的數據,顯然飛的越高被看到的也就越遠,被攔截的波次也就越多。如果是超低空突防的話,其速度也僅有1.5馬赫左右,與0.9馬赫左右的亞音速彈相比並未提高多少,而且即使僅有1.5馬赫的速度,它的最低飛行高度也是遠遠超過了亞音速彈,理論上也會增加被發現的距離,突防概率並不比亞音速彈高。

從戰斧式導彈在歷次戰爭中的表現來看,其費效比和突防概率還是讓美軍滿意的,對艦攻擊方面則沒有太大的需求,原因在於美國的艦載機攻擊力強悍,艦載反艦彈基本上沒有發揮的空間。不過美國人也意識到了魚叉系列的缺陷,研發出了新型的LRASM反艦彈,具備隱形功能不說還很便宜,並且能夠塞到垂髮裡,當然,還是亞音速的。


紫龍防務觀察


圖為光榮級巡洋艦發射的P-500超音速反艦導彈


蘇聯/俄羅斯海軍的超音速反艦導彈讓人們印象十分深刻,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美國海軍沒有超音速巡航導彈呢。其實在50年代美國海軍是有超音速巡航導彈的,這就是潛艇搭載的“天獅星”超音速巡航導彈系統,最大飛行速度達到2馬赫。至於現在,這主要是美國和蘇聯/俄羅斯的作戰方式不一樣。

庫茲涅佐夫級航母都不忘記帶12枚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


美國是航母型海軍,整個戰艦群包括攻擊型核潛艇都是圍繞著航母去打擊目標的,而蘇聯則是依靠龐大的水下艦隊去摧毀敵人的目標。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雙方側重點不一樣。艦載機強大的作戰半徑弱化了美國海軍對超音速巡航導彈的需求(戰爭時期極限作戰半徑1000公里)。


而蘇聯就不一樣了,面對美國航母密不透風的防禦已經強大的攻擊能力,只能依靠超音速巡航導彈在儘可能遠的距離上發射儘可能多的超音速巡航導彈,壓縮敵人的反應時間,從而達到擊沉美軍航母的目的,蘇聯時期基本上只要是萬噸以上的戰艦總要帶幾個大傢伙。

美國海軍下一代遠程反艦導彈也是亞音速(LARSM)


其次就是超音速巡航導彈本身的問題了,眾所周知,導彈飛的越快,阻力越大,考慮的因素也越多。超音速導彈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燃油消耗特別大。要想射程遠,只能增加體積,容納更多的燃料,結果蘇聯的遠程超音速導彈各個體積巨大。


像P-700這樣的導彈,只能由萬噸鉅艦攜帶,還必須要專用的發射器,這對於從斯普魯恩斯驅逐艦就開始考慮通用化的美軍來說是難以忍受的,所以美國海軍近幾十年就沒有裝備過超音速巡航導彈。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各位讀者大大點波訂閱關注吖~


區域拒止


美國海軍現在使用的巡航導彈,主要是戰斧式巡航導彈,這種導彈的特點是採用亞音速飛行模式,其飛行速度約為0.7馬赫,雖然沒有超音速,但是飛行里程非常長,最遠可以達到2000公里以上。而且戰斧式巡航導彈的亞音速飛行模式是和低空掠海飛行技術結合在一起的,在巡航飛行過程中很難被搜索雷達所發現,進行縱深打擊時更能夠發揮出其不意的作用。

巡航導彈是追求高精準度的武器,超音速並不是唯一發展指標。戰斧式導彈的理念就體現了美國對於現代武器打擊能力的理解,這些導彈的數量龐大,一次發射最多可達數十枚乃至數百枚,作為一種“踹門磚”,戰斧式導彈根本就不需要考慮超音速,因為那樣反而更容易暴露目標,而從攔截的角度看,黑壓壓一大片的戰斧飛過來,實在也沒有辦法攔截,何況導彈還是低空飛行的,雷達偵測很費勁,導彈攔截更吃力。

所以並不是美國海軍不裝備超音速巡航導彈,而是因為戰斧的實用效果很好。事實上,戰斧的發展也是武器標準化的結果。對比美俄兩家的武器,我們總能發現俄羅斯的武器在某一領域有鮮明的特色優勢,但是卻顯得雜亂無章,一款武器都能有幾十個編號和稱謂,而美國的武器就是高度規範化,戰斧導彈通用性極好,不僅是伯克級驅逐艦等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可以攜帶,水底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等平臺也是能配備的,陸基發射車、空基轟炸機均可以攜帶戰斧。

總結而言,美國長期參與實戰,對於戰爭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武器發展方面很少追求花架子,其所研發的武器都是以實戰為目的。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總會覺得美國的很多武器好像很舊了都不更換,但是每年的軍費開支又多得嚇人。事實上,這就是“好鋼用在刀刃上”的思維導向結果,這種理念是值得借鑑的。


白虎堂


很正常的現象,各國的巡航導彈都沒有超音速型號,因為速度與動力是成正比關係,如果要實現超音速,那麼往往對發動機的要求太高了,不是辦不到,而是會造成消耗燃料過多,這會直接影響到射程。

現代巡航導彈的基本原則就是大射程,追求遠程打擊,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超音速設計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各國都沒有研發超音速巡航導彈,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還做不到這一點,現有的巡航導彈實際上都是採用的小型噴氣發動機,以追求儘可能遠的射程,以速度慢一點為代價,讓射程更高一點,這就是基本的設計原則。否則連1000公里射程都沒有,只能算是空對地導彈,而是不是先進的巡航導彈。

這屬於技術上的限制,不是人們不想發展,而是實在沒有能力發展,也許在下一代巡航導彈會追求高超設計,但是在目前來說不現實,還沒有出現超音速巡航導彈列裝的問題。


麥田軍事觀察


對於這個問題,老鷹航空從下面幾點來回答:

第一,蘇聯是最早進行超音速反艦導彈研發的國家,之所以瞄準超音速導彈,主要是為了撕破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的防禦圈,依靠高速性能攻擊航母。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這些導彈一般都是採用火箭發動機或者衝壓發動機,超音速飛行對燃料消耗極大,因此,這一時期的蘇聯超音速導彈體積大,重量很重,像7000噸的“現代級”驅逐艦也不過才配置了8枚,況且還是射程才一百多公里的。而蘇聯海軍巔峰之作之一的“光榮級”巡洋艦,憑藉12000噸的排水量,也只是裝配了16枚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從而實現對航空母艦編隊的飽和攻擊。之所以這樣做,蘇聯自己知道,海上空中力量還是美國艦載機佔優勢。

第二,相比之下,美國採用的是亞音速反艦導彈之路,主要依靠自身的航電技術,能夠在飛行過程中對導彈進行高精度的導航,從而實現對敵艦的精確攻擊。況且,美國海軍的核心打擊力量還是來自於航母艦載機編隊,從空中發動攻擊的效果遠比從海面發動效果更好。況且,美國海軍開始推行多用途反艦導彈,比如“魚叉”系列反艦導彈,不但可以艦艇攜帶,也可以由F/A-18“大黃蜂”戰鬥機攜帶。

第三,可以簡單籠統的來講,21世紀之前的超音速導彈,玩的就是速度;21世紀之前的亞音速導彈,玩的就是精度。不過現在,兩種技術路線開始出現一種同化的趨勢,隨著各個分系統技術的突破,體積和重量都適度的、高精度、射程遠的超音速導彈慢慢的開始超越普通的亞音速反艦導彈,成為一種新一代的利器。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需獲取更多航空科技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頭條號,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複製和粘貼。


老鷹航空


俄製的P-700玄武岩反艦導彈擁有1.4馬赫的飛行速度,其射程約在500公里左右,是俄軍目前主要的遠程反艦武器。


實際上在美國海軍的作戰思想,對於敵方艦隊的攻擊主要是依靠航母戰鬥群上配備的艦載機聯隊,一切攻擊任務主要都由這些艦載機來執行,這樣一來,航母攻擊範圍隨著艦載機航程而擴大。因此,既然攻擊主力是艦載機,那麼美國海軍的戰艦上就不會配備超音速巡航導彈,就是因為有了艦載機群。而其戰艦上的反艦力量,則主要以亞音速的魚叉反艦導彈;這種導彈一用數十年。

而我們都知道俄羅斯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則起步早,發展更成熟,列裝也很普遍。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前蘇聯時期他們就知道自己的海軍如果跟美國人玩航母那基本是作死的節奏。因此他們大力發展了一系列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主要就是想利用其高超音速來突破美軍艦隊的防空網,從而起到毀滅其艦隊的目的。

比如,前蘇聯的很多戰艦像現代級等戰艦其主要作戰任務就是在海上對戰結束之前,把所有的反艦導彈用最快的速度打出去,利用飽和攻擊來摧毀敵方的艦隊。這種作戰要求下,反艦導彈的速度必須加快。不能再用亞音速,那樣會很容易被摧毀掉。所以實際上因為海上實力弱於美軍,才讓前蘇聯及俄羅斯海軍在導彈速度上面動腦筋。


對於美國海軍來說現有的戰斧式亞音速巡航導彈已經可以有效的執行遠程打擊任務,並不用依賴超音速導彈的高速性能。艦載機群,戰艦群,都可以實施飽和式的巡航導彈攻擊戰術,一般國家根本無法有效攔截。當然美軍也沒有放棄更新型導彈的研發,目前美軍已經研發出全新的LRASM導彈,只不過這型導彈依然是亞音速導彈,雖然速度劣勢,但其射程可達800多公里,還可以通過隱身設計與智能化判斷來躲避攔截,增加打擊成功率,而超音速武器也意味著會消耗更多燃料,射程會更近。未來LRASM將可能取代老舊的魚叉反艦導彈,大量配備美國海軍。


研發新的導彈武器,來加強機群的遠程攻擊能力是目前美國海軍針對新的強大對手崛起有直接關係。導彈武器更加成熟與先進及擴散讓美軍不能再依賴過去艦載機打遍天下的老舊想法,必須也要擁有對等的力量才會不被追趕上。

美軍的LRASM先進遠程反艦導彈,已經獲得多次測試成功。未來將成美軍的打擊航母等大型戰艦的主力遠攻武器。


陶德中士


為什麼美國海軍沒有超音速巡航導彈,不像俄羅斯,有許多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可以達到三倍音速。

美軍目前的戰斧巡航導彈已經夠用,除了中俄以外,戰斧可以威懾到大多數國家,世界上多數國家也無法攔截戰斧巡航導彈。

美國海軍需要新的反艦導彈,因為 目前的“魚叉”反艦導彈是1977年推出的,當時是冷戰時期最好的亞音速反艦導彈之一,不過目前魚叉已經老化成無法融入最新技術進步的平庸導彈。哪為什麼美國不推出超音速反艦導彈呢?

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亞音速巡航導彈可以有足夠時間來反應導航和目標調整。

美國海軍的水面攻擊導彈的主力是戰斧,可以飛行約2000公里,並在約2小時內達到該範圍的目標, 所以在理論上,美國可以在2個小時內“反應”來進行調整。如果是超音速攻擊,由於時間短速度快,目前除了中俄幾個大國掌握外,其它國家很難做到超音速下還能末端制導。

超音速導彈系統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中期指導。目標 船隻在海上不斷移動,需要微小的路線修正指導來精確定位命中。 不過,當導彈超過4800-10000 公里/小時的速度時,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你將很難瞄準了。


2.亞音速巡航導彈射程遠,重量輕,可以形成規模效應。

美軍的戰斧,雖然重量不如俄國超音速巡航導彈,但戰斧射程可達2500公里。戰斧導彈一枚1.2噸左右,而俄國著名的KH-31重量約2.5噸左右,射程一般一百公里左右,改型可能達300公里。這樣,在同等排水量情況下,可以攜帶多一倍的戰斧出行,由於射程遠,精度高,實際反艦作戰戰斧效率更高。

並且,超音速巡航會浪費了大量的燃料,導致不會飛得太遠,所以對於最需要射程的大多數導彈來說,它們並不是那麼好。 大多數情況下,通過亞音速巡航更好地實現更高的覆蓋範圍,並且通過更多的打擊目標來實現更快的戰場完成速度。


3.是否有效和經濟,這是美國要綜合考慮的因素。

超音速巡航導彈成本很高,而且研製困難,殺傷力和費效比未必比亞音速巡航導彈高,所以美國海軍也要考慮到成本和作戰費效比問題。全世界除了以俄國為代表的國家之外,其它西方國家很少研製超音速反艦導彈。


最新美軍也在研究遠程反艦導彈替代魚叉導彈


美軍成功首射LRASM遠程反艦導彈

LRASM導彈

2017年4月3日,美國海軍首次從其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上成功發射了LRASM遠程反艦導彈。

LRASM導彈全稱為遠程反艦導彈,由美國著名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發,該導彈主要用於打擊航母、兩棲攻擊艦等大型水面戰艦,被許多業內人士與媒體譽為“改變博弈規則”的導彈。

LRASM具備800公里以上的超遠射程,外形設計及設計十分強調隱身性以及高度的通用性,可使其在美軍現役及未來多種海空平臺上發射。

而據其設計初衷,LRASM導彈還將裝配於美軍下一代主力戰機F-35和B-21戰略轟炸機上。

LRASM與諸如印度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不同。 LRASM主要使用隱身和自主的決策來逃避對方艦船上防禦措施,而不是依靠高馬赫數。


與魚叉不同,LRASM適合Mk發射器。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伯克級驅逐艦都有Mk41垂直髮射系統筒倉, 新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上有57個筒倉,所以可以通用發射,改裝方便。


瞳眼天下


(戰斧巡航導彈)

由於各國使用的遠程打擊陸地固定目標的巡航導彈基本都是亞音速的,比如我國的長劍10和美國的戰斧,所以筆者推測此題是想問為什麼美國海軍沒有超音速的反艦導彈,因為反艦導彈也是巡航導彈的一個種類。其實美國是有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只不過不是專業的,是兼職的而已。

(長劍10巡航導彈)

為了取得有效的突防能力,俄羅斯大力發展了多種型號的超音速反艦導彈,這些導彈比較著名的就是花崗岩。花崗岩反艦導彈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製的遠程超音速巡航導彈,它可以從水面艦艇發射,也可以從潛艇發射。彈體長10米,射程在500公里以上,發射重量為7噸,可裝填各種型號的彈藥。“花崗岩”導彈的制導方式可謂別出心裁。在一次發射的10多枚導彈中,有1枚“指揮彈”,它在2.5萬米高空飛行,把目標數據通過彈間數據鏈傳輸給在低空飛行的其他導彈,以保持低空導彈的隱蔽性。一旦“指揮彈”被擊落,馬上有一枚導彈升高負責繼續“指揮”。進入敵方視界後,彈群才散開,各自開啟導引頭進行末端攻擊。這樣一方面可以防止“過殺”(重複攻擊同一目標),另一方面可選擇航母的關鍵位置攻擊。花崗岩的參數如下:SS-N-19花崗岩式反艦導彈

(彼得大帝號發射花崗岩)

(中國的鷹擊12反艦導彈)

中國也是反艦導彈的強國,因為長期沒有航母,所以我國對反艦導彈的發展十分重視,反艦導彈種類齊全,有亞音速的,也有超音速的,更是有鷹擊18那樣亞超音速結合的。我國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最著名的就是鷹12型。鷹擊-12反艦導彈,是中國研發的最先進的一種超音速反艦導彈。它屬中國最新的反艦導彈,也是目前中國為止最為神秘的反航母利器。在很多軍事分析家眼裡,鷹擊-12反艦導彈是威力僅次於東風-21D彈道導彈的反艦利器。儘管技術來源可能參考俄羅斯“日炙”反艦導彈,但其縮小了3米以上的長度和超過一半的直徑,射程卻反倒增大了六十公里以上,而外形上的差異也告訴我們,兩者之間不是簡單的複製關係。

(美國的魚叉反艦導彈)

由於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航群,所以美國的制海反艦作戰都是主要依靠艦載機完成的,因此美國並沒有將反艦導彈作為重點的發展方向,目前來說美國的反艦導彈研究的確是落後於中俄很多。截止到今天,美國的主力反艦導彈依舊是魚叉反艦導彈,雖然經過多次升級改進,但是魚叉反艦導彈畢竟是79年服役的導彈,在升級技術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美國也曾經開發過超音速反艦導彈,那就是LRSAM-B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後來因為技術和資金問題下馬,其實下馬的原因也是因為美國認為超音速突防的效果不一定強於亞音速的。美國認為亞音速導彈的體積更小,飛行高度更低,紅外特徵更明顯,最為重要的是亞音速導彈可以將外形設計成隱身外形。突防能力到底是隱形好還是超音速好,目前是沒有定論的。為什麼說美國是擁有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呢?因為美國的超音速防空導彈一直就都具備反艦作戰能力,目前最新的標準-6導彈更是將防空、反艦和反導能力集為一身。

(標準6防空導彈)

標準6導彈只是讓美國解決了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有無問題,畢竟是一款防空導彈的兼職功能,對比中俄的專業超音速反艦導彈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兵器次元


第一,美國在火箭技術方面確實不行,存在很大的短板。在射程,速度方面離世界第一梯隊有很大距離。這也間接說明美國所謂的登月火箭是假的,美國根本沒有那個技術。第二,美軍中了制空權的毒太深了,妄圖把一切東西都飛機話。內部鬥爭的結果是飛機派取得了勝利,導致導彈派沒有技術也沒有能力發展。這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美國軍工企業為了擴大營收,故意誤導美軍發展華而不實,貴但是困難又脆弱的武器系統,比如飛機,航母。美國本質上還是資本家說了算,而不是國家利益為重。第三,美國長久以來都在宣傳飛機致勝理論,把導彈之類的武器都當做敵對勢力的標誌,比如蘇聯,比如俄羅斯,比如中國等。為了涇渭分明也是要黑導彈技術的。如果發展導彈技術,飛機就要被替代,這是美國軍工後面的老闆們所不能容忍的。


slience36896972


高速當前最大的短板是精度及射程。另外高速要求高彈道,越容易早發現。現在的防空導彈速度只要速度快攔截概率還是有的,除非超高速比防空導彈還快。。。亞音速可以採取超低空飛行,離海平面幾米,由於地球表面曲率原因更難發現,等發現了近戰武器攔截也不一定保證完全成功。。。。。。。。所以速度快慢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