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胖不怪你,可能怪壓力

胖不怪你,可能怪壓力

胖不怪你,可能怪壓力

今年春節,黃章晉先生與各色研究員們打了一個賭。

他認為,飲食習慣可能比基因更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容易發胖。重口味的飲食,是影響一個地區肥胖人口的主要原因:熱量比較高,還容易引起食慾吃得更多。

而春節之後大規模跟蹤調研的數據表明:

重口味地區的參與者沒有比其他地區更胖。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華北的朋友,讓我看到你們的小手!

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

西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華中: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華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

華南:廣東,廣西,香港,海南

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

「讓我們胖起來的不只是美味,還有可能是壓力」

除了華北地區和華南地區外,其他地區的體重變化相差不大。口味重、能下飯的華中地區以及西南地區沒有贏得體重變重的第一名。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華北地區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蒸花饃(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各地區的體重變化呈現「北方變化大,南方變化小」的趨勢,不過在統計意義上各地的體重變化沒有區別。

不過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我還有意外發現,那就是......

經過分析,我發現...不是籍貫,不是有關運動相關的因素,最影響體重的是...心情不好就吃吃吃吃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情緒性進食」。它指的是一種以進食行為作為應對消極情緒(如焦慮、抑鬱、孤獨和壓力等)的行為反應。

翻譯成「人話」就是:心情不好就吃吃吃。

畢竟食物是最觸手可及的美好吧。

加班到深夜,外賣APP上的燒烤圖片正在滋滋冒油。

親密關係讓人火大,1kg的家庭裝草莓冰淇淋才勉強可以澆熄怒火。

孤獨失眠的晚上,一次磕掉一斤松子完全是與人生和解的代價。

吃的時候固然開心,也會欺騙自己“冰可樂這麼涼,怎麼會有熱量呢”,可是低頭看看又長了一圈的肚子,顯然肚子比自己更誠實。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為了深入探討這個行為,我篩選出了 630 名「過年你會胖幾斤?」研究參與者的數據進行分析。他們不僅給出了春節前後的體重數字,還有更多基因性狀數據來參與研究:

你也同意「何以解憂,唯有吃肉」?

根據參與研究時,兩週內感受到的壓力大小,各色將參與者分為:「壓力水平低」、「壓力水平中等」和「壓力水平高」三類。

我比較了這三類參與者在「情緒性飲食」上的得分情況。分數越高,說明此類人群越可能選擇用吃東西來緩解自身的情緒壓力。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控制變量後,用「主觀壓力感受」對「情緒性進食」進行迴歸,迴歸模型顯著。

從上圖可知,「壓力水平低」的群體得分最低,「壓力水平高」的群體得分最高,「壓力水平中等」的群體得分位於兩者之間。

數據發現,吃吃吃的確可能是人們在受到壓力困擾時,用來發洩壓力和情緒的一種方式。

我們在進食的時候,大腦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到來自食物的快感,從而緩解壓力以及不高興的情緒狀態。

這種緩解壓力方式在短期內也許能起到緩解壓力情緒的作用,但長期而言,它有可能對我們產生不良影響,例如發胖、增加過度進食的風險等等。

討厭的壓力吃下去會變成討厭的贅肉

「BMI 指數」是國際上用於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它能夠控制個體身高對體重的影響,相對客觀的反應個體的胖瘦情況。

根據參與者通過吃東西緩解壓力情緒的情況,可以將他們分為三類:「不吃吃吃」、「偶爾吃吃吃」和「總是吃吃吃」。程度越高,說明越傾向通過吃東西緩解壓力。

我比較了三類參與者,在一個月後體重和 BMI 指數的區別。BMI 指數得分越高,說明該類參與者的肥胖程度越高。

之所以選擇一個月後的體重和 BMI 指數,是希望研究情緒性進食是否能夠對個體的肥胖程度起預測作用。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在控制了 T1 時間點的體重、BMI 指數和主觀感受壓力後,用T1時間點的「情緒性進食」分別對 T2 時間點的體重和 BMI 進行預測,兩個迴歸模型都顯著。

從上圖可以知道,「總是吃吃吃」組的 BMI 指數最高、體重最重,「不吃吃吃」和「偶爾吃吃吃」組的 BMI 指數和體重相近。

數據發現,如果參與者為了發洩壓力和情緒而選擇吃東西,那麼他一個月後的體重可能會越重,BMI 指數也可能會越高。

我國 BMI 的標準是低於 18.5 為過輕,18.5~23.9 為正常,23.9~27.9 為過重,28 以上為肥胖。「總是吃吃吃」的參與者雖然沒有達到過重的標準,但與其他兩組相比,已經很接近標準線了。

根據我國 BMI 的標準,我們還考察了不同胖瘦人群中,情緒性進食組別的分佈情況。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從上圖可以發現:過輕的人群中,有 43%的參與者都選擇「不吃吃吃」,只有20%的參與者會「總是吃吃吃」。

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選擇「總是吃吃吃」的參與者比例逐漸增加。在肥胖人群中,選擇「總是吃吃吃」的參與者高達 51%。

如果你在壓力大的時候選擇吃東西緩解壓力,可能會成為肥胖人群中的主力軍。

為了更直觀查看體重的變化,我還對比了三組參與者在一個月內體重變化的情況。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同樣,在控制了 T1 時間點的主觀感受壓力後,用T1時間點的「情緒性進食」對 T2-T1 時間段的體重變化作迴歸,迴歸模型顯著。

從上圖可以知道,「總是吃吃吃」和「偶爾吃吃吃」組的體重變化最明顯,「不吃吃吃」組的體重似乎沒有變化。

從上面關於體重、BMI 指數以及體重變化的結果發現:

「總是吃吃吃」組在一個月後的體重最重、BMI 指數最靠近過重標準、體重的變化最大。

體重最重、BMI 指數最高可能是因為「總是吃吃吃」的參與者已經形成了用吃東西緩解壓力情緒的習慣,也有可能他們本來就熱愛吃東西。

當遇到壓力和心情不好時,吃東西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卻忽視了向朋友尋求幫助或者運動鍛鍊等其他舒壓方式。長此以往,他們的體重會比其他類型的參與者更重。

體重的變化最大,說明了即便在一個月內,這種因為壓力情緒而胡吃海喝的習慣也是會讓人變得更胖。

「偶爾吃吃吃」組在一個月後的體重一般、BMI 指數一般、體重的變化最大。

體重和 BMI 指數與「不吃吃吃」組的參與者相距不多,可能是因為「偶爾吃吃吃」組的參與者並沒有養成用吃東西緩解壓力的習慣。偶爾因為壓力吃多一點沒能讓他們長得更胖。

他們可能只是存在用吃東西緩解壓力的傾向。也許在遇到壓力和情緒的時候,他們還會選擇其他緩解的方式。

儘管如此,他們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體重依舊變化很大。可見,只要存在情緒性進食的傾向,就很可能對體重產生影響

「不吃吃吃」組在一個月後的體重、BMI 指數以及體重變化都是三組裡面最少的。

簡而言之:選擇吃東西來抒發壓力和情緒,很可能會變得更胖。

作者的話:

我偷偷做了一下這個問卷,結果顯示,我的「情緒性進食」得分比肥胖人群的平均分還高...

於是我開始每日三省吾身:晚上是不是肚子又餓了?是不是因為工作壓力大心情不好?昨天是不是才點了外賣?

好在各色近期推出了「情緒性進食」的基因解讀,從基因來看,我情緒性進食的傾向並不是最高的,看來還有機會改變。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除此之外,各色的解讀項目中還有「脂肪代謝能力」、「血糖調節」、「運動減肥」等和肥胖相關的解讀項目。清楚自己是怎麼胖起來的人,更有可能通過調整行為和生活習慣瘦下去。畢竟,夏天都到了呀。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告別無效減肥

首先需要了解你對食物、

情緒和運動的反應

快動下大拇指

長按下方二維碼

讓你的基因告訴你

什麼是適合你的減肥良方~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