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东汉末年为什么地方官能够拥兵自重?

野马250010009


东汉后期各地军阀割据,他们有不少人身份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东汉末年,这些地方官为什么能够拥兵自重?


地方官想要割据需要三个条件:中央混乱、朝廷威权扫地和地方发展机遇。这三个条件至东汉末年这些条件全部凑齐。


东汉中央混乱自汉和帝已露出苗头。和帝即位时仅十岁,窦太后临朝,提拔窦宪参与机要,又借章帝遗诏提拔窦氏宗亲。外戚擅权大幕就此拉开。和帝扳倒窦宪,只好依靠宦官。于是和帝事成后常和宦官议事,宦官干政亦由此发端。和帝后几任接班人均年幼而立,所以和帝朝故事总重复上演。


至桓、灵二帝,外戚和宦官终于将朝廷撕裂。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彻底搅乱朝纲。最后宦官集团杀何进后全部被逼自杀,留下了空壳般的朝廷。中央自身除了合法性,已无力主持局面,正如张让的遗言:“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

(东汉末年割据初起之形势)


灵帝后,朝廷逐渐无法节制地方,这和朝廷威权式微有关。《后汉书》:“何氏遂亡,而汉室亦自此败乱。”十常侍之乱后,董卓迎汉帝,迫于其兵威,朝中有地位和掌兵者如卢植、袁绍、曹操等人大多隐退或出走。董卓得以把持朝纲,擅行废立。


但人们对董卓是极为不满的,他们现在的朝廷是被董卓控制的,天命不显。于是,董卓成为众矢之的,而讨董的盟主正是享有盛名、流入地方的袁绍。


这时的朝廷在道德舆论上也处于下风。更兼袁绍出身豪族,又曾在朝为官的,其军事行动和身份光环带动了无数地方官以讨董为名起兵。地方官终于可以毫无思想包袱地扩充兵力,甚至互相攻打。


最后,我们从地方自身角度看地方官如何变成军阀。《后汉书》:“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刺史是一州主官,本是朝廷外派监察地方的,后来统管下级考核、人事和司法。这意味着刺史很容易变成一方主宰。

(东汉地图)


黄巾起义为地方提供了扩权机会。黄巾军波及范围广,导致承平日久的内地州郡毫无防备。于是灵帝“诏敕州郡修理攻守”,并选拔官民中的军事人才。同时据《后汉书》,黄巾之后起事凡留名者有25家,但镇压黄巾起义使东汉“海内虚困”,朝廷无力平乱。


由是,地方上隐没的军事人才得到提拔和锻炼,地方的武装也渐被朝廷依赖,地方坐大获取到了内生力量。

战乱使朝廷音讯断绝,人们对朝廷的信念逐步淡化。而地方大族往往门生故吏众多,其中不乏能人,地方官则有公开身份和活动平台。汉末,地方官和大族往往乐于合作,而他们的自身条件则很容易打造出军事集团。这就容易理解讨董时为何很快就能动员十二路大军,也能理解这些大军为何全是地方大员带队,也能理解为何一向好战董卓要远避长安了。


简言之,东汉末年地方官能拥兵自重首先是因为东汉朝廷当时无力主持大局,导致地方有了松动的可能;然后,朝廷能臣隐退,威权旁落,导致地方开始质疑朝廷的合法性;最后,朝廷必须依赖地方维持版图,地方扩军,再和豪族结盟,这让他们足以自恃——拥兵自重的局面形成了。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

[宋]范晔.《后汉书》


历史研习社


汉朝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一郡的行政长官称为太守。刺史是监察官员,负责监督一州的吏治。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政权,民不聊生,于是黄巾起义爆发了。在汉末三大名将的联合打击下,黄巾起义失败了。但是黄巾军的残余势力却逃到全国各地,继续与朝廷进行游击战。

为了剿灭黄巾,朝廷允许地方官员,太守、县令以及地方豪强自己募兵。最终太守与地方豪强拥有了兵权,也就成了一方割据势力。

后来皇帝任命汉室宗亲为州牧,就是想收回地方的权利。但是州牧却没在意什么皇恩浩荡。他们掌控一州的军事、经济大权(这时的太守大多是州牧的亲信担任,上报朝廷就是走个过场)让割据政权更加稳固起来。

所以东汉末年地方官能够拥兵自重。




予安何时安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野心的地方势力纷纷佣兵自重,下面来谈谈他们为什么可以佣兵自重。

政治混乱

东汉衰败的根源之中,外戚和宦官最为主要。朝政紊乱,吏治废弛,这些等等长久都解决不了。久而久之皇帝不能御下,当然就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做大,这是原因之一。

封建残余

汉朝虽有也统一了也有几百年了,但是离分封制过去的年代还是较近的。地方的这些最高长官基本上就是当地的土皇帝,这些在治世还好,到了乱世就成了各自佣兵的先天条件。

宁有种乎

到了乱世,觉得朝廷已经没有救了。这时候有野心的就都蠢蠢欲动了,怎么才能走到那最后登上大位,必要条件就是有兵才行。所以招兵买马是争天下的必备条件之一,故而有野心的地方官当然就会佣兵自重了。




所以一般到了乱世开启的年代,有势力有野心的地方官当然佣兵自重。毕竟天子已经不能御下了,而且王朝将灭,这些人当然就会出来搏一搏了。


淡看天上月


汉承秦制,也包括郡县制。按照秦制和西汉的兵制,地方官府是没有兵权的,郡和县都无权调发老百姓充军,调发军队必须有朝廷的兵符才能调动,也就是虎符。

东汉也延续了西汉的这个制度。但是,东汉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开始设置监察区,也就是刺史,由中央授权,代表中央刺察地方。后来,监察区逐步演变成了常态化的一级官府,也就是州,等于在郡县之上朝廷之下多了一层。到东汉末期,全国共有十三个州。

不过,在黄巾起义之前,监察区同样是没有兵权的,和郡县一样,调发军队必须要有朝廷的命令和兵符,地方上才能协助征发老百姓充军。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一般而言,和游牧民族或者是山区尚未归化的民族杂居的郡县,一般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拥有部分兵权,可以征发当地老百姓为军队,进行战争。

比如孙坚担任长沙太守,因为长沙当时周围还都是不服王化的蛮夷地带,所以孙坚就能够招募军队,对这些蛮夷进行讨伐和征服。这也是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的军队表现比较好的原因。

变化发生在黄巾起义。因为桓帝、灵帝时期的政治混乱,加上自然灾害,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了,席卷全国各地。各地郡县因为没有军队,无力镇压。这和秦帝国崩溃的时候是一样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除了国家的军队之外,地方上不保留军队,将民间的武器搜集起来,筑成十二铜人。所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后,地方郡县完全无力抵抗,一击即破。这也是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马上就能席卷全国的主要背景之一。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朝廷才统一颁布命令,允许各地方州郡县都可以招募一定数量的军队,镇压辖区内的黄巾起义军。并且在一些边远的州开始设置州牧这种军事、财政和行政完全重合的官职,简派宗室出任,同时授予一些将军称号,也就是给予兵权,比如刘虞的幽州牧、刘表的荆州牧,都是这时候被任命的。

但这毕竟还是依照朝廷的命令进行的行动。黄巾起义基本上被镇压下去之后,何进想要诛杀十常侍,担心军队数量不足,也只能派人到部分州郡去招募,而没有直接征发军队。刘备就被派到丹杨郡去招募军队去了,曹操也曾回到老家东郡招募军队。

更进一步的变化来自于董卓专政。董卓专政之后,东汉中央政府权威崩溃,威信扫地,在袁绍、袁术等人的策划之下,各地州郡县以讨伐董卓、拥护汉室为名,在各自的辖区内大肆征发老百姓充军,建立地方武装。讨伐董卓的战争结束后,这些军队就变成了地方军阀武装。


萧武


东汉末年军阀拥兵自重的首要主因是朝廷把征收粮饷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军阀,使得地方军阀不需要中央就能够存活。这是朝廷里最失误的地方,所以在曹操掌政之后取消了这一权限。

黄巾起义以前,各地诸侯是不得涉及州郡的粮饷税赋的,朝廷会选派州牧跟州刺史分别管辖。所有朝廷贡税钱粮一律上交朝廷,再由朝廷统一调拨,这样就能够通过钱粮控制地方军阀。

黄巾闹事后,由于起义不断,朝廷不堪重负,再也变不出钱来养活这些军阀,所以才把自筹粮饷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这就导致地方可以变成一个小王国,不再需要朝廷的节制了,这使得地方军阀有了很多自主权。

其次,由于朝廷向地方调兵不再出钱出粮,这使得地方军阀多了好多不乐意,打赢了没有奖励,打输了自己赔钱丢地,渐渐就不听话了。比如,荆州刘表,让他打董卓他不愿意参与,让他追击孙坚他就乐意了,完全是看人下菜的。


优己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都是世家大族在后面推动,世家拥有武装力量,地方官也有武装力量但需要世家大族的钱粮人的支持。


四川達州


东汉末年地方官为什么能拥兵自重?主要是因为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每个军阀都因为不同因素才能拥兵自重的。


袁绍,袁术,曹操,张鲁他们能够成为地方军阀靠的是家族底蕴,也就门阀支持。


刘表,刘璋,刘虞等能够割据一方都是因为他们的皇族后裔,其他人需要他们的身份,做带头大哥。


董卓,公孙赞,马超等他们因为地处边关,属于东汉军队出来的军阀,他们自带军队因此能拥兵自重。


刘备,孙坚属于借助剿灭黄巾起义,靠自身魅力,逐渐成为三国霸主的。


汉征西大将军


恒灵帝期间,几次对羌战争,使东汉中央财政崩溃,连三公这样的高位都可以用钱买,黄巾起义,烽火遍及七州,而东汉中央无力平定,于是号召地方政府召集民团义士来镇压黄巾,组织军队的经费可以从地方经济上支出,就这样,地方政府手上开始合法的拥有了武装力量。

更有中央宦官势力强大,几次党锢之争,大批士大夫人员离开,纷纷规服到地方政府工作,对东汉当前朝廷是有意见和愤恨的,在加上汉举官选拔制度,容易形成裙带利益团体,同地方豪强和世家混合在一起,当手上有权有兵,而又有先宦官后董卓这样的中央当权者,天下还不太平,这些可以很好的抗衡中央的理由,地方政府自然就过度到了地方军阀。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除了孙坚和曹操,其他人根本就是过过形式,刷存在感和声望值,但是真的伐董,重新建立中央权威这样的事情他们绝对不会干的。曹操后来明白了,孙坚也明白了,在讨伐行动失败后,他们也开始了拥军和争地盘的军阀行动中了。


是我非我


东汉的地方官僚体制是推举制,除了中央派出的刺史和州牧外其余地方官几乎全部由本地士族产生,本地士族与本地兵,吏,商,农又是相互依存,利益相通,刺史或州牧如果想自立只需笼络当地士族,就可以形成财政,军事,外交独立的小王国,而中央对地方的掌控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绝对实力是否能够震慑住地方的刺史和州牧,所以等黄巾之乱后中央衰落,同时地方军事实力借剿匪之机不断增强,中央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风林火山


天时地利人和凑齐了,就能够称霸一方了。

黄巾起义

引起汉末动荡的导火索就是黄巾起义。在桓灵失政时,汉朝的掌控力和号召力就减弱了。黄巾起义时,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让地方自主招兵,以图自保。地方便凭借自己的财力招人,而变质的察举制也使得人才都集中在了地方。

州牧制

黄巾起义后,大汉帝国烽火四起。刘焉乘机提议设立州牧,强化地方长官的职权。掌握了一州军政的长官,有了更足的气势来对抗朝廷。

董卓入京

董卓入京是个契机,给了地方割据的正当理由。而且董卓对皇帝的欺凌,对朝廷的霸权,使得朝廷威严扫地,皇帝名不副实。现在的朝廷别说号令地方了,都得低声下气地乞求地方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