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也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

"翻看中国电视剧发展这60年,传诵不衰的是那些揭开社会面具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以及真实纪录当下发展形态的纪实类影片。最伟大的编剧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是翻腾汹涌的历史演变,而这样的剧本,需要长期的思索,更需要岁月的打磨。”第24届上海电视节已经开始倒计时,对此《影视Mirror》独家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系列。本文为第一篇——《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主题系列

系列一: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系列二: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系列三: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播,中国电视事业开始了。一个多月后,即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就播出了电视剧

《一口菜饼子》。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开山之作,略显粗糙,但却是反映“大跃进”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题材写实剧。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一口菜饼子》由妹妹拿枣糕逗狗玩引发姐姐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回忆:父亲病死在逃荒的路上,母亲病倒在窝棚里,姐姐讨饭被地主的恶狗咬伤了。妹妹要吃东西,连病带饿、奄奄一息的母亲拿出仅剩的一块菜饼子给她吃了。

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也是中国第一部农村题材电视剧。它为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改革开放前(1958-1977)

《一口菜饼子》之后,北京电视台推出了不少农村题材电视剧。这类以农村发展为背景的现实题材剧作,紧紧的围绕农村发展,在写实中加入艺术的表达,创下了中国早期现实题材的记录。

但对于早期的中国电视来说,不管是电视新闻类节目,还是艺术创作类节目,政治宣传作为第一任务,随处可见。这一时期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主要典型,在满足物质以及精神极度困乏的新中国人民之时,纪录着政治宣传色彩下的主旋律。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截止到1966年,全国共制作了100多部电视剧。1967年至1977年,是电视剧发展的停滞期。文革十年浩劫中,中国仅生产1部电视剧,即1967年的《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1959年1月29日播出的《火人的故事》,由朝鲜老者给三个朝鲜儿童串讲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攻占高地的英雄故事。同年的的《女状元》以歌颂人民公社大办食堂的社会现象为主题;1960年的《展翅高飞》反映和歌颂了热火朝天的大跃进生活;1961年的《桃园女儿嫁窝谷》,1962年的《绿林行》,到1966年的《焦裕禄》等等。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创作显然受到了当时文艺创作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在强调文艺的政治思想教育作用,人民群众、先进人物事迹、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成为了文艺的主要描写对象和主要的歌颂对象。政治歌颂成为当时电视剧的主要任务成,宣传中参杂着艺术,艺术中又在描写现实。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文艺的艺术性,更谈不上电视的娱乐功能。

细看电视创作初期的电影,这些题材都在“努力”靠近现实,但却也有些力中不足,仅仅只是将政治宣传的味道嵌入其中,缺少现实主义创作的批判性。同样,在人物塑造上,将中心或英雄人物完美化,脱离了现实主义基础,何谈现实主义?

改革开放后(1978-1999)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8月,在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当时的国家主管部门——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号召,“全国有条件的电视台要大办电视剧”。在“大办电视剧”的口号下,中国电视剧也从沉睡中醒来,开始踏上复兴之路。

1980年代前半期,在刚刚的文革以及开放思潮之下,电视剧领域出现了“伤痕电视剧”和“反思电视剧”作品。如1980年的改革题材电视剧《乔厂长上任》;1981年的《新岸》;1982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该剧反映了一个带头穿喇叭裤、戴蛤蟆镜、不服领导管束又勇于献身救火的现代工人艺术形象。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1980年代兴起了知青文学,电影领域有了知青电影,电视剧领域出现了知青电视剧。刚刚过去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题材初现荧幕,这一代表作就有1982年的《蹉跎岁月》。

《蹉跎岁月》反映了云南地区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和思想改造;正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在伴着电视剧的普及中,将现实题材电视剧推向高潮。题材将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事迹通过电视剧的艺术表达呈现在荧幕上,算是中国电视剧现实题材在早期比较成功的范本。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改革的年代。改革从农村开始,随后再到城市。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艺术领域里迅速出现了改革文学、改革题材电影和改革题材电视剧。电视剧以时下的农村改革发展为背景,紧跟改革发展步伐。

关注农村改革

1986年的《雪野》开始触及农村改革,该剧通过吴秋香坎坷而又自强不息的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女主人公及其所生活的土地上的巨变,说明了在物质生活日益增长 。而1987年的《葛掌柜》《庄稼汉》《家在三峡》《吴福的故事》《河湾湾,路弯弯》《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等等题材同样以农村的大发展背景为切入口,通过典型人物故事,将农村改革事迹展现到观众面前。

1988年的《风尘硬汉》是导演通过亲身验体后的一种感受的表现方式,这部剧可以归之于“社会问题剧”的艺术范畴,观众很易于从石山林的境遇、感受中,联系到自身的种种体会,相互沟通,交流共鸣。这正是电视剧这种深入千家万户的、最最大众化的艺术的特长所在。人们与其说在看剧,在客观、冷静的观赏,勿宁说是被引入主人公的现实世界中去,分享艰辛,共尝欢乐。

关注工业改革

这一时期由于改革渐渐展开,也有一部分关注国企及工业改革的题材。如1983年的《女记者的画外音》,取材于工业改革,但因触及“体制”问题而名重一时;1984年的《新闻启示录》以教育革命为切入口,将时下的教育改革放在整个背景下,阐述教育改革的植株问题。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1985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新星》,渗透了浓厚的清官政治思想,它可以说是第一次在电视剧中比较大胆,比较率直地涉及了政治制度及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多方面的改革问题。李向南的屏幕艺术形象,之所以产生相当强大而广泛的社会冲击力,就在于他的形象中包容了亿万大众对改革的迫切期望和真实心声。

同年间《四世同堂》的播出形成了一股“四世同堂热’,其突出特点是,鲜明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中国气派,鲜活地展现沦陷时期北平的地方风俗,成为京味电视剧的开山之作。

关注女性发展

除了关注改革,这一时期的题材也开始关注女性,女性题材的电视剧从过去到现在源远流长。女性状况是当时农村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缩影,因此女性也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很重要的关注点。

1988年的《篱笆、女人和狗》、1990年的《辘护、女人和井》和1992年的《古船、女人和网》被称为“农村三部曲”。这三部农村题材电视剧通过东北农村一户人家的家长里短,集中探讨了当代女性的困境和出路。

1990年,由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录制的5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渴望》登上荧幕,也火爆了大江南北。该剧讲的是年轻漂亮的女工刘慧芳面对两个追求者迟疑不决。一个是车间主任宋大成,一个是来厂劳动的大学毕业生王沪生。她渴望爱情,但是,前者有恩于她,后者身处困境,需要帮助,这使她左右为难。在揭露文革那个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年代,讲述了两对年轻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

自《渴望》开始,关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命运,着力挖掘平民化生活形态的传统理念、展示具有传统伦理人格和传统美德及传统亲情观念的影视剧不断出现关于平民生活的主题,也就成了传统文化题材的一个重要开掘方向。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同样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还有1990年首播的《围城》,该剧根据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回国后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的故事。z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其他类型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如1991年的《外来妹》,1992年的《风雨丽人》等等;

沉寂再浅尝

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在开播之后,呼声很高。该剧讲述了一批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此外1995年的《咱爸咱妈》,1996年的《儿女情长》,1998年的《牵手》等等,这一时期的题材开始从反思走向反映当下生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这个时期的题材主要以伤痕、改革、文化反思等为主,随着改革的发展和深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关注对象也逐渐由个体命运转向了社会现实,题材创作也开始关注现实生活矛盾和人民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直面改革现实的文艺创作,成为80年代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与前一时期的题材相比,改革开放后,电视剧的宣传和教育功能逐渐淡化,娱乐功能与认知功能开始凸显。电视剧贴近日常生活,画面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具备大众性与可看性。其次,这一时期的电视剧也逐渐被赋予认知功能,除了提供娱乐之外,还具备帮助观众认知事物、普及知识的功能,这一点表现在历史剧的兴盛发展上尤为明显,历史剧在帮助观众认知历史的基础上,从历史性题材中发出思考,启发观众。

新世纪以来(2000-2017)

历史题材延续到新世纪,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荧幕的半壁江山。如2001年播出的《康熙帝国》,2004年的《成吉思汗》,2005年的《汉武大帝》等等。这一系列的题材算不上是现实题材电视剧,仅仅是试图以正史的写法描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却收益较好。

缅怀与批判

历史题材之外,大量的军事类题材渐渐凸显,在缅怀过去的艰苦岁月下,顺应了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潮。诸如2002年的《DA师》,2004年的《历史的天空》,2005年的《沙场点兵》《亮剑》,2006年的《垂直打击》,以及2007年的《士兵突击》《和平使命》《狼毒花》等等。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进入新世纪,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开始呈现新的变化。从关注农村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美好生活期望,转向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民生百态。

2001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中国首部揭露,剖析家庭暴力的悬疑类电视剧,剧情主要围绕即将升任副院长的外科手术专家安嘉和与中学老师梅湘南新婚燕尔,为了共同的幸福生活,他们彼此隐瞒了留有阴影的过去。然而命运弄人,曾强奸梅湘南的罪犯高兵越狱出逃,打破了这对新人的生活。安嘉和因猜忌在争吵中动手殴打梅湘南,使新婚家庭蒙上了暴力的阴影。该片以当下现实为基础,讲述了这一时期隐藏的家庭暴力。同年间的的《大宅门》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以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2002年《刘老根》上映,这是一部现代农村戏,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被儿子顶下来后,去城里生活了一段时间长了见识,回到家乡搞旅游餐饮业,到街上利用民间艺术吸引观众,在50岁时实现了自己让乡亲们富起来的夙愿。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2004年的《中国式离婚》同样属于现实题材电视剧,该剧改编自作家王海鸰的同名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家庭走向离婚的发展轨迹,放大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宽容、不理性所带来的伤害与疼痛。《中国式离婚》围绕当下的社会现实,关注时下中国的离婚高频现象。

关注社会情感

2005年的《家有儿女》是中国大陆拍摄的一部关于少儿题材的情景轻喜剧,讲述了两个离异家庭结合后发生在父母和三个孩子间的各种有趣故事。该剧的收视群原本预计是以少年儿童和家长为主,但是较高的收视率表明收视群比预计更广泛。

2006年的《乔家大院》,该剧以乔家大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在经历千难万险后终于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2007年的《金婚》讲述了年轻漂亮的小学数学老师文丽和重型机械厂技术员佟志的一生婚姻历程。

2008年的《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2009年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该剧通过描写两家人之间家长里短的家庭故事,探讨了当代都市家庭的婆媳关系,以及拥有新式婚恋观的“80后”适婚年轻人的婚姻故事。

2011年的《人到四十》 讲述的是一对平凡的中年夫妻琐琐碎碎的小日子,没有大起大落、扣人心弦。正是这部“情”不惊人的生活剧,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和深圳卫视热播,成为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亚军。更令人意外的是,剧中人物作出的选择以及背后的情感缘由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

2012年的《温州一家人》通过温州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贯穿起改革开放30年的壮阔历程。全剧以温州人周万顺一家的命运沉浮,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迁。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2013年《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70年代,中国北方某农村,村支书的女儿张翠花热情泼辣、勤劳能干。她在一次村报告会上邂逅了斯文儒雅的知青陈志,并对他一见倾心。大批知识青年返城,陈志因种种原因滞留于农村,张翠花借机大胆示爱,陈志终于接受了她的爱情。工农兵大学招生,陈志在岳父帮助下回城上大学,张翠花来到陈家,极尽儿媳孝道。

辄止再探索

2014年开始出现一批有社会使命感的现实题材,这些题材围绕社会主旋律,紧扣时代发展以及“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马向阳下乡记》《父母爱情》《湄公河大案》《舰在亚丁湾》《草帽警察》等。此外一些现实题材的剧作如《产科医生》《青年医生》《金牌律师》《离婚律师》的出现,则是实现了国产行业剧的突破与提升,开始关注社会热点,围绕当下民众关心的医疗等领域,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开辟新风向。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2015年,由路遥经典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大获好评,将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再次推向高潮。2016年《小别离》是在行业自觉下诞生的。该剧改编自资深媒体人、作家鲁引弓的同名小说。由作者根据中国目前留学热这种现象引起的思考而创作。同年还有《欢乐颂》,该剧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同住在欢乐颂小区22楼的五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女孩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

2017年现实题材剧似乎引来春天,诸如《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北京人在北京》《白鹿原》等等,占据2017年电视剧的半壁江山。

《人民的名义》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鸡毛飞上天》该剧以陈江河和妻子骆玉珠的感情和创业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义乌改革发展30多年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北京人在北京》讲述20世纪70年代,北京胡同里普通人家四兄弟从青年到不惑之年的人生历程。着眼于每个小人物的奋斗与情感,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变换中每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与成长点滴。

《我们的爱》探讨了儿女教育、祖孙情、婚姻矛盾等热点问题。客观反映了当下许多年轻夫妻间的矛盾以及当下社会男性因缺乏沟通陷入的家庭、事业双重困境。

探索与前行

《白鹿原》是一部讲述20世纪初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现实题材剧作,特殊的时代背景,浓厚的关中风情,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古老的土地等等画面。

剧中朱先生对传统道德的坚守,白嘉轩勤劳与自私,鹿子霖望子成龙,白孝文情感波折,白灵投奔革命,黑娃被迫为匪,鹿兆鹏追求理想,鹿兆海舍生无义,演绎了两个家庭不同子孙,曲折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归宿。大革命洪流不息,日寇入侵危机四伏,三年内战社会动荡,白鹿原风云变幻,古老的土地在阵痛中颤栗,但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必定在洗礼中承传,变革要对旧体制和生产方式重新改写,新中国将迎来明媚的阳光。

《白鹿原》在制作上的用心,以及对于中国电视剧现实题材的再探索值得称赞,但制作的漫长时间以及对于编剧的高要求使得这样的题材少,也无法做到精,最终口碑虽在,但收视却拼不过爆款热剧,良心之作如何生存,值得我们深思。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仔细研究新世纪以来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这类题材作为电视创作题材的一种,可以说没有明显的发展轨迹可寻。从开始的“回味”历史题材到浅尝社会点滴,面对社会中突出的社会矛盾皆有涉及,但深度与广度却值得考究。

要说能反映社会全貌,很难,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剧作,在形式上的探新以及在深度上的发力。

匆匆行动 浅尝辄止 要探索 更要前行

回望这些年,中国电视现实题材从诞生到至今,弯弯曲曲,纵然只是浅尝辄止。时而的精品之作让人们仿佛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春天,但似乎短暂的波澜并未给这片森林种下坚实的果子,电视剧要在现实题材这片森林枝繁叶茂,恐怕仍需加大步伐。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要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以及能够激起观众观后的反思,时下已经进入2018年的6月,今年的现实题材剧作到底如何,短期内我们难以考量,是仍在尝试,还是故“材”重提,我们将眼光放向未来。

本文参考文献

【周牧.中国电视剧发展五十年[J]】

【逄格炜.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三次创作高潮[J]】

【周思言. 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复归与再出发[D]】

—The End—

主编 | 韩英楠

校对 | 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