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傳播孝文化 讓愛生生不息

用世俗的標準來看牛春明,他無疑是個成功的人。從一輛自制的三輪車賣書起家,到現在擁有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圖書民營企業;他也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苦孩子,成長為一家大型文化企業的老總。

用不那麼世俗的眼光來看牛春明,他又是個超然於成功之外的人。他低調,溫和,質樸,生活簡單,鮮有應酬,彷彿世間熱熱鬧鬧風風光光的事與他無關。他心心念念想做的只有兩件事,一件是讀書,另一件是傳播孝文化。他說把這兩件事做好了,此生無憾。

5月11日,在他滿屋圖書生香的辦公室,我們的話題由此聊起。

傳播孝文化 讓愛生生不息

記山西唐文公司董事長、“唐文情·孝文化”讀書會會長牛春明

傳播孝文化 讓愛生生不息

▲牛春明和母親在一起。


勤奮堅韌,從苦孩子到文化企業老總

生於1960年的牛春明是地道的苦孩子出身。

從小他聽父親講,1939年的一場大水沖走了河南老家肥沃的農田和茂盛的莊稼,一個殷實之家一夜間陷入困頓。1955年,為求生計,父親一頭挑著被子,一頭挑著大姐,後面跟著母親和大哥,一步一步踏上太行山,來到長治郊區,從此在化家莊安下身來。

當時一家四口棲身在牛圈裡,靠著父親開荒種地維生。牛春明的父親是個特別勤快的人,也是靠著他的勤勉努力,一家人的小日子漸漸有了起色。

12歲那年,牛春明到一個同學家玩。同學家的藏書特別多,他借了本《鏡花緣》,回家讀得廢寢忘食,忘了周遭一切。這是他平生讀到的第一本課外書,這本書為他打開了一個嶄新神奇的世界,從此他與書結緣。很長一段時間,他的人生理想是當一名新華書店的營業員。

高中畢業後,他務過農,開過拖拉機,辦過磚廠、線材廠。1991年,他改造了一輛三輪車,開始走街串巷賣書。次年,他在二輕商場租了一個櫥窗經營書籍,最多時經營著7個零售店。之後,他又開始做圖書批發,並涉足出版業。2006年,牛春明厚積薄發,建起唐文圖書大廈,成立了山西唐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為我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圖書民營企業。

從一輛三輪車到如今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經營2萬餘種近千萬冊圖書的唐文圖書大廈,從一無所有的農家娃到如今兼涉圖書批發、零售、出版的企業老總,牛春明憑藉勤奮努力,堅韌執著的精神,贏得了屬於自己的成功。

傳播孝文化 讓愛生生不息

▲牛春明被授予長治市第四屆“孝老愛親·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互敬互愛,好家風激勵成長融入血液

回首來路,牛春明坦言,自己家中那份勤奮堅韌、吃苦耐勞、善良淳樸,以及家庭成員間互敬互愛、彼此尊重,特別是長輩對晚輩體恤關愛,晚輩對長輩孝順敬重的家風不僅激勵著自己成長前行,影響著自己做人做事的態度方法,更隨時光融入到血液中,烙印在生命裡,成為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父親是個特別勤快的人。”牛春明回憶說,當年全家逃荒到長治一無所有,全靠著父親四處做長工短工,開荒種地,才生活下來,而且日子越過越好。他父親還是個特別孝順的人,雖然常年在外,但每年只要到了收小麥、收秋時節,一定要回老家看望奶奶,幫忙幹活。平時稍攢點錢,也總要想方設法給奶奶送回去。

父親去世後,母親對奶奶更加體貼孝敬,給老人捎錢,看望照顧,只要有好吃的,總要留給奶奶吃。長這麼大,牛春明從沒見過母親和奶奶紅過臉。

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牛春明和兄弟姐妹們。母親癱瘓在床12年,兄弟姐妹、侄兒侄女爭相伺候,毫無怨言。牛春明更是想盡辦法讓母親高興,每天下班回家,四五十歲的他把兩手舉在頭頂學著小兔子的模樣,一蹦一跳地進入母親房間,又是唱歌又是說笑話,逗母親開心。

牛春明的行為同樣影響著他的家人。他大哥患病十五六年,大嫂貼身照顧,相濡以沫;大嫂生病住院,侄兒每天為大哥洗腳穿衣服,照顧得舒舒服服。大侄女還特意買了一套單元房,把父母接來居住,免去在老宅院燒鍋爐之苦,讓父母溫暖過冬。

傳播孝文化 讓愛生生不息

▲“唐文情·孝文化”讀書會的活動室“德風堂”。

傳播孝道,從家族傳承到全社會推廣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牛春明認為,孝敬老人既是作人的根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孝心傳遞,能匯聚成流,讓愛生生不息,也會讓社會更加和諧與美好。也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牛春明逐漸成為一名孝文化的傳播者,並由最初在家族中傳承孝道發展到在全社會推廣孝文化。

唐文圖書大廈落成後,一樓到二樓共有24根柱子,牛春明讓人在每根柱子上貼一幅二十四孝圖,希望來買書的人耳濡目染,受到影響。後來,他認識了一位畫漫畫的朋友,他又請這位朋友從二十孝圖中選出一部分,以漫畫的形式印在出版物中,讓更多的人感受孝文化。

2013年,牛春明被授予長治市第四屆“孝老愛親·道德模範”榮譽稱號,表彰他12年如一日知孝行孝,並在社會大力弘孝的精神。

2015年8月,“唐文情·孝文化”讀書會正式成立,牛春明任會長。他希望以孝文化為出發點和支撐點,藉助讀書會這個平臺“傳播孝道正能量弘揚讀書好風氣”,以點帶面助力全市文化建設。他投資80萬元,把唐文二樓的一個房間精心裝修成讀書會的活動室,取名德風堂;又把四樓的大會議室建成讀書會的公益講堂。

讀書會成立近3年來,各類讀書活動做得風生水起,目前,已發展會員2000餘人,舉辦各類講座500餘期,直接參與活動人數達5萬餘人次,在社會反響良好。

傳播孝文化 讓愛生生不息

▲牛春明向記者展示孝文化圖書館的藏書。

傳承創新,讓新時代孝文化生生不息

2016年,唐文公司籌建了孝文化圖書館,目前收藏包括孝文化在內的各類圖書數百冊,其中包括一套清末的《二十孝讀唱本》、一套民國早期的四條屏《二十四孝圖》,還有一本日本早期出版的《孝經》。牛春明的理想是把這個圖書館建成全國最大的孝文化圖書館。

中華孝文化源遠流長,甚至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文化。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對於孝的理解也應該與時俱進,摒棄傳統孝道中那些封建、過時的思想,既要繼承又要發展,著力建立長輩與晚輩間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平等孝道觀。

對此,牛春明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希望傳播一種新時代的孝文化。為此他積極組織有關專家對孝文化進行研究、挖掘和藝術創作,為“孝”這一傳統美德注入新的社會活力,使得孝道文化以更現代和更貼近生活的新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同時,以孝文化圖書館為載體,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建新時代的孝道文化,促進公眾知孝、行孝,知行合一,孝親敬老,以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作為上海辭書出版社學生辭書唐文編纂中心主任、中國辭書學會專科詞典專業委員會委員,牛春明主持策劃了大量辭書出版。他在許多辭書的後面加印了由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繫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佈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

“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學會上網……”富有時代氣息的新“二十四孝”既是對傳統孝文化的繼承,也是對傳統孝文化的創新。

牛春明希望孝文化如一粒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隨風生長,代代傳承,與愛相隨,生生不息。

(長治日報全媒體記者:趙彥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