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中醫教育前世和今生中篇:清亡後中醫方向和與北洋政府的生死抗爭

——孟長海/文 河南中醫藥大學

一、清政府滅亡後的中醫出路

清政府最後為自己的腐朽統治付出了代價,一方面國難當頭、外敵入侵,從鴉片戰爭之後基本無招架之力,喪權辱國的條約將中華民族陷入絕境;另一方面腐朽的清政府卻對百姓進行殘酷的壓迫,對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色厲內荏。在國難民怨之下,清政府越來越失去了人心,但是又不能夠及時的對社會精英群體進行有效的利用和對國內體制進行改革。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但在革命實力與清政府懸殊的情況下,在南方革命力量影響下,袁世凱竊逼帝退位竊取革命成果,清政府倒臺,孫中山履行承諾讓出大總統,袁世凱控制了民國政府,這就是北洋政府。袁世凱非要玩當皇帝遊戲,結果眾叛親離,去世後北洋政府迅速分化,互相鬥爭,南方孫中山再次革命接連勝利,一直到東北易幟,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在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中醫教育前世和今生中篇:清亡後中醫方向和與北洋政府的生死抗爭

這個歷史進程是中國封建社會由強勢到弱勢的過程,是西方科學大舉進入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自身文化頑強抗爭最強烈的時期,也是中國文化、經濟、政治、生活等受到衝擊最激烈的時期。

自民國成立到北洋政府時期,戰勝清政府的新一批社會精英和知識分子熱情的對中國進行了西方資本主義方式的改造,政治上向西方一邊倒、經濟上學習西方、工業學習西方,醫學教育也向西方學習,特別是西方列強控制下的各路代言人更是對複製西方不遺餘力。醫學教育也開始有了雛形。北洋政府時期,醫學學術、醫學教育、醫師管理歸教育部,公共衛生歸內政部、警察總署。到國民政府時期,衛生部負責衛生行政事務,教育部負責醫學教育工作。

但是也曾經十分遺憾的是,在西方列強的壓制下以及西醫學的逐步深入,北洋政府以及國民政府中一些高級留洋主政人員思想開始全面西化,隨著清政府的太醫院解體,中醫只能在民間以坐堂醫的形式經營,缺乏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也缺乏系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在統治階級眼中微不足道、或不成體系,在帝國主義眼中也是阻礙西醫普及、急於消滅的,由此就形成了極其艱難的發展環境。

二、“北洋政府教育漏列中醫案”

中醫界的抗爭是不斷的,清政府倒臺與之相附和的傳統中醫教育體系一時間沒有了依靠,國家體制內的太醫院系統迴歸民間,長期在民間行醫的先生們也等待著新政府採取措施保證自己有吃飯的技術。但後來的結果是,中醫被統治階級們遺忘或者拋棄了,最著名的就是“北洋政府教育漏列中醫案”。

北洋政府時期,也是魯迅叫做“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期,各國列強在中國尋找代理人,制定出不同的適合於帝國主義自己的政治經濟體制,在醫學方面主要仿照日本的醫學教育體系,我們知道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廢除了漢醫學,全盤西化。1913年北洋政府頒佈了大學規定,醫科類設置醫學和藥學,在醫學和藥學當中都沒有把中醫藥列入。沒有中醫列入醫學教育體制,社會上的中醫先生們該如何生存呢?未來中國的醫學該如何發展呢?

這引起了當時中醫界的強烈不滿,當時上海神州醫藥總會餘伯陶等與各地醫學團體一起發起了“醫藥救亡請願團”於1913年11月23日到北京請願,那可是天寒地凍啊,南方中醫先生們辛苦到了教育部,但是請願遭到了教育總長汪大燮的拒絕。

中醫教育前世和今生中篇:清亡後中醫方向和與北洋政府的生死抗爭

汪大燮何許人也?百度百科信息,汪大燮(1859年-1929年),原名堯俞,字伯唐,一字伯棠,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汪大燮自幼聰穎,光緒四年(1878年)應童子試,考中秀才。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中舉人,其後屢次會試不第。但因貴人相助,一路走好。在清末和民國初年,曾擔任外交官員和政府公職,1913 年汪大燮任熊希齡內閣的教育總長,1916年6 月任段祺瑞內閣交通總長。1917年11月22日,內閣總理段祺瑞辭職,汪大燮以外交總長身份代理國務總理,不過沒當幾天就退了。此後,1918年又主持了徐世昌總統時期的外交工作,作為外交人物,在五四運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922 年11 月,黎元洪大總統特任汪大燮署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9年1 月5 日逝世,終年71歲。

沒想到這人是個老倔頭,他不僅不聽群眾意見,接到請願書後在12月29日公開發表了廢除中醫的主張。汪大燮明言“餘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一節,難以照準。”他的人生傳奇,可以呼風喚雨,歷任清朝、民國、北洋政府要職,但是卻置全體中醫先生們生存和幾千年來醫學事業於不顧。如今感嘆,多少留洋海外歸國當了高層智囊以及喝過洋墨水的高層決策者們和那些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的主們,有誰還在內心如此的排斥中國自己的文化和技術手段呢?新的歷史環境下,也不能不深思啊!

中醫先生們無奈,只能向總統府遞交請願書。這個請願書寫了中醫應該提倡發揚的理由,情深意切。摘錄如下:“一曰學理精深不可以廢除中醫之經驗;二曰中外地理氣候飲食體質不同故不可單以西人之法施之華人;三曰民間信中醫者多,求治於中醫者十倍於西醫之門;四曰專重西醫者,非有十萬人不足供全國之用,然至速亦需二十年後方養成;五曰神州醫藥富於天產,乃國家財稅利源之所在。”

今日讀罷,也是感慨良多。當然,看今天西方醫學已經全面普及,中醫發展也是日新月異,成績卓著,我輩中醫先生和西醫醫生攜手共同維護人類健康事業,不能不說也是我黨採取英明的教育和衛生政策的結果。

這一代中醫先賢們的努力,也是碰壁了。但迫於壓力,政府一面虛與逶迤,詭詞搪塞說廢除中醫中藥的政策不會實施,一面仍拒絕將中醫列入醫學教育計劃。1914年1月16日國務院也進行回覆:“前次部定醫學課程專取西醫……非有廢棄中醫之意也。”教育部和國務院始終未把中醫列為合法教育,對中醫教育採取了“准予分別籌辦”的批覆,對民間辦學似乎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而軍閥混戰,當時統治無力,北洋政府很多政策也只能如此了。

這個抗爭歷史上叫做“北洋政府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實質上就是“教育系統不列中醫案”,是北洋政府壓根就不想,何談漏了呢?由此說來,目前中醫發展這麼好,黨和政府出臺了很多中醫政策,把中醫地位放的很重很高,結合北洋政府的行為,我們內心作何感想呢?

中醫教育前世和今生中篇:清亡後中醫方向和與北洋政府的生死抗爭

三、中醫民辦教育的興起

此後,不同的中醫學校相繼開辦,這應該是中醫行業的一次從教育出發的抗爭吧!

1915年丁甘仁、夏應堂、謝觀等發起成立了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17年正式招生,謝觀任校長,教授先生都是我們熟知的大家如曹穎甫、丁福保、陸淵雷、黃體仁等。1917年浙江在杭州成立浙江中醫專門學校,1919年張山雷創辦蘭溪中醫專門學校。1919年山西建立了山西醫學傳習所、1924年盧乃潼在廣州創辦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

但鬥爭從沒有停息過,政府消滅中醫之心依舊。1922年3月,北洋政府內務部頒佈了《管理醫士暫行規則》,規定發給醫士開業執照的資格,必須經各地警察廳考試及格領有證明文件者,或在中醫學校、中醫傳習所肄業三年以上領有畢業文憑者;醫士診病必須開設二聯單,匯存備查,如有藥方不符或醫治錯誤,經查“予以相當處分”等。上海中醫學會、中華醫藥聯合會再次行動召集了有170人參加的大會進行聲討,在一片反對聲中,內務部被迫宣佈暫緩實施《醫士規則》。

四、時代的感悟

時代不同,任務不同,英雄不同,當封建統治一下子消失的時候,與之相關的所有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會受到相當的衝擊,而從事醫學的先生們就會如同拋棄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道路,如果當政者不能順應民意,對祖國文化漠然視之,一味追求西方制度並用西方技術壓制中醫發展、改造中醫、讓中醫說西醫話,豈不是悲哀?

這些民間堅持辦下來的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醫發展特別是中醫教育的重要發源地,這也是那一代中醫志士鬥爭的結果,是當今許多名醫大家的搖籃。

可以想象,中醫之所以在政府封殺下還能夠存活下來,除了先賢們的鬥爭和社會有識之士的聲援之外,基礎還是百姓的支持和信任,是圍著老中醫看病的普通百姓挽救了中醫,是簡便效廉的優勢贏得了民心從而不在意於西方醫學的衝擊,實踐證明百姓才是中醫的衣食父母。

如果那個時候醫學教育如同明治維新一般,中醫被淘汰出局、自身自滅或者徹底限制,今天還會有中醫藥事業嗎?由此感慨,中醫人當自強,如果不拿出實力,拿出有效的治療方法贏得百姓支持,如果真的脫離了百姓,後果不堪設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