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知道廣東的舞獅,卻不知道舞麒麟更好玩

客家麒麟舞藝術,民間舞蹈。樟木頭客家人代代相傳的習俗。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為東莞市。

樟木頭客家人視麒麟為圖騰和壓邪避災的吉祥物,通過“舞”麒麟寄託對和平安定的祈求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麒麟舞表演沿襲傳統表演方式。分五個門派,一般以李家拳、蔡家棍為主,表演程式大同小異,為當地群眾廣泛接受和推廣。

知道廣東的舞獅,卻不知道舞麒麟更好玩

由兩人表演,一人舞麒麟頭、一人鑽進麒麟被(身)裡舞動,模仿麒麟起居、梳理洗漱、巡城採青、吃青吐青等動作。舞麒麟離不開青,“青”代表著宇宙萬物之靈氣。以麒麟尋青、驚青、聞青、試青、採青、找青、逗青、吃青、吐青,降福人間的過程來展開。新年、嫁娶、入夥、開張等,都要舞麒麟慶賀。

整場麒麟舞分“頭套”和“尾套”兩段,統稱為麒麟套。由一男青年舞動麒麟頭,一男少年牽動麒麟尾,隨著打擊樂表現麒麟舔腳、採青等形態及喜怒哀樂情緒。結束後還有武術表演或徒手單打、雙打或持械單打、雙打。最後由師傅或長者表演“長龍術”(約三米長的木棍)或以“連環樁”(連環對打)結束整場表演。

樟木頭麒麟舞在每年農閒時按自然村進行排練,每晚由中老年人組織,青年人在基本功紮實後,按固定套路練習,除夕晚到各家各戶去參戶(拜年),大年初一上午為全村鄉親公開表演一次,在“慶燈”(即“上燈”)、“賀元宵”時為外村鄉親表演。

知道廣東的舞獅,卻不知道舞麒麟更好玩

知道廣東的舞獅,卻不知道舞麒麟更好玩

知道廣東的舞獅,卻不知道舞麒麟更好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